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县(市)为基本单元,选取10个指标综合评价各县(市)经济实力,通过4个典型年份的数据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移动: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沿海轴正成为全省重要空间发展轴;西北地区空间结构演化慢、所处阶段低,东南沿海演化快、所处阶段高;空间结构呈"开"字型结构.最后,在分析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空间结构优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空间结构优化设想:一方面,近期福建省要强化与浙南、粤东北、赣东北和赣南的经济联系.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远期在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经济联系,构筑海峡经济区,以构建外部拓展空间.另一方面,优化九大增长极及建设由6条快速通道及沿海港口群组成的""型开放式空间结构,以优化内部空间.形成内优外拓的良性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国庆生 《地理研究》1987,6(2):92-92
在深入调查湖北省宜昌地域城镇体系发展过程基础上,本文具体剖析了宜昌地域城镇体系的结构特征,认为现已初步形成的该体系是与区域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宜昌地域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水力、矿产、旅游及土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它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开发地区。为适应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开展城镇体系的规划十分必要。为此,作者提出了新的城镇体系结构的设想;(1)建立以区域型工矿业城镇为核心的职能结构;(2)建设东中西均衡分布,各具特色的空间结构;(3)加强两宜城镇群建设,建立中小结合的规模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地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中心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判断是制定适宜区域空间政策、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其空间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珠三角地区2000,2005,2010年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进行研究。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从"核心—边缘"特征明显的单中心模式到"多中心"结构特征显著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模式总体上符合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但在城市区域的空间尺度,钱皮恩的"离心模式、组合模式和融合模式"对其空间结构演变具有更好的解释力。现阶段,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了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的空间耦合,但各中心在职能上仍然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4.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福建省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面对外界各种流体的汇集和离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构建福建省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功能和空间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功崛起乃是福建省在今后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四个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2个主中心(厦门市、福州市辖区)、1个次中心(泉州市辖区)、6个地方中心和一批较大生产规模城镇;②闽东南地区城镇整体水平高于闽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城镇沿线发展程度仅次于沿海地区城镇密集带;③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适中;④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梯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金翼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11(2):30-33,47
本文以嫩江流域经济区域为例,探索了区域城镇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对区域经济形态、运动规律及其产业布局调整提出了一些看法。(1)协同进行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2)培育以城市群为主体的产业带;(3)依靠中心城市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西北区域的城市群发展问题,从干旱区绿洲空间碎片化结构特征及其对城镇空间的约束性出发,论证天山北坡城市群点-轴结构"多中心组群"式发展的自然客观性特征。通过构建城镇群点-轴结构位序-规模等级维数、空间关联维数和空间聚集维数表征的分形研究模型,解析了以天山北坡城市群13个建制市为样本的点-轴结构分形特征,推证了天山北坡城市群点-轴结构"多中心组群"式发展的绿洲空间结构特征、发展基础与优势,提出了绿洲区域层级性的城镇组群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交通流是表征区域联系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空间结构新的测度手段。本文基于流空间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使用高德导航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联系网络的空间组织结构、节点特征、联系机理进行识别与分析,以期对湾区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结果显示:(1)整合尺度后的大湾区呈现“四组团三圈层”的空间组织形态;(2)多中心化发展态势明显,依托广深莞核心交通资源出现高强集聚;(3)网络整体骨架尚未建立。本研究揭示区域城市间交互关系与结构特征,对推动大湾区构建多极化、组团化、协同化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现代城镇体系受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机制、尤其是现代交通体系和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影响,必须走集中型的城市化道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郑汴一体化,提升郑汴都市区作为全省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郑汴都市区为中心的放射型发展轴,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周边省区的联系,并进一步扩大中原城市群范围,把全省作为城市群进行构建,形成圈层+放射、网络化的城市群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9.
泛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城镇分布密度大且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相一致、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城市群空间联系较弱、首位城市带动作用不强等特点.借鉴国内外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成功经验,根据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可采取强调"一点一核一心,五圈三轴"建设的反"K"字型模式对其窄间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即重视核心城市长沙的建设,强调长株潭3市的联动发展,保留3市城乡结合部的中央绿心,打造五大城镇组群并强化三大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缘绿洲城市组群空间整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塔里木盆地西缘绿洲城市为例,通过因子分析、引力模型以及区位熵等方法对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经济隶属度以及城市职能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研究区内形成了以喀什市为中心,以阿图什市、莎车、巴楚为次中心的城市等级体系;中心城市喀什市与各县市经济联系广泛,"喀什市--疏附--疏勒"之间经济联系密切,区域内各城市对喀什市的经济隶属度最高;除喀什市和阿图什市城市职能较为综合外,其他城市职能单一.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组群的空间形态,提出喀什市、疏附、疏勒三者应整合为一个强核心的发展战略,构建了以喀什市为中心,南疆铁路沿线城镇带和沿315国道城镇带为"两带",两条沿边城镇带与沿214省道城镇带为三轴的"点--轴"发展战略;以"核心圈、紧密圈、辐射圈"为带动的圈层结构战略;将城市组群划分为北部喀什城镇组团、南部莎车城镇组团、东部巴楚城镇组团和西南塔什库尔干边境城镇组团四个内部组团的发展战略.文章最后指出了在我国城市空间整合发展的局限性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伍世代  王强 《地理科学》2007,27(4):493-498
