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岳立  任婉瑜 《地理科学》2024,(4):630-639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能源效率成为反映一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不断提升能源效率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使用非参数的super-SBM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面板Tobit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黄河流域2007—2018年城市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城市能源综合效率基本保持平稳,但有下降趋势。效率分布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且呈现出明显的连片分布特征,具体来说上游城市多处于低效、中低效率区间,中下游城市多位于中低和中高效率区间;(2)影响因素的Tobit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创新对城市能源综合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碳排放水平、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对城市能源综合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异质性回归结果也基本保持不变;(3)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存在并且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研究结论为促进黄河流域城市能源综合效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SBM-Undesirable(SU)模型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生产率指数,分别从效率与生产率两个维度建立城市大气环境效率评价模型,并考察京津冀城市群大气环境效率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特征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6—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大气环境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地区差异特征显著,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大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恶化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制约因素;京津冀大气环境效率的动态演化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先进城市与落后城市之间的效率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特征均对京津冀城市群大气环境效率与环境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政府环境管理能力则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良健  李辉  石川 《地理学报》2015,70(11):1788-1799
基于C-D函数剔除城市经济非期望产出构建随机生产函数模型,以地均投入产出技术效率表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采用2003-2012年282个地级以上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建立空间滞后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且存在明显的空间特征与区域差异。空间特征显示,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东部、山东与江苏交界处。区域差异显示,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高而东北地区最低,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速最快而西南地区较低且增速最慢;②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其中在中部、东北、西北地区较高,而在西南地区最低;③ 影响因素在各区域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有必要采取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蔺雪芹  王岱 《地理学报》2016,71(8):1357-1371
城市空气污染是中国在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2013年和2014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综合Arc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从年度、季节、月份、小时4个时间尺度比较归纳了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空间尺度,量化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结果表明:①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全年达标天数比例增加,但空气污染程度加重,高污染区域恶化态势明显;② 城市空气质量与生产生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时间耦合性,基本呈现“日出趋差、日落趋优”的态势;③ 全国城市空气污染表现出“东重西轻、北重南轻”的空间格局,区域一体化态势明显;④ 区域城市空气污染的总体程度和分布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区域空气污染形成和演化路径可基本归纳为:“重点城市污染加重—重点城市污染扩散—区域整体污染加重—重点城市引领治污—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区域整体污染减轻”;⑤ 从全国层面看,能源消耗、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是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⑥ 受各地区资源环境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影响,各类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方向和驱动强度差异明显。在结论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关系的区域分异以及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上海市近20年产业空间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本帮菜餐馆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本帮菜餐馆在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20年来,本帮菜餐馆分布格局由初始的"一主两副中心集聚,一轴一带梯度分布"演化为当前的"一主多点连接成环,两轴一带多向分布"。(2)本帮菜餐馆空间范围由内环线向外环线呈放射状扩散,产业密度由市中心向边界呈梯度递减,整体上呈现出多向、多边、多点的演化特征。(3)本帮菜餐馆空间集聚呈现由低集聚到高集聚的演化趋势,且扩张方向由市中心向西、东南方向发展趋势较强,向东、西南方向发展较弱。(4)政府政策与规划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而引导城市人口流动,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这些因素的交替变化共同推动本帮菜餐馆的布局与演化。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是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关于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了科技创新效率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变异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等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2007—2017年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和三省一市的创新效率总体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进步对于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分异程度有所减弱,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逐渐减小,科技创新活动趋于均衡。但是空间自相关性不稳定,存在部分地区的跃迁和正向或者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3)每百万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互联网使用率、客运总量等因素均对科技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对长三角科技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通过本文研究,探明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袁培  刘明辉 《干旱区地理》2015,38(4):805-813
