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洛杉矶学派的缘起、背景、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对其在人文地理学多个分支学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洛杉矶学派的学术思想建立在索亚提出的社会-空间辩证理论基础之上,认为在同一生产方式下,社会和空间是相互影响的。危机与重构是社会-空间辩证关系在城市区域发展现实中的投射。洛杉矶学派以洛杉矶大都市区的发展为蓝本,生动地诠释了社会空间的辩证思想以及危机、重构在现实中的体现,认为洛杉矶大都市区是向后现代城市发展转型的典型案例。洛杉矶学派的观点对人文地理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丰富了"人地关系"的内涵,提出了弹性生产下的新产业空间的概念,指出多中心结构是未来城市区域的发展方向,倡导空间上的社会正义,对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社会地理的研究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系统是指区域人类生态复合系统,可以分解为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协调性应该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而不宜理解为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指标的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除了要考虑自然条件外,还要考虑该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注意地方特色;驱动人类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只有当两这个方面形成合力的时候,区域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须把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作为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燕 《地理教学》2014,(17):37-39
正一、从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安排看"必修3"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阐述有关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1"主要涉及科学领域,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即重在阐述有关自然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2"主要涉及人文与社会领域,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重在阐述人文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1"  相似文献   

4.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二者倒“U”关系基础的协调 ,对此问题研究的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 ,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因素包括市场与政策、技术和经济结构等因素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建立指标体系 ,以承载力作为重要标准 ,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政治生态学是西方人文政治地理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辩证关系的核心领域。城市政治生态学作为政治生态学的衍生分支同样经历了二十年快速的发展,这一领域尚未获得中国人文地理学界的系统关注。本文对西方文献中城市政治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研究议题以及近期前沿的学术争论和理论拓展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探讨。政治生态学分析方法批判和克服了技术专家治国论、新马尔萨斯主义、增长的极限等非政治视角的环境生态解释。理论溯源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继承了政治生态学的政治视角,但同时对政治生态学和城市研究两个领域中的自然/社会的二元对立提出了批判,以社会-生态混合体为理论出发点,打破并超越了城市-自然的对立和二元划分,通过研究自然的生产、循环与新陈代谢,将城市概念化为动态变化的社会-生态混合体,并揭露了城市环境的生产和社会-生态演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突出强调了社会-生态混合体演化变迁过程的政治经济学、政治过程、权力关系的分析对于理解不平等的城市环境的核心作用。近5年来,城市政治生态学研究在后结构主义理论启发下扩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生态学,拓展了理论溯源,丰富了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的解释,并产生了一系列围绕方法论上的城市主义、星球城市化、多地点方法论等的前沿学术批判与争论。  相似文献   

6.
西方经济地理学关系范式与演化范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着国际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多元化,近20 多年来西方经济地理学出现了多种理论转向,为解释新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提供了多维视角.其中,关系转向和演化转向的研究近来显得格外活跃,都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并形成了关系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两种理论范式.两种范式在一些理论假设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却十分少见.为了更加透彻地了解两种范式的理论内涵,在对两种理论范式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和核心概念介绍的基础上,从理论假设、核心问题、核心概念和理论构建等方面对两种范式进行了对比,进而分析了西方经济地理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地理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理论观点,在史地结合的层面上,对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地理环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背景与舞台、物质能量前提),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生产力的重要成分),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在对传统观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企业或“企业公民”对社会应该承担的义务,涉及到企业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价值观、操守以及对人的尊重、社群和企业的环境政策等各个方面。很明显,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企业对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责任和承诺,以改善和提高利益相关方的生活水准和条件。当前,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而已,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性的自律和规定行为。目前的共识是,在运营过程中一个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它对客户、员工、股东、社群、地区发展和环境的经济、社会和道德后果,并使它们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前景。基于这一观点和理念,本文以跨国公司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为视角,主要探讨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与上海浦东新区——我国新经济的高地之一——发展的相互作用,以探索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它们在形成灵活创新网络、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功能和共同作用。内容包括六个部分:1)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2)跨国公司在浦东研发活动的现状和态势;3)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与地区经济的联系模式和紧密程度;4)跨国公司在浦东研发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地区灵活创新网络的内涵;6)形成灵活创新网络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社会建构:西方人文地理学对自然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朱竑  尹铎 《地理科学》2017,37(11):1609-1616
自然的社会建构作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对自然的再思考,渐成为理解自然与社会互动的重要理论框架,并逐步成为推动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范式。通过梳理自然的社会建构研究理论源起并对西方涉及自然的社会建构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发现,自然的社会建构并非单纯指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考察自然的知识生产或价值与意义,还应该关注自然被生产与形构的商品化过程。现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政治与自然、商品化与自然、社会情感与自然以及日常生活与自然四大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宋洪位 《地理教学》2013,(10):35-36,55
正一、确定目的教学案例就是为了传递特定的知识、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存在的,所以开发教学案例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教学案例要说明什么理论、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目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案例素材搜集的主题,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案例开发为例:教学背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从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质流动  相似文献   

