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偲  朱竑  李军 《地理科学》2021,41(4):645-655
采用Beerli和Martin等编制的旅游体验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粤港澳大学生游客的美展感知与地方感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大学生游客对美展的感知及粤港澳地方感的产生受到5个变量维度的影响:认知形象、旅游涉入、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② 大学生游客对美展的认知形象、旅游涉入和社会联系都对粤港澳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游客对美展的旅游涉入、社会联系及粤港澳地方认同都对粤港澳地方依恋也具有显著影响,而认知形象对粤港澳地方依恋具有显著影响的研究假设未获支持;③ 粤港澳与非粤港澳两个大学生群体在旅游涉入与粤港澳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粤港澳地方依恋的关系中都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验证艺术旅游地在提升游客地方感中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游者地方感模型, 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 ① 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自然风景维度、社会人文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等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② 九寨沟的自然风景与环境得到了旅游者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 是旅游者对九寨沟产生情感依恋的主要因素; ③ 旅游者对九寨沟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较低, 并影响到对九寨沟旅游环境与功能的感知评价; ④ 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九寨沟蕴涵 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 “藏族村寨”的地方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 ⑤ 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的感知评价差异集中在九寨沟的藏 族风情、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游览秩序和旅游氛围等方面。旅游者地方感研究为自然资源和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意愿"理论,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地,运用SEM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分析环境知识(认知)、环境敏感性(情感)和地方依恋(态度)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环境知识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敏感性,但并不直接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其中环境敏感性和地方依恋是环境知识和游客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环境敏感性、地方依恋能够显著正向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规制路径,培育游客自发的亲环境行为,探索通过增加游客环境知识、提高游客的环境敏感性、培育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等旅游地游客环境行为管理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5.
旅游者忠诚度是近年来旅游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以往研究忽视了旅游者情感因素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从自我调节态度理论的视角,综合旅游者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以及忠诚度理论,构建了忠诚度驱动因素模型。选取国内休闲旅游地——厦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厦门旅游者服务感知共有"接待服务感知"、"景区服务感知"和"公共服务感知"三个维度;2公共服务感知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是景区服务感知,而接待服务感知的影响并不显著;3总体满意度不仅直接影响忠诚度,且通过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实现;4对于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地方依赖对忠诚度的影响效应更大。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服务感知→总体满意度→地方依恋→旅游者忠诚度"的复杂影响路径,也证实了自我调节态度理论的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响应顺序在目的地管理层面的适用性。因此,要求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在实践中必须全面提升目的地服务质量,改善景区服务水平,注重旅游者情感体验管理,培育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依恋情感。  相似文献   

6.
从旅游地居民视角出发,选取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研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文化原真性是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地方认同的前因变量;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均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对地方依赖的直接影响更显著,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方依赖间接产生。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水平有利于建构居民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选取常州春秋淹城作为主题型文化旅游地典型个案,构建旅游地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结构模型并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春秋淹城主题型文化旅游地属性包含4 个维度,游客对其感知存在"休闲娱乐属性→春秋文化属性→景观遗址属性→人文关怀属性"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旅游地4 维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休闲娱乐属性和春秋文化属性的正向驱动力显著,景观遗址属性和人文关怀属性的驱动力较弱;总体而言,旅游地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呈现"旅游地属性的价值功能凸显→旅游者感知体验‘优势区’→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显著"和"旅游地属性的价值功能滞后→旅游者感知体验‘弱势区’→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弱化"的分异规律,旅游地整体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8.