基于哈萨克斯坦1992-2013年能源相关数据,分析该国近年来能源利用效率变动的基本情况,并与我国做出了比较;借助模型工具,选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四因素探讨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模型进一步从动态视角审视能源效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动关系。研究表明:(1) 1992-2013年哈萨克斯坦能源效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3年达到0.597 t标准煤·(104元)-1,高于2013年我国的能源效率水平0.701 t标准煤·(104元)-1,且两国都处于能源效率低水平的国家行列。(2)从长期来看,哈萨克斯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价格每降低1%,能源效率则会分别提高3.17%、1.85%、1.26%,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影响最大,而技术进步每提高1%,则能源效率将提高0.25%。(3)哈萨克斯坦能源消费结构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冲击效应呈倒U型分布,分别是缘于边际递减效应与技术自身滞后性及回弹效应,且方差分解表明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贡献最大。哈萨克斯坦能源效率变动趋势与我国有类似规律,说明在能源价格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领域内,我国与哈萨克斯坦有共同的难题,有进一步合作的需要,这些结论为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国家能源合作领域开辟新空间,为今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领域合作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网络结构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扶贫合作是强化旅游益贫效应的重要环节之一。运用基于产出导向的SBM模型测算武陵山片区4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并借助社会网络方法探析区域旅游扶贫效率网络结构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不断优化,但区域差异有待进一步平衡;(2)各县域间旅游扶贫联系强度不断增大,网络密度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但上升态势显著,各县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3)武陵山片区县域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区间差值敛缩态势显著,而接近中心度区间差值渐趋扩大,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存在较为显著的行政派系结构,周边县市缺乏旅游扶贫合作与交流;(4) QAP分析表明片区协作机制、交通工具革新机制、经济要素集聚与扩散机制和旅游发展机制共同驱动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空间网络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EDGAR数据,通过传统数理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分析广东省市域碳排放的时序过程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在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市域间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变化不大,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占大多数且为增加的趋势,城市碳排放集聚性不断减弱;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高碳排放区域集聚在珠三角发达城市,整体空间格局表现为倒"U"型和北低南高,且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差距均有缩小趋势;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存在空间异质性,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影响较大的城市集中在粤西落后地区,人口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较为稳定,技术对碳排放抑制作用比较明显且这种作用表现为从西部逐渐向东部递减的趋势,同时发现存在能源回弹效应,需要优化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0.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效率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因而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效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5-2014年中国290个城市市政设施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综合效率水平差异较大,且仅有少数城市达到了效率最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纯技术效率总体偏低并呈缓慢增加趋势。规模效率增长较快,且高于城市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是综合效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2)东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高于其他区域,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且与人口规模呈现正相关。(3)2005-2014年城市综合效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效率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以及生产率变化指数呈增长趋势,且空间差异特征不显著。(4)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均有提升,且大城市的提高程度大于小城市,小城市大于中等城市。此外,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基础设施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高铁对城市规模产生的空间影响,以国内城市规模变化较为明显的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哈大高铁开通对东北地区城市规模造成的影响及规模变化呈现出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对东北地区交通可达性产生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可达性提升幅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随高铁距离增加而明显衰减,省际可达性提升幅度显著大于省内;(2)高铁产生的时空压缩格局与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耦合现象,哈大干线及其周边城市规模变动较为明显,而由高铁沿线向周边过渡的区域城市规模变动幅度相对有限;(3)哈大高铁对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的影响主要呈现4种模式,不同的影响模式使得城市面临扩张、收缩两种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以安徽省为例,综合利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GIS趋势面分析及空间统计模型等方法对2000—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后安徽省城镇化效率总体上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技术进步变化是推进城镇化效率增长的主动力,3个时间断面均呈现出效率东西方向递增、南北方向倒"U"型分布形态。(2)城镇化效率在全局空间均表现出较显著的集聚分布,即城镇化效率高(低)的地域空间相毗邻;城镇化效率局部热点区形成"合肥—芜湖"核心区,且不断向周边马鞍山、滁州等地演化,而城镇化效率冷点区主要集聚在皖北地区,形成"哑铃型"分布格局。(3)地理区位、产业结构及区域政策是影响2000年后安徽省城镇化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章屹祯  曹卫东 《地理科学》2023,(10):1729-1739
土地作为各种资源要素的空间载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化解人地矛盾的关键突破口。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减缓中国土地供需矛盾,维护土地生态安全的关键途径。基于2008—2019年中国26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EBM-DEA(Epsilon-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及不同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城市建设用地绿色效率的演化特征及产业集聚、环境规制对其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绿色效率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格局较为凸显;(2)产业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绿色效率的空间效应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即产业集聚超过一定阈值才能有效突破“索洛悖论”,提升本地与邻近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绿色效率;(3)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大于“遵循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波特假说”在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绿色效率中的适用性;但环境规制的“挤出效应”,也可能使邻近城市成为“污染避难所”,从而降低其城市建设用地绿色效率。通过研究以期为合理指导产业集聚与环境规制政策制定,实现城市...  相似文献   

14.
