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王丽  郑鹏飞 《地理教学》2021,(13):61-64
近年来,区域地理的考查不再局限于大尺度区域,试题逐步趋向小尺度的"过渡区域".本研究通过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卷Ⅰ、Ⅱ、Ⅲ)试题对"过渡区域"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其考查具有频率较高、分值占比大、涉及题型全、涉及区域广等特点.并以毛乌素沙地为例,详细分析"过渡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具有复杂性、脆弱性与变化性.因此,地理教师需重视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正确认识"过渡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桌面式"森林探索者"VR软件能够使学生与软件中的虚拟森林产生交互,有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本文梳理了VR软件的功能和特点,构建了VR环境下的学习生成模型,阐述了模型的构成要素和核心环节,并进行了"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课例设计,探索了"森林探索者"VR软件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滕静超 《地理教学》2021,(10):26-28
本文由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观察到的六和塔选址在凹岸的疑问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自制地理模型、实验探究、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探究流水在河流凹岸与凸岸的作用过程与原理,形成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牛民吉 《地理教学》2013,(22):22-25
正一、区域地理综合性备考支架1.区域地理综合性备考思路区域地理彰显着学科本质特点,它的命题思路吻合陈尔寿先生"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地为生"涉及区域中自然地理某个关键特征要素的纵向性考查,"人地协调"涉及人文地理某个关键特征要素的纵向性考查,"持续发展"则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2.区域地理综合性思维导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在必修《地理二》的教学中,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通过人地协调观视角下的概念教学、各教学主题的价值定位、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对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进行系统设计,以实现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进阶培养。  相似文献   

6.
李春红  杨利娜 《地理教学》2021,(16):24-26,8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指出:高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本文围绕三江源国家公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通过设置系列问题链和任务链,引导学生探讨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内容要求3.5"的主题是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落脚在"碳减排"的"国际合作"行为.此条内容要求的科学逻辑是:"碳排放—碳循环—温室效应—环境影响(全球变暖)—国家安全风险—碳减排—国际合作",体现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空间内发展是人地和谐的自然基础这一基本思想;在整个逻辑链条中,"国家安全风险"环节的内容是理解"碳减排"和"国际合作"行为的重要性.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问题是现实的全球尺度人地关系问题,此条内容要求覆盖了人影响地、地影响人、人对影响的反馈等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8.
黄婉庆 《地理教学》2021,(18):36-37
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学地理课程能在理论上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力度仍有待提升.本文以深圳湿地为依托,开展以"穿越湿地·我的家在红树林"为主题的地理实践活动,探索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品质和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之一为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本文引导学生关注2020年春运期间“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归纳我国新冠肺炎疫区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通过分析我国新冠肺炎传播的地理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通过实地调查、例举扬州一村组防疫现状,引导学生践行地理实践力;通过提出地理视角的防疫减灾对策,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以期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境到底”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逻辑性强的场景切换来搭建课堂结构。这种教学模式具备课堂环境场景化、课堂结构系统性、逻辑问题发生性、学生思维连贯化的特点。本文以“海水的运动”为例,探讨了在传统情境教学背景下素养培养的指向性冲突,并深入分析了“一境到底”教学模式的涵义和培养原则,以探讨其对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路径指向,深化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桂海金 《地理教学》2022,(11):34-36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与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基于综合思维素养设计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基于区域认知素养设计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多角度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主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产业区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要求,以赣南脐橙产业为具体案例,创设真实的主题情境,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状况,树立家国情怀。此外,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性学习,建构基于区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角度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观,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梁晔 《地理教学》2021,(5):42-4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沪教版初中区域地理"南美巨人——巴西"为例,以巴西国旗寓意为纽带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阐述情境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人地协调观因突出强调“协调”而不等同于人地观(念)。溯源人地关系原理,“协调”主要体现在人与地之间物质、能量的流通量和流通程度都需要控制在合理的“极限值”以内,依靠科学的行动与调适,确保人地交互状况运行在合理区间当中。本文聚焦“协调”,将以往用“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和谐发展”来解构人地协调观素养表现的方法,进一步调适、概括为:“辩证看待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懂得人类活动需尊重自然规律”“综合评判人地关系问题和举措”,通过协调认识、协调应对和协调评价三个方面充分突出“协调”意蕴。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身即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或强或弱的关联,可进行两两整合、部分整合或全部整合.厘清它们之间的整合关系是难题,也是重点.人地关系和区域系统分别作为彼此的探究主题和载体,联系极为密切.因而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存在必然的整合关系.本文基于素养整合视角,探寻其中的逻辑要点,通过课例分析,凝练共通和具体路径,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向莉 《地理教学》2023,(1):27-30
针对实际地理教学现状,论证培养区域划分能力的必要性。基于学习进阶理论,遵循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规律,构建区域划分能力的学习进阶与表现标准。以“地表形态”的学习进阶为例,探讨发展内容进阶、渗透尺度思想、立足人地协调等培养策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区域划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时空秩序蕴含着丰富的时空观、区域观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是人地关系教学价值的集中体现。聚焦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基于时空秩序思想的人地关系教学,重点关注人与自然在时空上的地理流的因果关联、区域联系和失衡问题,主要包括"过程-格局""差异-关联""约束-共生"三个相互有关联但各有侧重的内容。文章通过剖析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2019年第1版)的案例,具体阐明了相关教学指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04,59(Z1):21-32
作者系统总结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并反思了人地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并展望了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认为,中国科学家始终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为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科学划分人地系统的学科分支,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具体可归结为人地系统协调共生与耦合优化理论、人地系统危机冲突与错位异化理论、人地关系分形辩证与系统构型理论共三大类理论研究流派;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数学模拟方法、3S技术方法和综合集成方法等新方法与新手段不断应用;人地系统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发展问题和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尚且存在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理论研究深度不深,实践应用广度不够,研究机构缺少,研究队伍不稳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地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的综合集成交叉与技术支持系统研究,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中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加强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依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确定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三个基本方向为:(1)结合地理学科的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结合地理学科的整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同时本文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并提出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为"阐述促依从——思辨促认同——践行促内化".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强化地理意识,即空间意识、全球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人地对立统一意识、综合开发意识等.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眼光看待事物,认识事物.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要向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倡导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创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点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探究知识的过程,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必然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环节--策略一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策略二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策略三实践学生学习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