谢涤湘  常江  朱雪梅  陈鑫 《热带地理》2014,34(4):482-488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中国城市旅游的热点,但其过于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受到普遍质疑。文章以广州荔枝湾涌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分别从景观环境、社会人文、旅游功能和地方依恋等4个维度对游客的地方感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游客更为关注景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景区给予的情感体验;逗留时间越长,对景区环境的评价更低;随着客源地距离的增加,游客的地方依恋逐渐下降。进而指出环境质量的提升使游客对荔枝湾涌的风景与环境有了较高的感知与认同,在对历史文化、景区特色及旅游秩序满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景区的商业及其他配套服务功能的失望。进一步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应充分挖掘和展示地方独特的文化特质,加强地方性营造,完善配套设施,合理确定旅游市场定位,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增强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持续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居民态度是影响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借助态度ABC模型的标准学习层级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的形成机理,并对地方依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主要受正面影响感知和积极情感的影响,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的经济与社会作用感知能激发其对旅游发展的满意感,并抑制对内地自由行游客的厌恶感,社会成本感知将导致居民对自由行游客的厌恶感,居民满意感对其支持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在澳门居民态度形成过程中发挥部分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的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于旅游地的研究多关注"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游客行为意向"的因果关系,却忽视了旅游地的游憩环境因素与其它变量间的关联机制,对于环境服务功能显著的生态旅游地尤为如此。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为案例地,从游客感知的视角,探讨游憩环境、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及其行为意向等多维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以游憩环境和游憩体验为前因变量、游客满意度和游客行为意向分别为中介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检验这些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游憩环境-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游客行为意向"的因果关系模型成立,它们构成游憩历程中具有递进性逻辑关联的多维变量;游憩环境作为首要前因变量,对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气候条件"和"景观资源"是游憩环境形成正向影响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舒适宜人的气候"是气候条件需求中的核心要素,"富有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是景观资源中受游客关注程度较高的因素;以游憩环境为背景条件的另一个前因变量——游憩体验对游客满意度形成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获得"与"服务水平"是形成良好体验效果、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可以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是影响"环境获得"的关键要素;"导览解说生动有趣"是影响游客对"服务水平"感知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1.
构建旅游照片的质量和数量、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借助SPSS 22. 0和AMOS 22. 0软件分析旅游照片、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照片质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照片质量越高越能够唤醒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旅游照片数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并不显著;旅游体验记忆对游客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回忆旅游体验记忆越详细,对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的影响就越高;个人的重游意向正向影响推荐意向。  相似文献   

12.
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汪芳  黄晓辉  俞曦 《地理学报》2009,64(10):1267-1277
体现旅游地地方特征的元素是各种类型旅游体验设计的源泉,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体验认知.形成游客的综合体验感.地方感包含了地方的客观特征和人们的主观认知两方面,而旅游地地方感的认知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方面构成:其中地方认同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独特性的感官、情感,以及对地方原真性的思考体验:地方依赖则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依赖性的功能要素的体验.本文归纳旅游地地方感的构成要素,构建了由3大部分、11个因子构成的游客地方感认知测量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对游客的地方感认知进行定量调查.基于调查数据统计得到所有因子的评价得分,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有凶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归纳得到游客地方感认知的规律,以便为旅游地开发、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晴晴  杨效忠 《热带地理》2022,42(4):674-684
旅游地意象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旅游者具身化意象认知结果对旅游地行为忠诚、满意度及旅游资源开发至关重要。借助蕴含旅游者记忆与叙事信息的网络游记文本及图片位置数据,采用质性与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构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研究发现:1)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由线性意象、色彩意象、地方意象、审美意象和情感意象五维类属建构而成。2)皖南“川藏线”旅游者在场体验过程中的情感评价积极情感占主导地位,消极情感占比相对较少,其中高度积极情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高度消极情感。3)旅游者皖南“川藏线”意象要素感知特征呈现动静结合、线性体验与感知兼具两个层级。其中,动静特征通过静态景观与动态体验共同展现,线性体验更多强调旅游者产生的刺激、惊险、震撼的驾驶乐趣及情感升华。4)皖南“川藏线”线性意象热点集中于桃岭公路及六道湾周边,色彩意象热点集中于储家滩和红杉林两地,审美意象热点集中于储家滩、青龙湖、红杉林沿线,地方意象热点集中于储家滩、桃岭公路和水墨汀溪一带。