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其滨海滩涂以及周边人工湿地是濒危鸟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的重要越冬地。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的两个冬季,分别在崇明东滩湿地记录了122只和116只鹤。在大部分调查期内,白头鹤都在海堤内部的农田(昼间觅食场地)和外面的潮间带滩涂(夜间栖息地)之间采取"离开—觅食—返回—休息"的越冬行为模式。调查发现白头鹤清晨飞到农田,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在田间觅食。在傍晚之前,白头鹤返回到海堤外的潮间带滩涂。在调查期间,在芦苇、互花米草群落和养殖鱼塘区域内未调查到白头鹤。在收获后未翻耕的稻田中的谷物是白头鹤的主要食物来源,而当农田开展作业活动时白头鹤主要在滩涂觅食。崇明东滩湿地东北潮间带滩涂已被外来植物控制,保护区也有计划开展互花米草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作,我们建议在栖息地优化区域开展鹤类食源地营造,以满足鹤类取食;同时,建议冬季农田保留不翻耕农田的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相似文献   

2.
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特征,是实施物种保护与种群恢复的基础。分别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和2019年1月,对石门县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和观测。研究期间,共记录中华秋沙鸭268只,其中,有雄性中华秋沙鸭145只,雌性中华秋沙鸭123只,雌雄比为1∶1.179;2017年1月、2018年1月和2019年1月,分别记录了76只(占当年在湖南省内越冬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总数量的42%)、92只(占60%)和100只(占51%)中华秋沙鸭。研究结果表明,在石门县越冬的中华秋沙鸭偏向选择低海拔、水体清澈、石质水底、缓流、水面相对较窄、水较浅和人类活动干扰少的河流作为栖息地,大多数河流沿岸紧临山林地或悬崖峭壁。目前,在石门县,干扰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和栖息地的人类活动主要为河道采砂、捕鱼、水电站、公路建设和捕鸟等。在石门县越冬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逐年呈增加趋势,石门县已经成为湖南省该物种越冬种群数量最多的一处重要越冬地。最后,建议加强多部门合作与执法力度,关停河道上的采砂场,禁止非法捕鱼,调节水电站冬季蓄水,营造中华秋沙鸭越冬适宜栖息地景观格局;同时,建议县政府和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提高对越冬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意识,加大保护科普宣教工作,持续开展对越冬中华秋沙鸭的科研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野牦牛的三大保护区之一,客观地划分保护区内不同适宜度的栖息地及其功能分区,是保护野牦牛种群数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厘定野牦牛的适宜栖息地并划定相应的功能分区。结果表明:面积最大的高适宜性栖息地位于卡尔墩检查站周围区域,保护区北部沿阿尔金山存在着一条高适宜性廊道,面积较小的高适宜性栖息地零星分布在保护区西南部;高适宜性栖息地与中适宜性栖息地的面积总和为1.81×10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8%。在保护区功能区划上,应将所有的高适宜性栖息作为核心区;应将中适宜性栖息地及以高适宜性栖息地为中心周围5 km的缓冲地带作为缓冲区;保护区内的其他区域应作为实验区。  相似文献   

4.
2007-2009年2个越冬期,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湖泊共记录到水鸟6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4种,Ⅱ级保护鸟类8种,省级保护鸟类30种。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越冬期水鸟的最高数量均在12月出现,分别约为17.8万只和23万只。对2个越冬期水鸟在9个湖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湖池、沙湖、蚌湖和大汊湖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5.
鱼类是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中的重要食物基础。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针对该保护区中的鱼类资源增殖能力下降、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的适宜性水平降低的现状,2016年至2017年期间,采用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的方法,对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中鱼类的自然栖息地进行了修复;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分别于2015年9月和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鱼类栖息地,开展了鱼类样本采集和调查,研究了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鱼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评价了鱼类栖息地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鱼类自然栖息地相比,修复栖息地的鱼类物种数量明显增多,而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却分别减小了16.02%和39.98%,小型非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增大了1.43倍和63.54%,鱼类现存资源量、平均年鱼类现存资源量和平均年鱼类分布密度大幅增加;修复栖息地鱼类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减小了31....  相似文献   

