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洞庭湖蓝藻水华直接威胁着洞庭湖流域的生态安全和沿湖居民的生产、生活。利用2000~2013年期间长时间序列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水体的漂浮藻类指数(floating algae index,FAI),提取洞庭湖水华信息,系统分析洞庭湖水华暴发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过去14 a的洞庭湖水华面积相对稳定,虽然面积在减少,但无显著变化趋势;洞庭湖水华年内暴发呈典型的双峰特征,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4~8月;洞庭湖水华主要发生在东洞庭湖的大小西湖地区,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大面积水华;大小西湖水华暴发以小频率为主,但持续时间较长,尤其在2003年、2004年、2005年、2008年和2013年,基本常年都有水华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2.
胡尊英  于海燕  周斌 《湿地科学》2009,7(2):169-174
为从宏观上快速掌控蓝藻水华发生状况,提高遥感信息处理的准确度,选取太湖上空2008年4~10月的18幅MODIS影像数据源,应用近红外波段2和可见光波段4的比值算法对太湖蓝藻水华进行了提取实验,并与目视判读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大气校正且无云层干扰的情况下,比值算法与目视判读结果吻合度较好,平均相对偏差为5.4%,有83.3%的样本相对偏差小于30%.2008年4月25日与5月22日的比值算法验证分析表明,在蓝藻暴发初期和蓝藻的快速增殖期,比值算法均能较好的区分水体与藻类,比值算法与目视解译的结果偏差分别为4.3%和10.2%.比值算法分析识别快,能有效避免因个人经验引起的差异;将比值算法与目视判读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判读的准确度,可以在太湖蓝藻水华预警及应急监测中进行业务化应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疆喀什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左右的TM影像,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MNDWI),选取合适阈值的进行水体的提取,然后进行人工修正的方法,统计并获得喀什地区水资源(含冰川)总体面积。结果显示:1990年~2010年期间,喀什地区水资源(含冰川)总体面积在1990年至2000年以及2000年至2010年间分别减少了1141km2和987km2,变化率分别为-12.35%和-12.19%,并结合喀什地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对影响喀什地区水资源时空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文章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资源保障需求,基于200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体淹没频率数据库,利用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近20年来大湾区各类水体范围、特征及水体淹没频率的时空变迁规律,识别区域水体变迁的热点区域,探讨水体分布变迁的驱动因素,为强人类活动干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洪涝灾害防控等工作提供依据与指导。研究表明:1)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地表水体范围及淹没频率均呈萎缩趋势,最大、平均及季节性水体面积分别以50、31与11 km2/a速率衰减,大量季节性水体转化为永久水体与易涝区;2)粤港澳大湾区水面率变迁的时空差异、城乡差异均显著,东翼水面率略有增长,其余地区均大幅萎缩,城区水面率相对较低且下降幅度较大,城市扩张区永久水体衰减率达到90%;3)从水体类型看,基塘系统大量流失,上游大中型湖库面积略有增长;4)区域水体变迁的主导驱动因素为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其对年平均总体水体及基塘水体面积贡献率超过80%,湖库水体面积扩张则主要受降水驱动。  相似文献   

5.
1990~2010年广州城市河流水体形态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深刻地影响了广州城市河流水体的形态演化。以地形图、遥感影像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探讨了1990~2010年广州城市河流水体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原因。研究发现:广州城市河流水体在面积上呈现1990~2000年略增,2000~2010年骤减的趋势;岸线长度持续缩减;形状指数呈持续加速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河流水体的岸线复杂度不断降低,人类活动干预不断加强。不同区域河流水体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1990~2000年增加的水体主要位于城市郊区的白云区和萝岗区,其原因主要是鱼塘的开挖和瓷土矿的开采;2000~2010年间研究区范围内各区均呈缩减趋势。研究时限内变化比率和速率最大的均是天河区,与广州城市发展的"东进"相一致。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研究区河流水体变化的主要原因:减少部分主要由于建成区扩张的侵占;增加部分则包括新开挖鱼塘、瓷土矿开采遗留的矿坑积水、新营造的景观水体及其他特殊用途的水体。  相似文献   

6.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北部6个气象站点1959-2011年逐日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百分比方法确定各站点极端降水阈值,选取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频率、极端降水强度、暴雨量、暴雨日数、大雨量和大雨日数,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经历近30年的持续减少后,近10多年增加较快,各极端降水指数空间上均呈自东南向西北的递减趋势.(2)极端降水量2000~ 2011年最大,极端降水阈值和极端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3)极端降水频率以2000~ 2011年最大,极端降水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空间分布上极端降水频率以绥德最高,榆林最低;极端降水强度以洛川最高,横山最低.(4)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均以2000~2011年最高,空间分布呈自东而西递减,分别形成以绥德和延安、横山和吴起为中心的高值和低值区域.大雨量和大雨日数以1959 ~1969年最高.空间分布上呈自南而北的递减趋势,均形成以洛川和横山为中心的高值和低值区域.  相似文献   

7.
