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治水和迁徙等问题的争论自古就有。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表明,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是史载比较准确的第一次黄河大改道,造就了名的禹贡河。而后历经多年的筑堤和治理,一直到东汉年间黄河河道才日趋稳定。北宋年间黄河水患再次大规模发生,河道变迁剧烈,决、溢、徙超过了以往。史载最激烈的东流和北流之争就发生在这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卷入了关于治河方略的争议,最终治河以适应“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的新构造活动的条件而结束,实际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占了上峰。  相似文献   

2.
张健  严思琪  张莉 《地理研究》2023,42(1):280-296
历史时期黄河河患及其治理属于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多源史料建立清代嘉道时期(1796—1850年)黄河下游决溢基础数据库,运用交叉谱、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测算了黄河下游决溢与河工治理的相关性及其滞后性特征,进一步辨识二者在不同阶段的时空特征、响应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清嘉道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时空变化特征显著,以1825年为节点分为先增后减的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空间分布具有较强聚集性特征,两个阶段累计高发区集中在河南怀庆府、开封府及江苏淮安府附近,黄河下游决溢重心始终位于东河。决溢与河工治理序列年际变化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其显著振动周期为11a,且二者的响应间隔为1a左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后,黄河下游决溢与河工治理的时空响应存在明显“错位”的独特现象,即决溢重心向“东河”推移,而河工治理重心则向“南河”扩展。二者之间时空响应关系从“一致”到“错位”的转变,不仅显示清廷治黄理念由“积极革新”转向“消极防御”,也说明黄河下游已丧失清初以来“治河保漕”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展现了其作为黄运之交重要地理区位的解构与重塑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孕育了咸丰五...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它哺育着在这里劳动生息的亿万人民,是中华民族的摇蓝,对祖国的繁荣有过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上中原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停滞不前,从而使黄河成为一条闻名于世的害河。华北经济的兴衰与黄河的治理开发密切相关,几经起伏。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经过40年来的努力,黄河已从一条被称为“中国之忧患”的害河,开始成为造福于人民的利河,这一历史性转变也使得华北平原的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1)以歌词、乐曲导入:这类方法适用于导人著名河漉及其沿岸国家和地区。因为许多大江大河孕育了人类文化,艺术家们为此留下了许多篇章.如以《长江之歌》导入“长江”一节(引用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等引入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地形区等);播放一段脍炙人口的《蓝色的多瑙河》导入该河的故乡——欧洲。  相似文献   

5.
“河东”考     
清代著名考据家顾炎武曾经对“河东”作过比较详细的考释,他在《日知录》中提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这里顾氏的考订显然过于简略。首先,河东作为地区名称并非是自唐人开始,早在秦汉时期,河东郡就已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及沿岸的治理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黄渭洛区流区河道变迁频繁,崩蚀塌陷不断,沿岸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与河患争田夺地。时至今日,三河河患频仍,利用三河丰富的水资源兴利除弊,进行综合开发,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三亚,镶嵌在祖国宝岛海南岛南端的一颗明珠。三亚地名的由来与三亚河的名称紧密相联。三亚河,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发源于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的中间岭右侧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三亚市区注入三亚港入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02平方公里。三亚河在靠近入海口处分成东、西河,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故名“三丫河”。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在沿岸居住,形成了三亚市的雏形。前来定居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本地方言“丫”、“亚”同音,后来逐渐统称为“三亚河”。1…  相似文献   

8.
本区为红河(元江及李仙江)的发源地,但并非一片未开垦的土地,而是一个过度开发的地区,因而存在较多的生态问题,对中下游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本身的保护治理,以恢复本区人民赖以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且取得农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富足。在大理州土壤普查中,笔者曾对本区各县及九顶山、鹿鸣河等作了调查研究,本文报导主要情况及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9.
电影“三笑”所表现的明代苏州才子唐伯虎为追求大学士华鸿山府里的婢女秋香,不惜卖身华府几经周折喜结良缘的趣闻轶事不仅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甚至传说中的“三笑”发生地,也被人们找到了落脚点。 一、虎丘。距苏州城外西北七里;凤景优美,茂林深篡,古径幽深,古人以“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 “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赞之,曾被列为“五山十刹之一”。据说明代弘治年间,无锡东亨华太夫人游览杭州归来,路经虎丘上山进香。唐伯虎在山门邂逅婢女秋香,慕其秀色动人,尾随而至观音殿,待夫人虔诚膜拜离去后,秋香焚香时,他与…  相似文献   

10.
徐鸣远的画     
徐鸣远,字鹤皋,号逸魔。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瓦房店市政协委员,高级书画研究员,现为职业画家。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参加两次“中国艺术博览会”,并在第四届博览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奖。作品曾获“天马腾飞国际书画精英大奖赛”一等奖;获“人口普查全国摄影·书法·美术大展“三等奖;获’ 92“中华杯”“希望杯”铜牌。作品入编《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 92《中国美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家辞典》。作品《净土》刊发在《中国艺术》上。曾在中国大连举办五人联展。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11,(11):50-50
武威占称凉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河两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吕,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历史上武威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要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向是起着西北门户的作用。武威是汉武帝开辟的河西四郡之一,为彰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的武功军威,武威得名。  相似文献   