应用分形理论对福建省城镇体系进行了规模和空间结构研究,验证了福建省城镇体系得规模分布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局部的分形特征,同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福建省城镇体系规模分布还处于初级的首位型阶段,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发育不成熟;第二,福建省城镇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地方两个不协调的现象;第三,福建省地区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较高,城市间联系较为紧密,但也注意到区域城镇网络的均衡性还有待提高。最后,通过自然、社会及历史等原因对成因进行讨论,据此提出福建省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奇  董晔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21,41(2):290-302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自然环境、经济产业及交通路网等公开数据,运用城镇体系金字塔、城镇规模基尼系数以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巴基斯坦城镇体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规模结构方面,城镇规模分布较集中,表现为“大城市化”与“小城市化”并重的特征,中间级别城市发展滞后,城镇人口金字塔大致呈现沙漏形态;空间结构方面,整体呈现分异与整合共存的局面,一方面形成东密西疏的城镇密度格局以及各具特色的省级城镇体系,另一方面东南—西北地区城镇空间结构呈现整合趋势,沿东南—西北形成卡拉奇—拉合尔—伊斯兰堡及拉瓦尔品第都市区—白沙瓦“7”型城镇发展轴线;职能结构方面,形成3个全国性中心,2个地区性中心和多个重要工业、交通节点城市。2)城镇体系在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交织影响下形成。内生因素方面,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东密西疏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条件,经济产业因素决定城镇体系的基本格局;地形与交通的共同作用改变城镇间的时空距离,造成东西部城镇体系的差异;各省相对独立的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造成各省城镇体系的分异。这个过程受国际投资与贸易、地缘政治和中巴经济走廊等外生因素的间接影响。3)中巴经济走廊将促进“7”型城镇发展轴转变为“两纵三横”城镇发展轴体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历史地图数据及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印证,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地理权重回归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广东古村镇墟市的空间分布结构及驱动因素的空间溢出作用。结果表明:广东古村镇墟市的空间结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呈圈层结构并具树线状分布特征。古村镇墟市平均贸易半径的空间差异、分布的层级结构和职能等级特征等,是其“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的深化和体现。驱动因素的影响作用以水驿系统为源动力,陆路交通助推了空间结构的转变,但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其空间溢出作用并未充分凸显;以人口集中为基础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内外联系是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内源力,但其作用的发挥也深受政治制度环境不稳定的制约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受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重庆直辖市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城市化水平由都市经济区向东、西递降特征十分明显。三大经济区域城市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率、城镇密度、城镇规模结构、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现代化水平等诸多方面。区位交通、历史基础、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体制与制度安排等因素是造成城市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三大经济区域应在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基础上联动发展,共同构筑协调的重庆城市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可以助推区域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及腹地划分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等级、腹地、网络3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特征明显;南昌、九江周边区域空间邻近效应显著;城镇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趋向明显;南昌市对东部区域辐射能力持续偏弱;城市等级划分出现中心城市等级与行政级别"错位耦合"的现象;城市腹地划分"边界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6.
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区域以及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现状,认为行政区经济、产业结构趋同、交通通达度不高是制约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战略构想.具体包括构建"两心、三轴"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新格局,以点轴开发模式构建城镇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实施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构建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确立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形理论的新疆干旱区绿洲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城镇体系具有自分形性。运用分形理论,对新疆干旱区绿洲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分形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的分形结构在空间上是从核心城市向边缘地区扩散发育的分形结构;第二,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空间城镇分布情况只在局部空间存在分形,空间结构虚有框架但缺乏内部联动,整体结构不佳;第三,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较为松散,首位度过高,人口金字塔呈"倒三角"结构,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交通可达性对分形具有缓冲的效果;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来主体功能区思想,对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探究山区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对于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川西北高原为研究对象,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构建川西北高原多时段旅游流网络模型,通过计算节点强度、联系强度、网络腹地等指标研究山区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和演变模式,并提出规划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受山区地形阻隔的影响,不同等级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由"集聚"状态演变为"集聚—破碎"状态;(2)以稻城—亚丁和新都桥—丹巴为代表的主要和次要旅游联系轴线网络化状态越发明显;(3)以新都桥、色达、马尔康为代表的核心旅游地组团空间范围呈现出扩张、稳定、收缩三种不同的演变态势。基于此,提炼山区旅游地空间结构"树状—串联状—环状网络"的演变模式,提出川西北高原旅游地"三横三纵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本研究可为山区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友仁  蔡建辉 《地理研究》1986,5(1):107-107
本文分析了徐州市域(一市六县)城镇体系发展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进程和现状特征,认为徐州市域区位条件优越,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作者预测200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达到27-30%,徐州市区人口将达65万,提出增设沛屯、贾汪、新沂三个县级市的建议。分析了一般县城的发展方向和人口规模,通过方案比较,提出了撤消铜山县,将其与徐州市区合并的新体制。指出为了发展区域经济,有必要增设53个县属镇。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1)形成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各级地域中心的城镇职能结构;(2)建立以大城市为主体,大中小相结合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以陇海铁路为主轴,以徐沛、津浦铁路和大运河为辅轴,均衡分布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上述城镇体系布局,指出必须建立工业生产协作网络、商业流通网络、交通运输网络和经济信息网络等,以保证城市中心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胡序威  赵晓斌 《地理研究》1986,5(2):105-105
该文从城镇引力场的角皮,侧重城镇体系成长演变、空间演变、空间结构、功能等级结构等方面对冀东城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中发现,城镇在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形成体系的方式运动,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网络(城镇场空间结构),具有六边形趋向.以城镇场引力平衡为基础的城镇场空间结构是城镇的滋生点.在动态上,达种空间结构具有从高值向低值演进的规律. 在等级结构方面,作者发现,城镇规模等级与区域对城镇的服务要求有严格的对数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城镇成长的内因之一,它与城镇场空间结构点(外因)结合,便是城镇最佳区位点. 作者还对冀东城镇体系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