基于作物空间分配模型的东北三省春玉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2010 年东北三省分县玉米播种面积与产量统计、耕地分布、农业灌溉分布以及作物适宜性分布等多源数据,结合基于交叉信息熵原理的作物空间分配模型(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SPAM),在5'×5'的像元尺度模拟了春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的时空分布,并重点分析了两者在纬向、经向,以及高程上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玉米种植面积在2000 年前向北扩展至北纬44°~48°间,2000 年后在中南部出现大规模发展(北纬42°~44°),并进一步向东扩展至东经123°~127°间,同时还表现为向低海拔(高程100 m以下)和较高海拔(高程200~350 m)扩展的态势;(2)单产在纬向上的增加区主要集中在北纬42°~48°,经向上的单产增加则相对均匀,高程上单产提升区主要集中在海拔350 m以下。(3)像元内玉米种植比例整体上由中低种植比例为主逐步演变为中高比例占据主体,并且中高种植比例像元对应的玉米单产水平整体上较高,反映了市场经济驱动下的玉米种植集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我国草原防灾减灾以及国家开展重特大雪灾应急响应工作的极迫切现实需求,基于NASA MODIS数据,以天为监测(响应)时间单元,以旬为监测集成时段,对2008年春节大雪灾期间我国草原积雪状况实现了系统的遥感监测,获取了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期间中国北方9省区草原积雪发生范围及其面积等数据信息,揭示了监测期间我国草原积雪发生的时空特征。青藏高原与内蒙古为我国持续降雪的核心区域,其他地区降雪情况随时间出现一定的波动;除东北地区外,积雪面积均在1月下旬达到最大值;各省区草原积雪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总体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9.
环太湖河道水质分析与入湖污染物负荷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环太湖河道的河口 (临太湖 )点位为对象 ,通过非参数检验探讨太湖地区河道水质时空差异。对无锡地区进行入湖河道污染负荷量研究 ,确认污染现状与总量控制目标间存在差距。研究还表明 ,总磷污染最为严重 ,对太湖 (太湖的西 -西北 -北部分 )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最大的入湖河道有直湖港、太鬲运河、漕桥河、太鬲南运河和大浦港。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表水体面积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地理》2021,44(3):681-690
以河湖为主体的塔里木河下游地表水体的面积受到输水工程的影响,在区域水循环、调节水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近20 a塔里木河下游Landsat 5、Landsat 7和Landsat 8影像资料和生态输水数据,综合采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计算平台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地表水体面积变化及其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塔里木河下游区域的地表水体、季节性水体和永久性水体的面积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速率分别为15.54 km~2·a~(-1)、7.12 km~2·a~(-1)和8.41 km~2·a~(-1);塔里木河下游上段(大西海子水库—英苏,不包括大西海子水库)、中段(英苏—阿拉干)和下段(阿拉干—台特玛湖)区域的季节性水体和永久水体面积也均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其中下段区域的增加速率最大,其值分别为5.23 km~2·a~(-1)和8.24 km~2·a~(-1)。(2)生态输水引起的地表水体面积增加主要表现在台特玛湖湖区,2019年台特玛湖湖区的地表永久水体和季节性水体面积分别约为267.27 km~2和188.00 km~2,总体水面积约为455.27 km~2,相比2000年(约38.19 km~2)增加了417.08 km~2(约10.92倍)。(3)近20 a来,研究区域地表水体面积,尤其是永久水体面积变化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量密切相关;2007—2009年输水量下泄水量较少,直接导致研究区域在2009年地表水体和季节性水体的面积均减少到最低点。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理解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表水体变化的影响,为区域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葛晓东  明鑫  叶青  李振山 《中国沙漠》2010,30(5):1012-1018
以奈曼旗的西湖和舍力虎水库周边10 km范围区域为研究地,以1987年至2007年期间5个年份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按与水体的空间距离,对近水区域各类土地利用面积百分比进行分地带统计。该过程通过ArcGIS平台下的缓冲区分析完成。结果表明,近水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和沙地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十分显著。结果显示:①近水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受地表水资源分布影响显著,在1~6 km范围以内,耕地面积百分比与到水体的距离呈正相关,草地、沙地面积百分比与到水体的距离呈负相关;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年际变化明显,草地面积百分比呈波动性降低,耕地面积百分比逐年上升,林地面积百分比在1999年后明显比1999年以前有所增加,沙地面积百分比在1999年以前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在1999年以后迅速降低;③土地利用活动的变异程度对近水区域沙地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越靠近水体,土地利用活动的年际变化越频繁,导致过垦、过牧的可能性越高,沙地面积百分比越高。  相似文献   

12.
