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信息熵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海西经济区20个地市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分类,并针对各类城市竞争力的增强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强化各类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提升海西经济区在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而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时间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岗  雷磊  邹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52-55,91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对象,选取33个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其时间演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的10个城市进行竞争力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大连和沈阳城市竞争力强;鞍山、本溪和抚顺竞争力较强;营口、丹东、辽阳、盘锦和铁岭竞争力弱;辽中南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水平略有下降,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张虎  周迪 《地理研究》2016,35(9):1740-1752
金融资源在节点间无障碍流动不仅有利于金融资源更有效的利用,而且对于缓解地区金融资源的供需矛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基于金融等别城市空间作用理论、以长三角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为例构建城市金融资源流动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和Dagum方法研究各等别城市2008-2014年金融资源的流动程度、流动路径选择和流动协调性问题。研究发现:① 地级市之间流动密度最大,随着时间增长较快,其次是县级市流往地级市,其他类城市间的流动密度相对较小;② 地级市之间的流动呈现“均匀扩散”特征,而地级市到县市之间的流动则存在“条件扩散”特征。省级边界影响最大,其次是城市间经济水平差距和金融发展水平差距;③ 县级市内部的金融资源流入差异程度最大,各市县城市内金融资源的流入存在“马太效应”的倾向。表明:长三角目前仅仅是地级中心城市之间存在一体化的趋势,中心城市对金融腹地的辐射作用不强,有待挖掘。因此,一方面,宏观层面的一体化政策要做到县市,另一方面,各县市自身(特别是落后县市)也要加大力度改善目前经济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4.
针对内陆中心城市物流发展状况,提出内陆中心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内涵,构建内陆中心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内陆城市西安和郑州进行评价研究,得出内陆中心城市发展物流竞争力的现状与潜力、水平与特色、发展的条件与基础等方面的特征。结果表明:内陆中心城市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制度政策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内陆城市物流业相关评价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单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从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科技实力、资金融通能力、对外经济能力和教育与人口素质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城市竞争力计算的测度模型,进而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竞争力与综合经济实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经济实力强的城市竞争力一般也较强;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特点;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水平不高;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空间结构表现为东部竞争力强西部竞争力弱的局面。最后,提出了提高湖南城市竞争力的几条对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找准相对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竞争力强城市的产业升级步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6.
以2001年、2006年、2011年长三角城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额数为样本,构建金融空间联系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金融空间联系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K-means金融中心等级识别模型,识别长三角城市金融中心等级。研究表明:① 2001-2011年长三角城市金融“质量”空间趋势较为稳定,总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中部高于南、北部的倒U形分布。② 金融空间联系最大引力线联结格局较为稳定。③ 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结构格局变化显著,主要从简单的“折线型”空间结构逐渐发展成简单的、复杂的“网络型”空间结构。④ 长三角金融城市中心等级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以上海市金融中心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位理论,通过构建市场维、资源维、社会经济维、生态环境维的指标体系,评价2004—2009,2009—2014年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核心边缘理论,建立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研究发现:青岛市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稳居第一,烟台市、济南市紧随其后,其余城市的排名变化不大;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可采取协同发展策略,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次级城市重在加强市场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边缘城市以特色策略为主,生态位扩充策略为辅,扩大生态位,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制定指标体系,利用城市—区域碎化程度模型、城市—区域均匀度模型和广义首位度,从多个角度对环渤海地区2003—2013年空间多中心进行定量测度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人口多中心格局已基本形成,区域空间极化减弱,核心城市北京、天津的龙头牵引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2)环渤海地区城市首位度得分较为均衡,空间多中心格局基本形成;经济首位度得分占城市首位度得分比例最大;生态首位度得分所占比例最小,2城市指数与4城市指数都呈下降趋势。3)从时间维度看,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首位度得分增幅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的城市首位度得分呈上升趋势;辽东半岛城市群呈下降趋势。4)环渤海地区缺乏整体上的分工协作,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9.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省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与条件、竞争力差异等进行了研究,认为中部地区多中心竞争是限制竞争力、协调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合作与互动是中部地区整合优势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从区域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等培育竞争力与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模型测算指标权重,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洛阳市为实例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基于AHP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评价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还能够帮助城市更好地参与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竞争。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金融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受到越来越多地理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总结国外学者在金融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当前主要研究议题,提出对我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启示。国外金融地理学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家开始关注金融机构在引导特定地区资本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80年代,学者们转向研究金融在西方社会中的角色、特定金融制度的空间组织与运作、金融中心的发展、金融流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等; 90年代以来,金融地理研究中出现了三个贯穿、且相互增强的研究对象,即解除管制、技术创新及全球化,相关研究中出现了文化制度转向。当前主要研究议题包括: 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及萎缩; 金融排除及其带来的地方货币系统的研究;货币地理学研究等。根据国外的研究进展及经验,我国可以在金融服务网络的空间格局、货币流地域差异、金融排除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普惠金融对降低贫困和促进发展成果分享具有重要意义,是国际金融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论文基于2005—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3421篇核心期刊论文,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热点演化,结果表明:(1)学术成果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加速增长3个阶段,研究热点经由金融排斥、普惠金融到数字普惠金融的演化,其中农村、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及发展效应是各阶段的共同关注;(2)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具有学科交叉性、包容性、开放性,多学科的参与推动着普惠金融研究的蓬勃发展,在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不同学科又有各自的关注点;(3)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提出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过程、地方普惠金融发展的文化经济因素与关系网络、普惠金融的发展效应、金融科技的空间性及其潜在影响等未来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3.