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偏低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从空间供需视角探究其转移规律,对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01—2018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数据构建高校-城市二模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和网络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发现:(1)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网络规模迅速扩张,高校和城市节点的发育均呈现显著差异性,高校技术主要由综合类和理工类“985/211”高校转至直辖市、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2)高校技术转移以本地为主,边界效应明显,本地技术转移高值区呈现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散布格局,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呈现以京津、成渝、长三角、珠三角、哈长沈为核心节点的“梯形”架构;(3)高校等级、高校类型、地理距离、空间共位、技术兼容性和城市技术吸收能力综合影响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据此,建议因地制宜促进城市尺度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并强化核心城市的多尺度高校技术转移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碳排放新评估准则,结合超效率DEAML模型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中国实际物流碳排放效率进行重新测度与总体特征描述,进一步引入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及相关计量模型,深入探讨物流碳排放效率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对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物流碳排放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平均情况呈东高西低分布,大多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年际变动表现出动态增长趋势,受技术进步影响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2)物流碳排放效率的局部空间结构与空间依赖方向变化存在差异,在相邻省份间呈现较强的空间整合性,其时空迁跃具有转移惰性与路径锁定的功能。(3)省域物流碳排放效率不存在σ收敛,存在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地区差异、物流集聚水平与信息化程度是条件β收敛的主要影响因素,物流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更为曲折的地区存在更为显著的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16.
运用SPSS和Arc GIS分析技术,从城市职能互补和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入手,对中原经济区2004,2009,2014年城市之间相互关联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职能互补性不强,且城市潜在的职能互补性不断减弱,多数城市趋于综合化发展,九大职能部门中仅采掘业表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他职能部门均趋于综合化发展;(2)水平联系格局以郑州和邯郸为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中原城市群以外主体区和中原经济区非主体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3)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3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相互关联格局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ESDA等方法,探讨2011年和2014年中国77个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演变,分析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的主因子。研究表明:(1)影响智慧城市空间差异的主因子动态变化不大,主要是综合实力因子;(2)中国地级以上智慧城市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明显;(3)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格局单极态势较明显、呈"梭"型结构;(4)智慧城市发展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原有资源禀赋的惯性依赖、政策影响及智慧文化,尤其是政策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了京津冀都市区1995-2007年经济分布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经济增长分布模拟模型进一步模拟研究了其经济增长驱动力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①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分布形态经历了"双峰状"→"单峰状"→"双峰状"的演化过程。②资本深化、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空间依赖效应对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起显著作用。③资本深化和技术效率对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分布演化起重要作用,而技术进步、空间外溢效应和误差分布效应则没有显著的作用。④资本深化分布的变化和技术效率综合作用效应的变化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的驱动力,并通过资本深化的分布效应和技术效率的综合作用效应这两个渠道对其经济分布演化产生影响。⑤对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因素不一定能够影响到其经济分布的演化,基于分解技术的经济增长分布模拟模型,并利用理论分布和实际分布差异性的统计检验可以识别真正影响其经济分布演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渠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高龄化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龄化系数为测度指标,运用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高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解释。结果表明:1)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高龄化日益突出,且高龄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10年间总体呈现"北扩西进"的演化特征。2)人口高龄化空间格局并未突破"胡焕庸线",与其存在一致性;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人口高龄化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特征日益显著。3)除新疆外,其他区域高龄人口增速均快于老龄化,高龄化增速表现出"东-中-西"空间梯度差异。4)人口高龄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样带等研究方法,分析2004—2013年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的经济开放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经济开放度时空动态的差异特征显著。经济开放度水平整体有所提升,总体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由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度高和西部内陆城市经济开放度低而形成的"东高西低"空间形态依然显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城市经济开放度较高且在空间上集聚;青藏高原地区、西北地区、云贵高原地区经济开放度较低;黄淮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北部、东北地区北部沿边城市经济开放度提升较快且在空间上形成集聚;青藏高原东北部、珠三角外围以及云贵高原以南地区出现经济开放度下降较快的城市集聚区。(2)东部沿海、东北及西北部沿边、长江沿岸、陇海—兰新及宝成—成昆铁路沿线、京港澳高速公路样带城市经济外向发展路径差异明显。(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科研投入、国家政策、旅游配套设施、第三产业比重、投资强度、人才聚集度等是影响城市经济开放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