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沿海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任梅  王小敏  刘雷  孙方  张文新 《地理科学》2019,39(7):1119-1128
基于2003~2016年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分析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空间演变特征,识别环境规制低效运行城市,探究环境规制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规制效率上升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注重末端治理,环境规制效率下降趋势明显;珠三角城市群注重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环境规制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两大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内部差异明显,珠三角城市群最为突出,长三角城市群环境规制下降型城市占比高达38.64%,集中分布在安徽、江苏交界处。珠三角城市群是高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是低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环境、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基于2015年中国343个地区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全国及陆地表层系统九大区域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九大区域空气质量春季较差、夏秋优良、冬季最差,AQI季节均值呈现“U”形变化特征。全 国及九大区域AQI月均值变化趋势呈现“L”形特征。全国及九大区域AQI日均值变化趋势呈现周期性W~脉冲型波动规律。“高污染”和“低污染”区域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南北分异格局。九大区域首要污染物频次结构差异明显,频次最高的首要污染物PM2.5或者PM10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群地区PM2.5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波  梁龙武  王旭静 《地理学报》2019,74(12):2614-2630
城市群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空气污染的核心区域。本文选取2000-2015年NASA大气遥感影像反演PM2.5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揭示了中国城市群PM2.5的时空演变特征与主控因素。结果显示:① 2000-2015年中国城市群PM2.5浓度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07年出现拐点,低浓度城市减少,高浓度城市增多。② 城市群PM2.5浓度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城市群间空间差异性显著且不断扩大,东部、东北地区浓度提升更快。③ 城市群PM2.5年均浓度空间集聚性显著,以胡焕庸线为界,热点区域集中东部,范围持续增加,冷点集中在西部,范围持续缩小。④ 城市群内各城市间PM2.5浓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同城市群影响要素差异显著,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对PM2.5污染有正向影响;外商投资在东南沿海和边境城市群对PM2.5污染具有负向影响;人口密度对本地区PM2.5污染主要具有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则相反;城市化水平在国家级城市群对PM2.5污染有负向影响,在区域性和地方性城市群则相反;产业结构高级度对本地区PM2.5污染有负向影响,对邻近地区则相反;技术扶持度对PM2.5污染的影响显著,但存在滞后性和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市级尺度的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生 《地理科学》2016,36(8):1165-1171
基于城市中观尺度,以中国333个城市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维变量测度中国城乡协调度及空间差异,并对其演变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2004~2014年间,中国城市尺度下的城乡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城乡相关系数整体上在波动中呈递减趋势;城乡收入差异相对较大;城乡增长率逐渐缩小,且呈现倒U型。中协调区的空间格局占多数,且中协调区和低协调区具有扩大的趋势。中国城乡协调度存在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协调度表现为上下波动,且增长趋势不明显;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整个研究时段的城乡协调度则呈现倒U型。改革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其城乡相关系数、城乡收入差异、城乡增长率差异和城乡协调度排名相对愈好。中国城乡协调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因素多与中国当前政策、经济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问题探析——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阳  姚士谋  陆大道  张落成 《地理科学》2016,36(12):1777-1783
新型城镇化下着重以人为本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以沿海城市群为代表的三大核心城市群正在成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与空间组合新模式。对沿海三大城市群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吸纳与流动过程的研究表明:城市群经济聚集的核心区域,人口聚集程度紧密且人口空间结构的集中化特征明显;城市群对流动人口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吸纳能力与城市群级别成正比;在城市群区内人口流动结构的固定化方面,东部沿海城市是流动人口的首选区域,由西部向东部人口流入的趋势日益明显,人口流动将相对固定化,成为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这就需加强对城市群区内各大城市发展功能的深刻认识,并加强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分析城市群之间的内部联系及其城镇人口的合理安排,劳动力的地域分工与城市之间产业链的协作关系,以期达到更深刻的探索中国城市群的总体发育趋势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6.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于谨凯  马健秋 《地理科学》2018,38(11):1875-1882
基于产业互补性、综合经济质量、经济距离等多角度修正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6~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缓慢增长,经济联系方向逐渐多样化,整体网络逐渐密集;城市群网络中心性水平始终偏低,点入点出度差距增大;部分子群构成与行政区划分布不耦合,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圈间缺乏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交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变动、要素资源流动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柏玲  姜磊  周海峰  陈忠升 《地理科学》2018,38(12):2100-2108
