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北极地区不同盆地结构的系统研究与对比分析,绘制了环北极沉积盆地群长剖面,剖面全长约13 000 km,涉及季曼-伯朝拉盆地等15个盆地和微陆。由于整个剖面尺度巨大,在若干缺乏详细资料的地区采用将邻近地区的其他剖面平移到本剖面中,或由其两侧的剖面地层和构造形式推测。剖面涉及的盆地多属叠合性质,涵盖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等多种盆地类型;各区域沉积厚度差异显著,最厚的东巴伦支海等盆地沉积了自古生界至新生界的地层,沉积厚度可达近15 km ,而沉积最薄处的拉普捷夫海等盆地则只发育了从中生界上白垩统至新生界的沉积,厚度不超过4 km。以北大西洋—北冰洋洋中脊为界,北极地区分属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很多盆地为大陆的一部分或大陆向北冰洋的延伸部分(大陆架)。各盆地的发育主要受波罗的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劳伦古陆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控制;加里东运动、埃尔斯米尔运动、海西运动(乌拉尔运动)及大西洋洋脊自南向北的扩张对环北极盆地均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造成盆地类型的改变、改变盆地沉降速率等。  相似文献   

2.
东非裂谷Albertine地堑属于典型裂谷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裂谷含油气盆地,目前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Albert湖北部转换带附近。由于处于勘探发现的早期,对于该地区沉积类型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从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方面寻找证据,认为在转换带油气发现区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并根据其演化特征,建立了裂谷盆地转换带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进行了探地雷达在福建漳浦六鳌半岛海岸抛物线沙丘沉积构造探测中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1)被探测海岸沙丘的粒度、含水量等理化性质,不同的天线频率,室内数字滤波、增益调适等图像处理环节,均会对探地雷达的探测结果产生影响。(2)本次探测结果以及人工砂坑剖面表明探地雷达是探测海岸沙丘沉积构造的良好手段。(3)通过判读探地雷达图像显示的沉积构造序列组合特点,并根据最近数十年研究区海岸环境演变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所探测海岸抛物线沙丘的发育过程,经历了早期海滩脊出露海面、继而发育植被和抛物线沙丘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安康市紫阳—镇坪钒钛磁铁成矿区位于商丹蛇绿混杂带以南,巴山弧形断裂以北,是在中-新元古代火山岩系裂谷构造基底上发育起来,沉积了震旦纪—中三叠世的被动陆缘碎屑岩、碳酸盐岩及裂谷建造的火山岩等地层。与铁矿有关的地质单元为北大巴山裂谷带,与矿有关的侵入岩为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组合。通过对典型矿床分析,总结区内成矿要素,进而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在印度洋实测的重力资料,用sinx/x反演了一些典型构造的莫氏面深度,对印度洋两种不同类型的大陆边缘、大洋中脊、无震海岭、深海盆地的重力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南非岸外以张性下沉为主,构造活动比较单一,其上的重力异常为单调的正负不对称异常,说明这儿的被动陆缘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而印度洋东北边缘的太平洋型活动陆缘,为一复杂的火山岛弧系,这里的重力异常面貌复杂,反映了该地区处于非均衡状态;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岭为印度洋中典型的无震海岭,它不应属于印度洋中脊的一部分;印度洋中的大部分深海盆,其上具有典型的大洋重力组合,说明印度洋存在着广大的大洋型原生地壳。  相似文献   