11.
滇池历史地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初步研究了地质时代滇池的形成,人类历史时期滇池及周围的环境演变发展的过程,特别是生产活动,文物古迹的分布和气候,动植物的变迁,提出保护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处理好了,是可以和谐共进的。  相似文献   

12.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开发和建设区,但区内沙漠化的迅速发展对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危害并构成严重威胁,亟待对本区的沙漠化问题予以充分研究,通过对该区沙漠化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沙漠化的成因与发展趋势,认为本区的沙漠化是缓慢的自然沙漠化过程为基础,自然与人为因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人为加速与加剧过程,是人类不合理的,强度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贫乏的  相似文献   

13.
论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互补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拉昌 《热带地理》2002,22(2):161-165
互补性是珠三角洲与外围地区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从资源、产业及商品交流的角度,全面分析了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互补性关系,并指出要充分利用这种互补性关系,加强区域要素的交流与合作,走区域整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众所周知,近200年来,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加大,而且这种影响仍在与日俱增。如果人类社会活动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它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将是危害性的。因此,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作者利用国内近年的资料,从采掘冶炼业影响自然环境、现代化生活导致环境恶化和人口剧增及其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初步分析了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美国弗蒙特(Vermont)州濒危鸟类游隼(Falco peregrinus)和潜鸟(Gavia immer)为例,反映鸟类与环境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及野生动物的影响,濒危动物的拯救工作应把环境综合治理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樊杰  赵鹏军  周尚意  邓祥征  王琛 《地理学报》2021,76(9):2083-2093
本文属于《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学科规划的系列成果之一,写作组在对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判研的基础上,在本文中侧重介绍未来15年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地理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人类发展临近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类活动的经济社会过程对人文地理分布规律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已成为探讨和理解变化的人文地理过程和格局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也呈现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集成的特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产出,揭示了人类活动地理分布格局和演变的科学规律,成为调控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科学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制定、空间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决策应用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根据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主要产出结果,中国人文地理学可按照5个分支学科群进行学科战略布局,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在新时期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下,具有其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方向,相互协调,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跨世纪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西藏自治区国土规划》为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制订了宏伟的蓝图。在经济发展方面,《规划》重点突出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的双重目标;提出了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着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我们结合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资源背景和产业结构现状,详细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替与投资、科学技术、资源、环境支撑条件之间的关系,认为从目前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的财力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规划中提出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双重目标的同步实现是较为困难的。建议西藏自治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稳步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以区内资源为依托的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郑度 《地理研究》2005,24(2):161-168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重挑战。当前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9.
地形条件约束下的区域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已经证明,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而区域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所以资源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所在,地形条件则是制约区域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为此,在假定区域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了地形条件和区域发展之间的机理关系,并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作为实例,利用图形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沿线地形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地形条件能够通过交通运输负担影响区域发展,地形条件简单的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承担的交通运输负担较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基础和地形条件,选择适宜于自身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避免发展模式的雷同,尤其山地丘陵地区应该选择物质流动负担较小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   总被引:56,自引:8,他引:56  
郑度 《地理研究》2002,21(1):9-13
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中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景观学和人类生态学等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不同学派。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是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所应采取的对策。信息时代人地关系的特征与工业时代有较大差别。人与自然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将有显著不同 ,人类将全面系统地深化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活动空间将发生巨大变化 ,时空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知识与科技的作用 ,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包括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机理调控 ,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研究与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