6.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达里湖鱼类多样性调查的结果,研究了达里湖鱼类物种资源、种类组成和区系生态类群多样性以及物种分布特征,分析了达里湖鱼类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水体盐碱化的关系,探讨了达里湖鱼类多样性的动态及其持续健康发展途径。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达里湖中有鱼类2目3科12属12种,由5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包括冷水种5种、中国特有种2种和经济鱼类2种;鱼类群落中鲤形目和刺鱼目的物种数分别占91.67%和8.33%,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和刺鱼科(Gasterosteidae)的物种数分别占达里湖中鱼类总物种数的50%、41.67%和8.33%。只有耐盐碱的5种鱼类在达里湖全湖水域都有分布,其它7种鱼类仅分布于湖区的河口水域,而且随着湖泊水体不断盐碱化和萎缩,达里湖中鱼类的栖息地和繁殖生境的适宜性都在降低,鱼类物种减少的潜在风险在加大,基于生态保护的鱼类栖息地与繁殖生境的适宜性建设和加强鱼类资源增殖与物种移殖,将是未来达里湖鱼类多样性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秃鹫提供了宝贵的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印度本土秃鹫数量在过去几年有所下降。掌握秃鹫栖息地的分布现状对于管理和防止秃鹫数量继续下降至关重要。可以预见,目前的气候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秃鹫生境适宜性的变化,并影响现存的秃鹫种群。因此,本研究利用物种分布模型,对印度中部一个秃鹫栖息地的短期和长期变化进行预测,并以统计和图形的方式呈现数据。选择MaxEnt软件进行预测,是因为它与其他模型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只使用现有数据,在数据不完整、样本量小、样本间隙小等情况下表现良好。采用全球气候模式集成学习算法(CCSM4、Had GEM2AO和MIROC5)以获得更好的预测结果。14个稳健模型(AUC 0.864–0.892)是利用7个秃鹫种群(长喙、白臀、红头、银灰色、埃及秃鹫、喜马拉雅和欧亚狮鹫)在两个季节共1000多个地点的数据建立的。选定的气候(温度和降水)和环境变量(NDVI、海拔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被用于预测当前栖息地,未来的预测只基于气候变量。影响秃鹫栖息地分布的最重要变量是降水量(bio 15,bio 18,bio19)和温度(bio 3,bio 5)。在目前的预测中,森林和水体是影响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在较小尺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端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减少,高度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增加,总适宜栖息地面积在2050年略有增加,但到2070年有所减少。在更大的尺度上考虑,2050年适宜栖息地的净损失为5%,2070年为7.17%(RCP4.5)。相似的,在RCP8.5下,2050年适宜栖息地的净损失为6%,2070年为7.3%。研究结果可用于制定秃鹫的保护规划和管理,从而保护其免受未来的气候变化等威胁。  相似文献   

8.
白枕鹤(Grus vipio)属鹤形目鹤科鸟类,是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2007年至2019年4-7月采用高倍望远镜对黑龙江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枕鹤及其繁殖巢进行了调查及监测。共记录到26个白枕鹤繁殖巢址以及白枕鹤个体239只次,确定了黑龙江大沾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是白枕鹤的重要繁殖分布地;调查发现该区域繁殖的白枕鹤倾向于在森林沼泽边缘的苔草沼泽中筑巢,白枕鹤的繁殖栖息地有多型化现象。讨论分析了白枕鹤繁殖地特征及其出现多型化的原因,并提出白枕鹤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东洞庭湖是全球易危(VU)物种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最关键的越冬地之一。三峡大坝的运行,对东洞庭湖的秋季水文情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并直接影响洲滩植被的生长。这种影响如何进一步影响小白额雁越冬,是小白额雁越冬栖息地保护迫切需要认识的关键科学问题。选择水文特征差异较大的2011年和2012年秋、冬季,分别在自然洲滩和水位管理区洲滩开展野外监测和调查,研究越冬稳定期小白额雁种群的空间分布及洲滩植被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东洞庭湖枯水期比常年水文情势提前约45 d,自然洲滩植被盖度、生物量显著高于水位管理区洲滩(p0.05),小白额雁迁徙到达时,种群中67.6%的个体分布于水位管理区的洲滩;而2012年东洞庭湖枯水期比较接近常年的水文情势,自然洲滩植物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水位管理区洲滩(p0.05),73.2%的小白额雁种群个体分布于自然洲滩。两年不同的水位情势直接影响东洞庭湖洲滩植物特征(p0.05),但小白额雁在两年都选择栖息在植被盖度低且生物量低的洲滩取食(p0.05)。由于2011年枯水期提前,导致自然洲滩不适宜小白额雁取食,水位管理区洲滩成为越冬小白额雁的主要栖息地;而2012年湖泊退水节律较正常,东洞庭湖内适宜越冬小白额雁栖息的范围较大,栖息在水位管理区洲滩内的越冬小白额雁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0.
莫莫格湿地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处吉林省西部的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选择白鹤(Grus leucogeranus)栖息地承载力、蓄洪和固碳3个湿地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对该保护区湿地在2002年、2008年和2013年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利用研究区土壤、植被、水文以及白鹤分布等图文数据,结合室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持水量测试结果,利用Neu法、热量法、蓄洪和固碳等公式对3个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定量计算。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2008年和2013年,该保护区白鹤栖息地容纳白鹤的数量为28 400只、2 468只和4904只;食物容纳白鹤的数量分别为24×104只、2.1×104只和4.3×104只;水体蓄洪量分别为12.35×108m3、11.12×108m3和8.62×108m3;植物固碳量分别为30×104t、17×104t和20×104t。2002~2008年间,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3个主要生态服务功能随湿地的退化而逐渐减弱;2008~2013年间,其3个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有所恢复,说明湿地保护工作开展得当,湿地退化速度减缓。  相似文献   