塘坂水库作为福州市区的第二水源地,每年4—10月份频繁暴发以微囊藻为优势种的蓝藻水华.为了控制藻类的大量生长,进一步提高库区水质,本研究采用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进行现场围隔试验.2012年4-5月,在塘坂水库设置围隔放养不同种类的鱼探索其控藻的效果.结果显示:放养鱼类40天后,放鱼组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蓝藻所占比例下降,硅藻和绿藻逐渐增加;同时,放养鱼类促使水体叶绿素-a值升高,藻类小型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PSR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地貌灾害频发的甘肃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时空变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渐上升,中高安全等级以上的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流域内低生态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区域、宕昌县西北区域和迭部县北部山区,高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林业发展区等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其分布格局与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貌灾害的风险分布格局相反。  相似文献   

14.
徐冲  柳林  周素红 《地理科学》2016,36(1):55-62
在无时空考虑的密度估计算法基础上,分别加入了案件点之间的时间临近相似性、空间临近相似性和时空临近相似性的考虑,利用DP半岛2006~2007年的街头抢劫犯罪数据为基础计算无时空临近相似性、时间临近相似性、空间临近相似性和时空临近相似性4种不同算法所得到的犯罪热点图,并以之预测2008年的街头抢劫。通过Natural breaks(Jenks)分级方法和等比例面积选取两种方式来划定热点区域进行预测并进行PAI指数得分比较,结果表明时空临近相似性的密度估计算方法在犯罪预测的优势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8年6月三峡水库部分支流库湾第一次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表明水库支流库湾生态环境已经恶化.以香溪河库湾为例,于2008年6月6日~7月25日,每间隔7天在库湾14个采样点采集水样一次,对蓝藻水华进行监测,研究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次水华自2008年6月9日暴发,6月20日达到顶峰,7月11日结束,持续大约1个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与叶绿素a(Chl.a)所指示的水体营养状态,将同时满足TSI>60与Chl.a>20 μg/L两个条件的区域边界视为蓝藻水华暴发的临界状态;整个水华暴发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6月9~25日和7月3~11日.水华暴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距河口20~30 km处相对稳定的库湾中上游区域,适宜的水动力条件是水华暴发的必要条件.此次水华的消落过程主要受到磷含量降低的限制以及氮磷比的影响,当氮磷比显著升高时,蓝藻的生长受到抑制.总氮总磷比在10~25之间比较适宜蓝藻的大量生长,因此限制磷元素的入库通量对于预防和控制库湾水华的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GEE和ArcGIS平台,以1985—2020年全球地表水年度数据集作为主数据源,选取面积变化速率、格网化水体密度、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和地理探测器4种指标和方法,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近3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地表水体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根据面积变化速率的阶段性特征可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地表水体缓慢萎缩(1985—2000年)、加速萎缩(2000—2010年)、减速放缓(2010—2015年)、稳步增长(2015—2020年) 4个阶段。2)粤港澳大湾区永久性水体面积变化存在“小周期交替增减”的周期特征,而季节性水体面积呈现“大幅度先减后增”的变化特征,两类水体面积对地表水体总面积变化影响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呈现“交替支配”特征。3)空间上,地表水体的大幅度变化以城市组团的形式出现,如佛广肇、深莞惠、珠中江等区域城市群,在水体演变中呈现同步萎缩或增长。4)从研究期全时段上看,自然因子相较社会经济因子对大湾区地表水体时空分异拥有更高解释力,年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率解释力分别达到40%和34%,且与多因子呈现双因子增强的交互关系;社会经济因子中,耕地密度、人口因子解释力分别为...  相似文献   

17.