金融地理与金融中心的研究进展--从专业社群运作来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中心的发展是东亚各国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地理学者们也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些现象。从对货币与市场的讨论中,凸显出信息和社会镶嵌的重要性,同时市场活动实际发生的金融中心更是地理学关注的议题。因此金融交易与相关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引发许多金融地理的研究;而金融地理也通过考察经济活动内部运作的方式,更细致地处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以解释金融活动分布的内涵。本文回顾了近今有关金融中心相关的文献,认为要分析不同金融中心,可从其中专业社群与信息间的关系切人,并尝试提出一个分析架构,涵盖制度、社会网络与论述三个层面。这个架构表明“全球”与“地方”无法分开来谈,不同尺度的力量通过行动者而交织,地方如何在大趋势中发展取决于自身创造性的活动;政府、厂商或纯经济解释并无法完全涵盖影响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东亚金融危机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历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东亚金融危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它的基础是广泛存在的泡沫经济。金融业的全球一体化,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国际炒家的掀风作浪,加剧了危机的深度。中国由于实质经济比较稳固,对金融业开放持谨慎态度等原因,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要求中国尽快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季菲菲  陈雯  魏也华  袁丰 《地理学报》2014,69(6):823-837
金融资本是区域进行生产活动并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与金融地理学的理论,将金融资源流动纳入市场化、全球化、分权化和一体化的研究框架之下,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构建区域金融流动的格局及机理的分析框架。基于长三角16 市金融发展状况和上市公司2002 年、2005 年、2008 年和2011 年的交易数据,构建了金融资源流动和联系的网络,并进一步测量了网络密度和中心度。结果显示,长三角金融发展与金融资源分布形成了差异显著但有缩小趋势的发展格局,除上海金融中心作用凸显之外,南京、杭州和宁波也成为金融流动网络中的重要空间节点;金融流动网络密度不断增强,跨省金融流动增多。分别选取表征市场化、全球化、分权化和一体化的指标,使用QAP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长三角金融流动的动力机制。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FDI、文化差异、外资金融法人数量和行政边界均对金融流动有显著的影响,相反金融业比重和地方财政收入自治率则并无显著作用。本文探讨了从地理学空间差异和空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解释金融差异与金融流动的方法,对于深入研究金融一体化问题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晓阳  蒙克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82-1489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经济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相关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作出了解释。论文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研究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力分工的形成,指出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并描绘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地理塑造的空间差异。对中国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外部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消费收缩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但危机并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其次,解释了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制度的空间异质性、市场经济制度的多样性、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都是重要因素。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西方金融地理学家对中国问题的兴趣逐渐增加,文章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在西方金融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地理学的学科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同其他产业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区域金融业空间合理布局则是保证区域内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此,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金融地理学研究视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尝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一心两极多点"向"一心两极两轴多点"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背景下金融空间系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空间系统指一定区域范围内金融系统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和分散。金融空间系统的变化通过三种渠道,经济效率、信用需求、信用获得影响地方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金融空间系统呈现出主流金融空间一体化,粘性金融地方竞争激烈,空间等级化特征显著,另类金融空间出现等发展趋势。金融空间系统演化的原始、微观动因来自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对不同空间潜在利润的追逐,同时深受全球化、国家金融制度变迁,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危机爆发等外生宏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James R Faulconbridge 《Area》2004,36(3):235-244
The launch of the Euro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in Frankfurt initially was seen as a threat to London's pre-eminent position in European financial geographies. This paper explains why in fact this was not the case. To do thi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 two. Firstly, it reviews the literatures that help to explain financial geographies. It is argued that we need to move away from investigating attribute properties such as financial turnover and instead examine the role of networks and interdependencies in producing financial geographies. Secondly, it identifies London's dominance and Frankfurt's growth as a complementary centre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n explains how European networks and interdependencies produce this, based on insights from interviews with investment bankers and insurance institution workers in the two cities.  相似文献   

20.
Colin C. Williams 《Area》2002,33(4):360-367
Drawing upon evidence from the UK unit trust industry,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extent and nature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It finds that despite this rapidly growing and prominent form of fund-manager capitalism operating with increasingly mobile capital in a more inter-connected deregulated world, this does not signal the advent of homeless capital and the end of ge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