6.
近期系统的研究表明南极陆缘存在众多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指示性标志,尤其在陆缘周围的盆地中发现多条相关的地球物理反射层;同时,物源、温压、构造和沉积条件,皆有利于来自下部烃类气体的运移、富集和成藏,形成适合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构造环境。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地热数据库,首先描述了陆缘周围的热流分布状况,再次计算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最后利用体积分方法初步估算了该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前景资源量。结果表明虽然陆缘周围的热流值相对较高,平均值达85.9 mW·m-2,但是由于陆缘海水深度大,形成足够强的压力,保证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赋藏,由此计算的前景资源量为0.97-1.63×1013 m3,表明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层序地层学理论是在研究海相地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注重的是地层的沉积成因和周期性的旋回变化。准层序是层序的基本组成单元,代表一个水体向上变浅的沉积过程,在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工作时加强对准层序的分析非常重要。通过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开展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研究发现,陆相地层中准层序的发育特征与海相明显不同,表现为以向上变细的正韵律为主。通过深入分析影响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构造是决定湖盆有无的先决条件,气候和沉积物供给是层序发育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使得层序边界的划分和识别更趋合理和可操作性,使等时性地层对比和岩性对比趋于统一,从而也可以更好地开展沉积相和沉积微相描述。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明确了东濮凹陷深水成盐观点,指出砂岩与盐岩属于夹在稳定泥页岩中的同时异相的沉积体,这种认识为东濮凹陷深层低渗透储层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沙丘层序的建立一直是风沙地貌与沙漠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而揭示沙丘沉积构造是解决该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探地雷达(GPR)是近年兴起的探测沙丘沉积构造的较新和较有效的手段,因风成沙沉积具有均一性好、低电导性、低含水性及低密度性等特点,使GPR在沙丘探测中得到良好的探测效果。借助GPR可研究:(1)一般沙丘的构造和层序、高大沙丘的浅层构造与层序、横向沙山的较完整层序等;(2)沙丘历史时期的移动方向和速率、沙丘的发育过程;(3)沙丘与沙漠的环境变化过程;(4)沙丘和沙漠的水文信息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沙丘含水量、电磁波频率选择、杂波干扰、波速理论值与实际偏差、数据处理和图像解译等方面的问题。目前,GPR在沙漠研究中尚未普及,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其在沙漠研究中的进展和存在问题,以期促进GPR在沙丘发育过程和沙漠演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北极地区众多沉积盆地的演化受控于漫长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复杂区域构造作用。利用环北极编图计划重力、磁力资料对现今北极基底构造格局进行识别,并将其与沉积盆地空间分布进行叠合,在综述北极主要沉积盆地演化序列事件基础上,归纳出三类对北极沉积盆地演化起主控作用的区域构造因素,包括:(1)后造山伸展垮塌;(2)地体增生前陆收缩;(3)洋盆扩张作用。此三类区域构造作用之后的构造事件对盆地的重塑力有限,使盆地性质大致得以延续。新元古代至显生宙时期,劳伦、波罗的、西伯利亚古陆相继碰撞形成了蒂曼、加里东、埃尔斯米尔、乌拉尔造山带,经历后碰撞期伸展垮塌成为巴伦支、喀拉、加拿大北极群岛等区域的大型沉积盆地的基底。现今西伯利亚东北部和北美西北部的北太平洋边缘地体新生代演化导致其北侧发育前陆收缩盆地。美亚海盆和北大西洋-欧亚海盆洋盆扩张作用控制了马更些三角洲、巴芬湾及拉普捷夫海裂谷盆地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拉脊山南坡一黄土剖面(P - 22)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古土壤层和现代土壤层的发育特征,讨论了其环境指示意义以及作为土壤母质的黄土的可能来源.初步结果显示:(1)与黄土高原、青海湖周边以及附近盆地的黄土相比,拉脊山南坡的黄土具有粘粒含量偏高、CaCO3含量偏低的特点.(2)P -22剖面古土壤层的母质为...  相似文献   