以太湖为研究区,利用环境1号卫星第4波段建立的线性模型反演了太湖悬浮物浓度,得到2009年全年太湖悬浮物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等间距的布点和地统计学的相关原理,揭示太湖悬浮物浓度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太湖悬浮物浓度值比较高,大都集中在30~50mg/L和50~70mg/L,高值区从西北太湖或西南太湖区域逐渐向湖心扩散,最终在湖心形成大面积区域。通过地统计学分析发现,太湖悬浮物具有块金效应和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中6月份的变程最小,为9.2km,而2009年其他月份的变程都大于20km。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西部查干湖水文情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查干湖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规律,利用1981~2011年的气象、水文和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解译和库容曲线等技术方法,分析了查干湖的最高水位、最大蓄水量、湖面面积、湖面蒸散量和降水量等水文要素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自引松工程通水以来,除1986年和1998年这些发生了特大洪水的年份外,查干湖维持相对稳定的水文状况,其中,年最高水位为129.5~130.5 m,年蓄水量为3.35×108~6.47×108m3,水面面积为281.4~400.6 km2。水量平衡模型估算结果证明,查干湖水体与地下水存在明显的水量交换关系,引松工程通水后,地下水为查干湖补给水量。1981~1985年期间,查干湖为地下水补给的水量为0.76×108m3,但在1987年以后,地下水成为查干湖稳定的补给水源。1987~1997年期间,地下水为查干湖补给的水量为0.65×108m3。1999~2011年期间,地下水为查干湖补给的水量持续在相同的水平(0.66×108m3)上。由本研究结果还可以推测,区域农业发展带来的地下水污染会对查干湖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研究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淡水湖泊哈素海的湖区总面积、明水区面积、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区面积29 a来的变化。结果表明,1986~2014年期间,哈素海湖区总面积变化在29.12~30.13 km2之间,变化幅度很小,主要原因是在哈素海周边修筑的堤坝控制了水体和芦苇群落的向外扩张;明水区面积从1986年的18.74 km2减少到2014年的14.90 km2,有不断减少的趋势,到2014年,明水区面积已不足湖区总面积的一半;芦苇区面积从1986年的10.86 km2增大到2014年的14.98 km2,其占湖区总面积的比例由36.68%增加到50.13%,年增长率约为0.48%;从空间上看,芦苇群落扩张的主要位置为湖区的北端、南端和近东岸部分区域,说明在适宜的浅水区域芦苇群落极易扩张,说明底泥淤积和水深可能是制约哈素海芦苇群落扩张的主要因素。哈素海芦苇群落的扩张,说明哈素海底泥淤积严重,沼泽化进程明显,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底泥清淤等措施,减少湖区淤泥,增加有效水深,以达到增加库容并控制芦苇群落扩张态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3S"技术研究了老挝北部1990-2011年刀耕火种农业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及其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刀耕火种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利用频率、轮歇周期)及其对休耕期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90-2011年,刀耕火种农业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由15.38万hm2增加到了23.84万hm2,增幅为54.98%;刀耕火种农业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波乔省南部和琅勃拉邦省,减少主要发生在丰沙里省。2刀耕火种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1500 m、坡度10°~30°的地区,增加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500~800 m、300~500 m和800~1000 m的地区,以及坡度10°~20°和20°~30°的地区。刀耕火种农业的地类转变方向主要是有林地,转入和转出率均高达80%。3 2000-2011年,老挝北部刀耕火种农业的利用频率约为2~3次,时间间隔1~7年不等;轮歇周期有所缩短,变化幅度不大。4老挝北部刀耕火种农业的休耕期次生林自然恢复状况与轮歇周期关系显著,二者相关系数为0.9698。当轮歇周期长达10年时,次生林能够恢复到该区域有林地NDVI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