基于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首先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采用贝叶斯空间滞后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指数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经济带年AQI在空间上整体具有东高西低,长江以北高长江以南低的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气污染严重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长三角城市群的江苏省、浙北地区、皖北大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市。空气质量较好的冷点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四川的攀枝花以及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AQI在季节上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变化趋势。总体而言,四季的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鄂皖苏,低值集聚主要分布在云贵地区。 贝叶斯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模型结果证实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FDI回归系数为正,支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人口密度、公路客运量均是导致空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因素,而第三产业比重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加有利于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网络关联及收敛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华军  贾文星 《地理科学》2019,39(5):726-733
基于1992~201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基于空间网络权重,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收敛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复杂化与全域性的发展趋势,但网络的整体紧密程度不够。山东、河南和江苏在空间关联网络中既扮演中心行动者的角色,又在网络中发挥着“中介”与“桥梁”的作用。四大板块内部及之间存在普遍的关联关系,板块在四大板块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全域性收敛现象,与基于传统空间权重的模型相比,空间网络权重下模型的收敛速度加快;资本积累是影响收敛的重要因素。此外,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京东七大物流中心及其覆盖范围划分省市群。将抓取得到的京东商城2015年手机交易记录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相结合,研究影响信息流和资金流(简称“双流”)强度的可能因素,重点分析省域层面“双流”强度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已取代地理距离,成为影响“双流”强度的主要因素;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双流”核心区;网络资金流量分层现象明显,呈“金字塔”形分布;各省市群之间的空间联系存在差异,北京、上海、广东所在省市群的空间联系明显高于其它省市群;各省市群内部成员发展不平衡,中心省市对“双流”贡献力最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2000—2016年中国欠发达城市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对全国287个地级市的人均GDP收敛性及其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00—2016年,中国城市间人均GDP存在绝对β收敛,2008年后城市间经济收敛速度开始下降;(2)欠发达城市与发达城市之间总体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是显著收敛的。新医改之后其收敛速度呈加速趋势,但其收敛的速度仍远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3)按照城市规模测算,大中小三类城市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新医改之前中等城市的欠发达与发达城市间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随经济收敛呈现分散趋势,新医改之后,三类城市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均呈现收敛状态,但大城市收敛速度呈下降趋势;(4)按照区域分类,四大区域的城市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东、中部地区欠发达城市与发达城市之间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存在显著收敛,并且在新医改之后表现出加速趋势,西部及东北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呈现分散趋势,但新医改之后其分散速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渐进制度变迁模式下中国城市转型测度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13年的劳动力、企业等制度指标,采用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城市制度转型水平及其效应机制。研究表明: 空间上,制度转型结果及其效应总体上在2003~2013年都表现为从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衰减模式。时间上,制度转型及其引发的效应整体上表现为逐步强化,其中,制度转型效应表现为由2003年的“零星分布”向2008年“线状蔓延”进而向2013年“面状拓展”的空间演化特征。 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相关区域,其制度转型结果与效应大致呈现为圈层结构模式。中西部地区(除成渝城市群外)的制度转型结果及其效应高值中心大都为单个城市。制度转型对城市转型效应影响显著,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中规模与距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如铁  马健 《地理科学》2017,37(6):841-849
以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间距离为指标,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城市规模与空间距离的关系,以及城市与“最近城市”的距离和“距离位序”之间是否存在类似“城市位序-规模律”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城市i的规模Pi与“最近城市”n的规模Pn、距离Di-n以及区域中心城市c的距离Di-c有关,与首位城市的规模和距离无关,其中PnDi-n为正向影响,Di-c为负向影响。就影响力而言,区域中心城市c的影响大于“最近城市”n,这一点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群。城市群中存在“城市距离-位序律”的定量关系。利用城市规模与距离的定量关系可以测算理论人口规模和影响范围,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人口预测和空间结构划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庄德林  杨羊  晋盛武  韩荣 《地理科学》2017,37(4):546-553
基于2004~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跨区布址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的主要联系流由 “Z”字形空间结构演变为“金字塔”形结构。 高行政级别城市在网络要素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省会城市的中介能力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沪杭宁甬苏合6城市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网络的核心层,核心-边缘层联系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联系方式;城市网络凝聚子群具有明显的地理粘着性,沪宁和杭州凝聚子群分别是群内联系和群际联系的标杆。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3年城市专利数据采用基尼系数、趋势面分析、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创新能力高的城市高度集聚在沿海三大区域及内地的区域中心城市,随着时间推移,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扩散的趋势。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推动了创新的区域扩散和空间溢出。发明专利、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水平依次降低,空间集聚程度依次提高,空间相关性依次提高。固定效应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的计量结果发现,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该市的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工业基础、高等教育资源、创新投入、经济外向度显著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且政府支持和城市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出现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5.