12.
“居庸关”之名,早在汉代就有了,其关址及所辖范围历代不一。明代的“居庸关”,是隆庆卫(后改延庆卫)的戍守范围。据王士翘的《西关志》载,其疆城东至西水峪与黄花镇交界,西亚坚子峪口与紫荆关交界,北至土木驿与新保安交界,南至榆河驿与宛平县交界,东西长105千米,南北宽90千米。在这个范围内有75千米长城;有关城、上关、八达岭、南口、长峪、镇边等6座城池;有61座屯堡;有土木。榆林、居庸关、检河4驿。这个范围的总称叫“居庸关”,又叫“延庆卫”。像人有名有字号一样,关隘除有其正式名称外,有的也有雅号。如山海关号“天…  相似文献   

13.
五华河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点源污染是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之一,确定非点源污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区和风险路径是解决非点源污染问题的关键。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高污染负荷的耕地、建设用地为“源”,运用表示下垫面产流性质的地形湿度指数和CN值构建阻力面,对五华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和风险路径进行可视化识别和分析。结果显示:① 在下垫面产流作用下,五华河流域低产流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部,高产流区呈“人”形贯穿全流域。②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能够有效识别流域内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五华河流域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分布于迥龙、田心、龙母、铁场、登云、通衢、鹤市、紫市、岐岭、华城、转水、潭下、水寨等地的河道两岸,以耕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风险路径与建设用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风险路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③ 耕地对五华河水质的影响大于建设用地对五华河水质的影响,耕地中的富营养物质和沉积物更容易随地表径流进入受纳水体。④ 流域尺度上治理以耕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应在邻近耕地的河流两岸建立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区,治理以建设用地为“源”的非点源污染宜围绕关键源区进行治理。本研究为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的识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进一步开展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知识与空间治理——以苏州东山内圩治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尚意  苏娴  陈海明 《地理研究》2019,38(6):1333-1342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既是一项环境治理任务,也是一项空间治理工程,它涉及太湖沿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人类学家吉尔兹关于局外人对局内人地方性知识的语义理解为学术对话观点,以苏州东山内圩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访谈法、资料分析法、对比法,寻找规划专家的科学知识与当地养殖户地方性知识的语义“原型”。研究发现:① “长度”是“合理规划养殖水塘”的语义“原型”。语义“原型”的发掘使专家在设计空间治理指标时,可采纳养殖户的地方性知识,也为养殖户理解空间治理指标、更新其地方性知识提供可能性。② 地方性知识不单由当地人创造,还在内外两类人群的互动中不断更新。在该过程中,准局外人发挥着知识对接的桥梁作用。当地人的地方性知识没有考虑宏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专家的全局视野会帮助当地人改进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5.
你知道《孟子》《史记》所说的“中国”就在晋南吗?你知道山西在古代为什么叫“三晋”、“河东”、“山右”吗?你知道山西曾有过“北京”、“西京”、“中京”吗?你知道太行山有多长、有多少个名字吗?你知道山西有多少个温泉吗?等等。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明确而又很有意义的回答。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山西历史地理的工具书,真是爱不释手,特向关爱山西的读者介绍一番。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494年,吴越二国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夫椒之战”。关于夫椒地望,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也不一:一说在今江苏苏州市境,见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一说在今江苏无锡市境,见宋乐史《太平环宇记》卷九十二“常州武进县”条;一说在今浙江绍兴市境,见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八引《郡国志》。在这诸说中,以江苏苏州市境说影响最大,诸如越史权威学者蒙文通先生所著的《越史丛考》、新版《辞海》以及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等均属此说;笔者对吴越史关于夫椒地望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觉得夫椒地望浙江绍兴市境(即越地)说…  相似文献   

17.
孙九霞  陈景  黄秀波 《地理科学》2020,40(9):1468-1475
以大理洱海环境治理事件为典型案例,基于半结构式访谈、观察法等质性方法,从环境正义视角切入分析洱海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博弈与权益协商议题。研究发现,洱海的环境治理是一种以环境名义开展地社会治理与目的地管理过程,逐渐从治理水环境延伸至环境、民生、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理;洱海治理隐含权力张力与利益冲突,本地村民、旅游经营者及地方基层政府三方基于合情、合理与合法性原则,围绕“情、理、法”逻辑进行利益博弈与协商;乡村旅游中的环境治理应置于乡村与社会治理框架体系下进行,关照民生与发展。环境正义理论可解释乡村旅游中的环境治理与冲突现象,为揭示环境治理背后的利益冲突与社会问题提供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8.
王村是秦汉时期酉阳城旧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位于酉水之滨,为湘西著名古镇。古镇因得酉水交通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素有“楚蜀通津”之称。古镇更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著名电影《芙蓉镇》曾在这里拍摄,古镇也因此得名"芙蓉镇"。  相似文献   

19.
青海期在青海省东北部,面积4293平方千米(1992年资料),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3193米.是著名的高原湖泊,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湖泊”。它介于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由于新构造运动使周围山地强烈上升,中间断层陷落成湖。从成因分类,它属于断陷湖,注入青海湖的河流共50多条,主要有布哈河、沙梆河、哈尔盖河,倒淌河、黑马河等,湖区干旱,寒冷多风,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多少现存古桥?谁也说不准。仅古城绍兴一地,就大约有10600多座桥,是名副其实的“万桥市”。绍兴城内众多古桥,结构各异,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作诗赞叹:“姿容留得千秋貌,未把河梁一样形。”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到苏州,对那里的桥亦是感慨万分,曾作词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