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框架,引入旅行生涯模式理论,构建了包括旅游者感知文化距离、感知新奇、感知文化风险、文化体验意愿和旅游经验等构念在内的模型,以2个典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广西龙脊梯田和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运用PLS-SEM工具检验结构模型,结果表明:1)认知阶段对情感阶段的影响显著,即TPCD正向影响感知新奇和感知文化风险,情感阶段对意动阶段的影响亦显著,即感知新奇正向影响文化体验意愿而感知文化风险负向影响文化体验意愿;2)感知新奇与感知文化风险在TPCD对文化体验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该结论验证了旅游者文化体验意愿产生的心理过程遵循CAC理论模型,这是一个认知影响情感进而影响行为意愿的递进过程;3)认知积累在认知阶段对情感阶段影响路径中的调节作用部分显著,即旅游经验负向调节TPCD对感知文化风险的正向影响,但在TPCD对感知新奇的正向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表明,感知文化距离在特定的国内旅游情境下同样对旅游者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文化距离研究的对象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旅游业的行为态度不仅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体验,也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支持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亲旅游行为的概念,表达居民促进旅游业在当地更好发展的行为意向。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构建“社区关系—效益感知—行为态度”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关系对亲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旅游效益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旅游事件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区关系对目的地居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的旅游影响感知又对亲旅游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居民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感知在社区关系与亲旅游行为之间存在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传统的中介模型低估了旅游效益感知的影响作用。旅游事件依恋正向调节了社区关系与旅游社会效益感知、环境效益感知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旅游介入情境下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目的地社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590位有过安徽汤池旅游经历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使用多元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温泉旅游地认知形象对游客体验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旅游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温泉旅游地认知形象对游客体验和游后行为意向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的认知形象因子有着不同的影响模式和效应,总体而言,旅游设施与活动和温泉品质2个形象因子的影响效应要大于旅游交通和整体环境2个形象因子的影响效应;旅游动机在特定形象因子影响游客满意和重游意向的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地说,旅游动机正向调节了旅游交通形象对游客满意的影响,负向调节了设施与活动形象、正向调节了温泉品质形象对游客重游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朝辉  何欢  夏巧云  陆林 《地理研究》2013,32(6):1155-1164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处理,建立重大事件对举办地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测量模型,分析差异规律,建构SEM模型探索游客感知对其行为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重大事件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模型包括旅游便利影响、城市形象影响、城市功能影响、城市吸引影响等4个维度。②世博会对上海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显著,不同群体感知强度差异明显,女性群体高于男性,已婚群体高于未婚,参观过世博会的群体高于未参观过的群体,本地游客(居民)感知高于外地游客。③世博会对上海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呈现一定空间分异规律,在旅游便利和旅游吸引影响维度上,客源空间距离越远游客感知值越小;而在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影响维度上,客源距离越远游客感知越显著。④游客感知的4个维度中,旅游吸引影响维度对旅游者(居民)行为影响显著,其他维度影响不显著。开展重大事件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研究,对重大事件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代兰海  薛东前 《干旱区地理》2022,45(4):1302-1312
旅游地感知是旅游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游客空间感知与地方想象研究对推动边疆生态旅游地品牌化建设,促进边疆“去边缘化”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额济纳绿洲为例,综合集成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与社会访谈法,探讨了边疆生态旅游地游客空间感知意象特征与地方想象建构过程。结果表明:(1) 绿洲景观生态与自然风貌是生态旅游地空间感知中最主要的部分,其中,胡杨林在游客空间感知意象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胡杨符号成为游客审美和消费偏好。(2) K-核分析发现,胡杨要素贯穿所有凝聚子群层次变化过程,胡杨景观及其延伸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游客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K-核级数增加,游客由着重关注绿洲胡杨森林景观向绿洲森林、地貌、水体等综合自然景观过渡,绿洲人文景观除黑城遗址和策克口岸外,其他较少受到游客青睐。(3) 基于边疆独特的景观符号、典型的地域符号和层累的文化符号,借助真实空间的具身体验和想象空间的文化建构,游客对额济纳绿洲展开丰富的生命想象、边塞想象与秘境想象,塑造出绿洲鲜明的地方意象。  相似文献   

19.
徐琳琳  周彬  虞虎  张鹏飞 《地理研究》2023,42(2):422-439
重大节事活动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具有时序动态特征,分析其内在机理有利于促进目的地营销和竞争力提升。本文采用Python数据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爬取国内知名旅游门户网站的旅游评论,从“认知-情感-整体”3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探究2022年冬奥会申办期、筹备期、预热举办期的张家口城市旅游地形象的时序变化特征,解析特殊时期冬奥会对城市旅游地形象的潜在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的城市旅游地形象构成要素日趋多元化,冬奥会的作用效果由弱变强。张家口市的冰雪旅游形象关键度不断提升,经历了由模糊向具象转变的细化过程,情感形象产生积极变化;(2)冬奥会对张家口城市旅游地形象产生了渐进式影响效应,通过旅游体验的建构作用、投射形象的引致作用和品牌感知的晕轮作用发挥效果。冬奥会推动张家口市的产品业态创新、基础设施升级及服务水平提升,通过改善游客体验对城市旅游地形象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对东道主城市的旅游营销和规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游记对旅游地地方性的影响研究——以曲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2篇曲阜游记作为分析材料,梳理了游记再现的曲阜地方性要素以及游记对曲阜地方性塑造的作用。游记是游客地方感的文本再现过程,由此可以了解游客所认同的旅游地地方性要素。游记中再现偏少的地方要素是今后旅游地旅游开发与文化建设的重点。游记中再现的具有负面感知的地方要素,可为旅游地管理提出改进的建议。知名游记是旅游地营销的重要手段,旅游地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游记在旅游地营销中的重要作用,用游记来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