孙湘湘  周小亮 《地理科学》2020,40(2):182-189
基于超越对数函数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份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进行测算,分析要素市场扭曲的空间格局和演化进程,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要素市场扭曲的因素。研究表明: 中国要素市场存在扭曲现象且总体呈现缓解趋势。从区域分布看,高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地区集中在西部地区,中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中部地区,而低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分布在东部地区及东北地区。中国要素市场扭曲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指数呈现波动减小趋势,要素市场扭曲邻近地区的集聚效果有所减弱。 对影响要素市场扭曲的因素分析发现,城镇化、财政分权、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要素市场扭曲;国有经济占比加剧要素市场扭曲。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格局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尹上岗  杨山  陈艳如  白彩全 《地理研究》2020,39(11):2521-2536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房地产健康状况和探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以2008—2018年长三角30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运用数值-位序法则和趋势面分析对房价收入比的总体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利用LISA时间路径分析房价收入比的时空动态性特征,并检验区域房价收入比的收敛性。结果表明: ① 长三角房价收入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依次降低。② 上海和浙江南部房价收入比的空间结构更具动态性,而江苏和安徽更加稳定;长三角房价收入比的空间演化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和空间整合性。③ 长三角区县房价收入比整体上不存在σ收敛,但各时间段上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各省份内部也均存在着俱乐部收敛现象。城市群房价收入比的变动对居民的流动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并具有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加强城市群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基于2000-2016年中国工业数据,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测度不同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解析,最后研究了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如下: 中国工业生态效率均值呈现出波动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 区域之间差距明显,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也在2016年最大,空间分布上逐渐集中,逐渐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阶梯状空间分布特征; 工业生态效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有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 财政分权的直接效应值最高,对外开放和固定资产是抑制本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财政分权能够促进邻近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产业集聚、对外开放不利于邻近地区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碳补偿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嘉  王钰萱  刘学荣  时小翠  蔡春苗 《地理科学》2019,39(12):1955-1961
选择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3~2016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源/汇进行计算,探究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时空演变,并以碳盈亏时空分析为基础,通过生态补偿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分析碳排放的差异性,以净碳排放量作为基准值进行碳补偿价值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碳排放总量和净碳排放量除在2015年出现小幅度下降现象,其余年度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碳吸收总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碳吸收的主要载体是耕地和林地,碳汇资源空间差异明显,基本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数省份在研究期内基本保持一致的碳吸收类型。碳排放总量分布空间差异显著,且主要来自建设用地。依据净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将其划分为高碳排放区、一般碳排放区、低碳排放区、碳汇区4种类型。由于各省域碳补偿标准和净碳排放量的差异导致碳补偿价值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张毓  孙根年 《地理科学》2016,36(12):1877-1884
以“揭示规律、验证规律”为研究逻辑起点,提出“城市规模-旅游成长-城市级别”数理空间分布模型及其时空演变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为例,系统搜集1995~2014年系列基础数据,探讨城市规模与旅游成长的空间关系及其演变机理。结果表明:20 a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旅游成长、城市级别的数理空间分布呈三段“金字塔”式结构,城市级别越高,分布数量越少; 三元空间关系在演变中,1995~2009时期内的三阶段符合演变模型的A线关系趋向,2010~2014阶段呈“核”式分布,旅游对城市规模存在倒逼效应; 依据城市4个基本象限类分布,级别高的城市分布在类区,类区与类区间存在单向转换与演变关系;对驱动因子剖析,政府政策的倾斜、城市规模效应以及旅游的快速发展共同促成三元关系的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门户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门户功能上升趋势明显,空间上由“一极三强”的格局演变为“一极四强”; 各类门户功能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缩小趋势,其中国际门户功能的差异明显大于综合和国内门户功能,而组间差异是导致门户功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所有门户功能均由南-北方向分布向东-西方向分布转型。长三角地区门户功能的演化是由多重因素驱动形成的,国内和国际门户功能的驱动机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