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09,自引:4,他引:109  
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伴随着社会发展也相对滞后。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价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17年的发展,发现广州市可持续发展阶段正向高级化演进,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性,并呈弱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城市总体可持续发展逐步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2.
首先比选了可持续发展的3种基本评价方法:基于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方法论的评价方法、基于货币化的评价方法和基于生物物理量的评价方法。然后,依据真实储蓄的基础理论,提出了适用于经济高速增长城市的改进模型。随后,以广州、深圳和珠海3个城市为案例,对改进模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3个城市均保持可持续发展,从强到弱依次为广州、深圳、珠海;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呈正向相关,但资源环境成本的加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指出该模型操作性强、利于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的优点,以及指标计算仍存在误差、导致真实储蓄计算结果偏高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污染型企业的区位选择、转移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的热点话题。现有文献从正式制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对污染型企业进入退出、空间分布和产业转移的影响,相对忽视了地方社会资本如公众环保意识、企业环境责任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对污染型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以及城市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从社会规范、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三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尺度社会资本,利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探讨了社会资本与环境规制对中国污染型企业退出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环境规制对污染型企业退出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② 公众环保意识、企业环境责任作为社会规范因素,对污染型企业生存构成了外部非正式环境压力;但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并没有直接促进污染型企业退出。③ 社会资本在强环境规制地区中的交互作用显著,能够形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良好互动。本研究从社会资本这一非正式制度的视角理解污染型企业退出的影响机制,不仅是对正式制度层面环境规制研究的补充,同时也对污染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熵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珍铭  夏斌 《地理学报》2013,68(1):45-57
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以及城市作为耗散结构系统的熵变分析, 构建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构建了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将熵权与指标时间序列变化相结合, 分析指标时间序列变化对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从而提出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措施。研究结果显示:在2004-2010 年间, (1) 广州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大,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生态系统内部不断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2) 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持能力总体逐渐上升,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广州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活力得到增强, 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该研究方法能反映出城市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机制, 能有效地弥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所存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是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采用物质流分析、脱钩分析和分解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7年徐州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脱钩类型、可持续状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徐州市DMI和DPO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4%和0.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12.62%,二者之间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物质代谢效率的提升又使其发展方式呈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势;资源投入、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出现弱脱钩现象,表明徐州经济系统正处于显著的弱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规模扩大和技术效应抑制作用减弱是引起煤炭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可持续发展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改进熵值模型和综合评价方法对2003—2007年的广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经济状况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社会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2)近年来,广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和环境各子系统基本朝有序方向发展,而2004—2006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短暂无序化发展征兆,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增长放缓、环保投入降低所致。(3)通过对广州市与广东省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近年来,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和珠江广州段水质并未明显改善,环保投入和城市绿化建设更是仅相当于或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广州市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中必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注重人口、土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7.
河源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车秀珍 《热带地理》2004,24(2):182-186
河源市是典型的山区,地处东江上游,是香港、深圳、广州东部、东莞和惠州等城市和地区供水、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林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保护好东江水资源、山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促进河源市及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河源市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河源市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原则及生态建设思路与对策,为当地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口红利”视角的东莞市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依靠外来劳动力发展经济最典型的地区东莞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口红利对东莞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来工对东莞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东莞利用人口红利发展"外来工经济"的特征明显。但人口红利对东莞在产业升级、社会治安、资源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也存在不利影响。东莞市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双转型的问题,必须从以"廉价劳动力优势"换取积累的模式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轨道,可以通过转化加强职业教育投入、重视本土企业发展等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都市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是城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系统协调度的量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以重庆市都市区为例,采用协调度模型(公式)计算出1996~2001年各年的协调度值,并结合重庆市实际对协调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和判识,结果表明:从1996~2001年系统协调度呈现由极不协调到不协调到弱协调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表明系统协调度总体水平尚低。最后提出了促进重庆市都市区系统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的广州城市环境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问题的凸显,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引入城市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的研究中,选取广州市1990―2007年的一组环境变量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13.0软件为分析工具,研究环境变量随人均GDP的变化规律,预测环境变量的未来发展走势。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代表环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只是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过程的定量描述而已。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改善环境,只有经过"后治理"阶段才会出现环境质量的好转。如果只有"先污染",而没有"后治理",环境质量是不可能出现好转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意义在于强调环境政策和环保投入在改善环境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广州环境综合整治及其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媚珍 《热带地理》1996,16(1):34-39
本文简单介绍有关持续发展的战略理论,分析了广州环境的两头提出了需要综合整治广州环境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广州环境综合整治及其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西宁市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宁市现代工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详细论述了西宁市目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西宁市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选择,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0~2000年广州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建设的发展经历了较不协调阶段(1980~1990年)、逐步协调阶段(1991~1995年)、基本协调阶段(1996~2000年)。20年间,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环保投资,削减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大气质量,扩大绿地面积,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今后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尚需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控制人口规模,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杨士弘 《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相似文献   

15.
曾新 《热带地理》2004,24(3):293-297
分析明清时期有关地方文献中的广州城图认为:1.清初广州城扩筑鸡翼城后,其形制基本定型,由明初"三城合一"后的长方形演化为向北凸的不规则形状.2.广州古城在明清时期主要有3次扩城之举,城区分别向北、向南扩展,清道光年间城区范围已突破城墙界限向外发展,其扩展动力是经济功能的增强、人口的增加.3.城内的布局表现为内城北部为历朝的政治活动中心,经济活动则随城区的扩展作相应的调整,由内城扩展至新城、鸡翼城乃至城外西关一带;城市主要街道由明初的各成体系发展至清初已互相贯通,基本定型,其影响延续至今.最后,建议借鉴古代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23,自引:6,他引:117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估算2000年广州市的生态足迹,并分析了1995~2000年间广州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0年广州市生态足迹为2.5ha/人,当地生态承载力为0.2ha/人,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2倍半;近5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生态足迹略有上升。这说明广州市总体上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今后仍需注重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提倡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减少其生态足迹,逐步迈向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外来投资与西部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永春  吴文鑫 《地理研究》2005,24(3):443-452
通过外来投资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研究了外来投资对西部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模式,认为随着外资投入类型、方式和规模的差异,将对所投入城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以兰州市为例,利用近年来兰州市外来投资的资料,分析了外来投资对兰州市发展可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对前述理论进行了实证,最后提出了兰州市引进外来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实现旧城更新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优为导向,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旧城更新改造模式分配方案系统模型。以广州市旧城区为研究对象,情景模拟不同改造模式分配方案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影响,从而确定旧城区域改造模式的合理分配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旧城更新改造模式合理分配方案以"退二进三"模式比例最高,为40%;基础改善模式和以旧换新模式比例相同,均为30%。各模式之间差距较小,该分配方案较为均衡合理,既可以保证通过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环境质量,有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