11.
2017年4月21~30日,对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沉水植物的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2018年4月22~28日,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设置采样点,采集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样品;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4月,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的水中,共发现了9种沉水植物,分别为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大茨藻(Najas marina),其中,穗状狐尾藻和苦草分布最广;2018年4月,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差异,分布较广的7种沉水植物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篦齿眼子菜和黑藻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升金湖是一处重要的越冬水鸟栖息地。由于升金湖周边分布着种植水稻、油菜和冬小麦等的农田,越冬水鸟在这些农田中的觅食活动会使种田农户有一定的经济损失,农户因此而对水鸟做出的驱赶或扑杀行动,威胁着水鸟的生态安全。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调查造成该区农作物损失的水鸟种类、活动季节以及受损农作物种类、农田受损范围和面积,评估水鸟在农田中的觅食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并结合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农户的相应补偿对策,这对于水鸟种群的保护和湿地恢复及湿地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水鸟集中取食区的冬小麦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42%;越冬水鸟一般取食区的冬小麦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25%,在保护区外1 km范围内的冬小麦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10%;稻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10%;油菜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10%;采取了分区补偿的方式,计算出相应的补偿标准,提出加强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和成立越冬水鸟生态补偿办公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极危物种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曾经广泛分布,但是由于其栖息地萎缩或消失等原因,青头潜鸭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通过全国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文献查询和咨询专家等方式,共获得2011~2018年期间的318条青头潜鸭分布信息;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青头潜鸭繁殖季和越冬季的潜在适宜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至今,在中国繁殖和越冬的青头潜鸭的种群数量不超过700只,分布在京津冀湖泊湿地、长江中下游流域和环绕黄海、渤海的湿地的青头潜鸭繁殖地和越冬地数量较多,青头潜鸭在其它地区零散分布;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的青头潜鸭繁殖种群和越冬种群潜在适宜生境的AUC(area under the receiving operator curve)值分别为0.982和0.974,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青头潜鸭高度依赖低海拔的湿地生境,合适的最湿月的降水量(150~250 mm)、最湿季度的降水量(300~700 mm)和最热季度的降水量(300~600 mm)对青头潜鸭的分布具有主导影响作用;适宜青头潜鸭繁殖种群的生境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以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适宜青头潜鸭越冬种群的生境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相似文献   

14.
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湿地丹顶鹤的分布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工程及水产养殖区、水稻田、芦苇茬、盐田扬水滩等人工湿地丹顶鹤(Grusjaponensis)的分布动态调查结果,分析出丹顶鹤的最佳生境,进而提出对该种群与栖息地的管理举措。该项工作主要借助望远镜、照相机监测,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数量,历史数据则引用参考文献。结果表明:各类人工湿地中丹顶鹤的分布数量为528只,已超过越冬总数(967只)的一半,达到54.1%。其中生态工程及水产养殖区为丹顶鹤最佳生境,其次分别为水稻田、芦苇茬和盐田扬水滩。根据分布动态调查结果,对未来丹顶鹤的分布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于2016~2018年每年的4~6月,在长江源区的班德湖,采用直接计数法,开展了鸟类群落多样性调查和研究,共记录鸟类9目16科36种。其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最多,为12种;鸻形目鸟类的物种数位居第二,为9种。在36种鸟类中,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鵟(Buteo hemilasi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云雀(Alauda arvensis)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还有8种鸟类为青海省省级保护鸟类。班德湖鸟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逐年增大。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班德湖鸟类群落的优势物种,其个体数量占班德湖鸟类总个体数量的80%以上,2016年、2017年、2018年每年的4~6月的斑头雁成鸟的最大个体数量分别为3 095只、2 833只和3 197只。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对班德湖鸟类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2007-2009年期间的2个越冬期,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物种的数量一般都在12月达到最高,而10月由于候鸟刚刚迁来以及翌年3月已有部分候鸟迁离,故这2个月份鸟类数量相对较少。保护区的9个湖泊中,沙湖是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而大湖池是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监测发现蚌湖已成为白鹤和东方白鹳重要的栖息地,建议将该湖划为保护区的核心区以加强白鹤等濒危物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对越冬大天鹅(Cygnus cygnus)栖息地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以黄河三门峡水库为例,由于越冬大天鹅缺少可利用的栖息地,大天鹅越冬时过高的种群密度导致了禽流感疫情的发生,直接威胁着越冬大天鹅的生存和繁衍。大天鹅栖息地选择研究是其栖息地修复和种群分布研究的基础。从影响越冬大天鹅选择栖息地的水源、食物、干扰、隐蔽物4方面选择了10个可能因子,探讨越冬大天鹅栖息地选择机制。利用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越冬大天鹅分布实测数据,考虑到大天鹅分布的"1-0"型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开展研究。利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变量,经显著性检验,最终筛选出用于建立模型的7个变量,其贡献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与投食点的距离、与水体的距离、与小麦地的距离、与道路的距离、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坡度。通过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回归模型,预测越冬大天鹅出现概率的空间分布,与观测值建立误差错判矩阵,得到的Kappa系数为0.78。在三门峡水库,由于冬季食物匮乏,大天鹅在越冬期多选择靠近人类投食点和种植冬小麦的区域,其主要越冬栖息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植物覆盖较少、坡度较缓的开阔坑塘水面、滩地和洪泛湿地。  相似文献   