11.
兰坪-思茅盆地勐野井组钾盐矿床成矿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坪—思茅盆地是国内唯一发现古钾盐沉积的盆地。对云南兰坪—思茅盆地钾盐成矿背景作了总结与分析,指出中生代以来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形成到消亡、侏罗纪箕状断陷盆地发育、早白垩纪双断式断陷盆地发育、早白垩晚期干化成盐和后期挤压走滑几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盐系地层沉积特征的分析,得到了盆地在成盐期(早白垩世晚期)构造活动强烈,由统一的湖盆解体为多个次级成盐盆地,盐类资源的沉积应该分属不同的沉积序列的认识。兰坪—思茅盆地成盐期构造背景分析对于了解该区蒸发岩矿床特征和成矿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沉积特征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野外对临汾、太原盆地第四纪中晚期所发育的湖积地貌-沉积特征调查发现,湖盆在对应于S8、S5和S1古土壤开始发育时期(时代分别为0.77Ma BP、0.55Ma BP和0.13Ma BP)曾发生了三次强烈湖退,这三次湖退都是构造原因所致的;而在L11-S8、L8-S5、L5-S1黄土古土壤堆积发育期间(时代分别对应于0.96~0.77Ma BP、0.74~0.55Ma BP和0.47~0.13Ma BP)、以及S1古土壤发育以后的时期(时代为0.07Ma BP之后)出现的却是缓慢湖侵或盆地下沉。根据这些发现并结合地球物理学前期已获得的有关盆地深部上地幔结构及活动规律,本文提出了盆地湖侵-湖退过程的构造控制模式。在上地幔强烈上拱→减弱或渐趋稳定→再次强烈上拱的构造循环中,地表湖盆会以大幅快速湖退→缓慢湖侵→再大幅快速湖退这样的表现与之对应。盆地地表的地貌-沉积发育与地下的上地幔活动应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声学原理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与构造、沉积物特征及矿物分布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具有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和直观性强的特点。在湖泊沉积尤其是水下沉积研究中,弥补了沉积物钻孔分析"一柱之见"的局限性,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湖泊沉积层垂向和横向地层结构、构造及其空间分布。回顾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湖泊地震相解释的原理,其在湖泊水位、湖泊古地质活动、湖盆形态演变等研究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初显了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研究中的独特优势。近期,与RS和GIS技术结合,实现了湖泊沉积2D和3D可视化。湖泊水浅、植物多、浮泥厚等因素影响反射波与图像质量,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硬件设备、数据采集时的参数设置及数据后处理软件功能完善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声学原理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与构造、沉积物特征及矿物分布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具有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和直观性强的特点。在湖泊沉积尤其是水下沉积研究中,弥补了沉积物钻孔分析"一柱之见"的局限性,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湖泊沉积层垂向和横向地层结构、构造及其空间分布。回顾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湖泊地震相解释的原理,其在湖泊水位、湖泊古地质活动、湖盆形态演变等研究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初显了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研究中的独特优势。近期,与RS和GIS技术结合,实现了湖泊沉积2D和3D可视化。湖泊水浅、植物多、浮泥厚等因素影响反射波与图像质量,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硬件设备、数据采集时的参数设置及数据后处理软件功能完善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姜锋  李志忠  靳建辉  邓涛  王贤立  夏菁 《地理研究》2015,34(8):1559-1568
运用探地雷达对河北昌黎海岸带横向沙脊的沉积构造进行探测,通过对探地雷达探测影像进行处理与解译,获得海岸沙丘约20 m深度范围内的海岸横向沙脊沉积构造图像,包括沉积层理的倾向、倾角与平面展布信息等。研究发现,昌黎海岸横向沙脊北段的沉积构造主要由高角度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组成,两者之间界面应为古海滩沿岸沙坝的顶面。界面以上发育稳定的向SWW倾斜的高角度交错层理,倾角约为30°~32°,为向岸风作用形成的前积层理;横向沙脊的丘顶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可能是沙丘脊顶部沉积作用对风向季节性变化的响应。界面以下波状交错层理发育,为波浪作用形成的海滩沉积构造。结合前人对探测区地层调查以及全新世晚期以来海岸线变迁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海岸横向沙脊是大约2000 aBP以来,以澙湖海滩沿岸沙坝为基础经长期风力吹扬作用持续增长而发育的风成沙丘。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M数据的北天山地貌形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SRTM3-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面积-高度积分、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及地形剖面线方法,对北天山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山势险峻并且呈NW-SE走向,显示天山受南北向水平挤压隆升作用。近S形的面积-高度曲线、偏高的面积高度积分值表明北天山地区处于构造活跃时期,地貌发育属壮年期的早期阶段。地形高程剖面线揭示了北天山存在3级夷平面地貌特征,地势起伏度变化幅度最大地区则是受陆内挤压构造应力影响地形抬升最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运用探地雷达,对柴达木盆地托拉海河下游右岸两个典型复合新月形沙丘进行探测,通过图像处理与影像解译,获取了连续且具一定深度的风沙沉积构造信息,并结合无人机影像、遥感影像与野外实际考察情况,综合分析该研究区内风沙沉积构造与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选取100 MHz的天线、0.5 m探测步长、1 m的天线间距进行探测,探地雷达图像与无人机影像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沙丘内部构造清晰,故使用此参数探测复合新月形沙丘的内部结构可行。(2)托拉海河下游复合新月形沙丘内部沉积构造类型多样,广泛发育正向加积层、垂向加积层等层理。(3)河道与沙丘均向东南方向移动,两个沙丘存在规模持续缩小且两翼拉长、逐渐变得不对称的发育过程。(4)托拉海河下游复合新月形沙丘的发育分为3个时期:快速发育阶段、固定风蚀阶段、蚀余加积阶段。  相似文献   

18.
化德县大兴牧村一带属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增生带,地层系统属华北地层区内蒙古草原地层分区.古元古界宝音图岩群岩石组合为一套变质陆源碎屑沉积一火山地层,为测区最古老的变质地层,呈不规则状捕虏体或残留体产出,总体呈北东东向条带状展布,地层内部褶皱构造发育,断裂构造以挤压、走滑为特征.宝音图岩群为一套低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系,其变质共生矿物组合为红柱石、白云母、黑云母、石榴子石.由变质作用形成了红柱石,变形作用使得红柱石产生了显微变形构造.  相似文献   

19.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 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  相似文献   

20.
毛乌素沙地历史沙漠化过程与人地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一处沉积剖面的粒度分析,揭示该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一直处于退化之中,主要经历唐中后期和明后期的两次沙漠活化过程.剖面记录的这两次沙漠化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因此剖面结果对阐释历史文献的记载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历史文献也验证了剖面结果的可信性.这两次沙漠活化使毛乌素沙地环境严重退化,尤其是明代后期发生的沙漠化是形成现代地表景观的主要原因.由于此次沙漠化过程与气候过程不一致,因此明末至今的沙漠化与人类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