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1,(12):73-74
银冈书院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的银冈小区,是一处古朴幽静的清代同林式建筑群,系清代流放官宦郝浴的私人宅邸。始建于清顺治十五(1658年),南清代谪居铁岭的郝浴创建。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足关东第一书院,在东北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钟文良 《中国地名》2013,(12):64-65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是封建社会后期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人才的场所。宋代以来,江西的书院最多,而江西又以“白鹿”与“鹅湖”最为著名,明景泰五年(1454),大理寺正卿李奎写的《重建鹅湖书院记》:“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  相似文献   

3.
银冈书院     
银冈书院文/荒原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河北定州一位26岁的年轻人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幸中进士第,被朝廷授刑部主事,两年后又改任湖广道御使,巡按四川。正当他仕途有成鸿图大展之时,却因为揭露了平西王吴三桂手下一员大将的跋扈不法行为而遭诬陷,一纸...  相似文献   

4.
在靖江市区靖城中学校园西南,有一座端庄典雅、蔚为壮观的仿古建筑,此楼上下两层,砖木结构,单檐歇山,白墙釉瓦,四周复道回廊,造型优美,取名马洲书院。 书院,顾名思义,是封建社会培养人才的处所。靖江曾名马洲,马洲书院因县而名。在宋元明清四朝,此院曾为靖江造就了数以千计的文人学士。因此,其历史之久,声望之高,不仅为本地书院之最,即使在常州府亦声名远扬。 马洲书院,它是靖江历史上建得最早的书院。据明隆庆四年《靖江县志》记载,此院始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至今已有734年。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故里位于现今的淄博市淄川区。淄川古称般阳,汉景帝年间即已建县,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城东北的黉山乃是道教名山,相传道家的祖师、战国时代的鬼谷子曾在此隐居授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皆出其门下。东汉的经学家郑玄亦曾在此山建院讲学传经,至今留有“郑公书院”的遗迹。宋代的范仲淹曾结庐于此,以涧中青石制成“范公砚”,流传为文人的珍藏之物,而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曾在般阳做过两年太守。这一片满眼是青山秀水的土地而又盈贮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养育出蒲松龄这样的文人应是自然之理。蒲松龄字留仙,…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在澳门 ,是有其鲜为人知的历史原因的。孙氏故里在广东香山县翠享村 ,恰与澳门毗连。其父早年就在澳门板章堂街一外国人开办的鞋店里落脚。1878年5月 ,年仅12岁的孙中山第一次随母亲去遥远的美国檀香山 ,就是先到澳门父亲处转道去檀香山的。他回忆当时印象曾写道 :“始见轮舟之奇 ,沧海之阔 ,自然是慕西学之心 ,穷天地之想。”1883年 ,中山先生自檀香山返国。五年中 ,他接受了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当年 ,他又经澳门去香港求学。1887年10月由香港中央书院转入西医学院。这时的中山先生 ,经常来往于港澳之间…  相似文献   

7.
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坐落在辽宁省辽阳市青年大街,其前身是始于清光绪十一年的襄平书院,1949年3月更名为辽阳市高级中学,是当时辽宁倾力筹建的六所省属重点高中之一。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省“文明单位”、“模范学校”、“先进集体”、“校务公开先进单位”、“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占地7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200平方米。建有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及人造草皮足球场。图书馆藏书45000册,阅览室藏书5000册,电子图书140000册。学校有5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371人,教职工204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86…  相似文献   

8.
张玲 《中国地名》2013,(10):20-22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的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相似文献   

9.
中国革命中最惊心动魄的搏击。莫过于蒋介石的“围剿”与毛泽东的反“围剿”。 1927年4月12日得手以后,蒋介石没有想到对付共产党人还需要“围剿”。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的“围剿”。后三次不得不亲任总司令。连“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都无暇顾及,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先安内而后攘外”,“攘外必先安内”。最后一次不得不动用其所能动用的全部力量。直到被张学良“兵谏”于西安。闹到如此之大不可收拾的局面,还感叹最后就差两个星期。“剿共”不成。对蒋来说确实是痛惜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围剿”都是围绕中央苏区——瑞金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1,(4):51-52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中国苎麻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的美誉。谈起大竹,其各称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据历史记载,“大竹”之名与武则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高峰 《地理教学》2012,(11):58-59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指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如果单从自然风景而言,这些地方也许并没有明显的长处,但由于诸多教育、文化的先贤曾在这些地方布道、求学,使得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透露出书香墨色,一砖一瓦都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代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  相似文献   

13.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西部,距青岛市区约二十五公里,方圆百里,风光秀美,奇峰凌云,峭壁倚天,宫观星罗棋布,景点众多,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太清水月”是崂山著名景点之一。   崂山,古称劳山、牢山,亦名辅唐山、鳌山。崂山由于山高路陡,攀登费力写作“劳山”,后来文人写诗作画在“劳”字傍边加“山”字旁而来。崂山是个神奇的地方,二千年前就被称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 (唐 )李白曾赋诗“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在民间有许多崂山道士穿墙走壁、点石成金,剪月生辉、剪女起舞,惩恶扬善…  相似文献   

14.
布鲁塞尔大广场,位于比利时王国的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始建于12世纪,是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广场四周矗立着40多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时期、路易十四式等风格迥异的经典建筑。由于建筑之优美,格局之完善,大文豪雨果称其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莉。  相似文献   

15.
张勇 《中国地名》2011,(3):15-15
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前身为1922~1924年间建成的“江西大旅社”。这是一幢坐南朝北,兼具水乡秀美灵动与巴洛克雄浑刚毅之风的江南豪华大旅社。  相似文献   

16.
金磊 《中国地名》2009,(3):56-59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建筑崛起的一个世纪,北京无疑成为新中国建筑设计经典的荟萃之地。1949年至2000年的五十多年间,北京先后进行了50年代、80年代及90年代三次“北京十大建筑”的确定与评选,无论历史条件与环境如何变迁,“北京十大建筑”如同一个专有名词已成为这座现代化城市建筑的品牌。  相似文献   

17.
地名既出自人类的需要,人类便自然而然以身边熟悉的事物命名地方,其中不乏值得永久纪念的人物。而在中国这个本不崇尚“以人名作地名”的东方大因,近代却出现了一位超越时代、信仰和党派的伟人,所拥有的纪念性地名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8.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诗为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大和九年(公元835年),诗人离开扬州到达上元,因眷恋扬州西北一带水道环绕的意境,故咏诗抒之。 诗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句,实是迷人之句。明末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曾啧啧称道:“二十四桥明月,岂可交臂失之!”清乾隆间,衡塘退士孙洙将这首脍炙人口之作,选入《唐诗三百首》之列。但是,此佳句中的“二十四”这个数字,它所指称的人文地理实体,究竟是一座桥梁的专名,还是一组桥群的量词?令人模糊不清,使这“千古名桥”似乎罩上了  相似文献   

19.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李白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九华”一名自此而出,沿用至今。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佛国仙境”之美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奇峰峭石,洞幽潭碧,风光旖旎。这里保存了灿烂的宗教文化,民居式佛寺建筑在中国的佛寺建筑中更是独树一帜。九华山风景,以天台、天柱、莲花、独秀、芙蓉等最为雄伟,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又因其九大主峰形似莲花,此地又是佛教圣地,而被誉为“莲花佛国”。九华山历史悠久。公元前110年,这里就有道家活动,曾被道家视为“第三十九福地”。…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9,(3):46-46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罗布泊钾盐的开发利用,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已建成175平方公里的盐田,成为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沉睡的罗布泊焕发出勃勃生机。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1972年干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