18.
大纵湖是分布在鸟类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径上的重要淡水湖泊。为了了解大纵湖区域中鸟类群落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大纵湖区域设置了6条调查样线和3个调查样点,开展鸟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记录了113种鸟类,隶属于13目39科,个体数量累计达51 694只;其中,隶属于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最多,为50种;隶属于鸻形目鸟类的个体数量最多,为23 825只;迁徙季、越冬季、繁殖季大纵湖鸟类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依次减小,但是,该区天然湖泊、养殖水域和城镇用地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两种水域生境与城镇用地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天然湖泊和养殖水域中的鸟类群落相似性较高;大纵湖区域中的鸟类群落结构与栖息地质量和鸟类迁徙节律有关。人类活动干扰,尤其是无序的围网养殖,是影响该区域鸟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于2015年12月19~20日和2016年12月10~25日,在江西省鄱阳湖、赣江、饶河、抚河、信江、修河水系流域范围,进行了两年越冬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种群专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波动较大,2015年12月19~20日记录了90只中华秋沙鸭,2016年12月10~25日记录了178只中华秋沙鸭;记录的中华秋沙鸭集群类型包括混合群、雄性群、雌性群、雄性孤鸭和雌性孤鸭,其中,混合群是中华秋沙鸭主要的集群方式;2~8只群的数量占总群数的57.50%,表明中华秋沙鸭主要是以小群生活。中华秋沙鸭越冬个体在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分布区较以前有所扩大,在以往未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赣江水系,在两次调查中都有记录,且数量可观。采沙、捕鱼、养鸭、修建道路等人类活动仍是导致中华秋沙鸭越冬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和栖息地环境,亟待开展五河水系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生境的污染,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建立保护小区,加强保护宣传。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采用粪便分析法,研究在新乡黄河湿地越冬的大天鹅(Cygnus cygnus)的食性组成。结果表明,大天鹅的越冬食物有14种;其中,芸薹(Brassica campestris)(又名油菜)是大天鹅越冬期间食用最多的食物,其在大天鹅粪便组成中所占比例为80.35%;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由于丰度较低,其在大天鹅粪便中的检出量逐渐减少,由2016年12月的12.94%逐渐减少到2017年3月的4.34%;续断菊(Sonchus asper)所占比例由2016年12月的8.82%逐渐减少到2017年3月的0.15%;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仅在2017年3月被检出,所占比例为9.89%;大天鹅没有消化的小花山桃草(Gaura parviflora)的草籽仅在2017年1月被检出,所占比例为4.83%。与20 a前该地区大天鹅以水生植物为食的结果相比,大天鹅的食物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可能原因是目前湿地中只生长着少量的马来眼子菜和菹草等沉水植物。根据以上对大天鹅食性的研究结果,可以在湿地保护区的陈桥宋源湖、青龙湖等水域人工种植菹草等冬、春季生长的沉水植物,在湖周边种植芸薹,为在此越冬的大天鹅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另外,可以扩大水域面积,禁止垂钓、捕鱼,减少湖四周的道路,减少人为干扰,控制旅游开发,以保护越冬的大天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