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温棚太阳池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温棚太阳池进行小型实验模拟,通过开展活动式温棚太阳池、固定式温棚太阳池和普通太阳池3个平行模拟实验,得到温棚结合太阳池的升温蓄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活动式温棚太阳池的升温能力较好,固定式温棚的恒温能力较好。温棚结合太阳池,能够减小环境对太阳池的扰动,延长太阳池在冬季的运行时间,提高太阳池的升温能力和蓄热稳定性,使太阳池更适合于盐湖生产工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
盐湖太阳能的利用—太阳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积才 《盐湖研究》1994,2(4):60-70
详细综述了太阳池的一般原理,太阳池的用途,太阳池的建造和运行,太阳池的主要理论,特殊太阳池技术,及太阳池的国内外研究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11,(7):61-62
前天,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通过2006年发射的一对“孪生”太阳探测卫星STEREO,拍摄到了完整的太阳照片,人类第一次能够立体地观测太阳活动。NASA在新闻中称此为“太阳物理学领域的重要发现”,太阳研究专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颜毅华说,这将使人类对太阳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数字式太阳敏感器标定,现有的多项式拟合和只有内部参数的简单建模方法标定精度低,为提高标定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内外参数精确建模的标定方法.通过分析太阳敏感器标定系统的内外参数,建立太阳敏感器标定模型,基于太阳模拟器和两轴转台获取标定点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分两步优化得到各模型参数.该方法不需要太阳光线与太阳敏感器成像面的初始对准,操作方便,同时通过精确分离太阳敏感器内外参数,避免了标定系统外部参数误差对太阳敏感器内部参数标定的影响,且通过两步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太阳敏感器的标定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标定精度达0.005°(±60°视场),比常用的标定方法的标定精度(0.02°)提高约4倍.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山地太阳总辐射分布式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全面考虑了天空因子和地形因子对太阳短波辐射各辐射分量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反射辐射分布式模型,最终确定山地太阳总辐射分布式模型;依据该模型计算了陕西省100 m×100 m分辨率下月、季、年平均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和总辐射,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最后探讨了局地地形因子对山地太阳总辐射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
陈保钢 《地理教学》2013,(21):28-29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需要认真研究分析的部分。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年较差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一天中的最大值,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角为全球最大值,即为90度。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开始向四周呈同心圆式递减Ⅲ,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等于零度,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角大于零度,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角小于零度。  相似文献   

7.
黄侃 《中国地名》2014,(4):59-59
自然界的冷暖取决于太阳的光热,随着地球的自转,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和太阳光照的角度变化,形成了地球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而某些奇异的土地却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出现了超自然的现象,它的冷热不随外界变化而变化,而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施兵 《地理教学》2012,(3):58-58
解析 本组题以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的事物影长和太阳高度变化为引入点,考查某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那一天的太阳高度日变化隋况。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极昼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等。  相似文献   

9.
宋福 《中国地名》2014,(6):33-33
造福人类启福苍生送福百姓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喜爱一起在天空中玩耍,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天帝,他派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叫后羿把他的儿子们吓回来,顺便剿灭横行的禽兽。后羿和妻子冷美人嫦娥下到凡界,看到千里焦土,遍地枯骨,听到百姓对太阳的诅咒,气得后羿怒火中烧,对着天上的太阳弯弓搭箭作势欲射,可十个太阳却有恃无恐,依然嬉戏。后羿见状,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区域尺度太阳总辐射模拟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3种以常规地面气象资料为基础估算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估算模型(晴天辐射模型、天文辐射模型和MTCLIM气候模型),并以2004年福建省仅有的福州站和建瓯站太阳总辐射实测值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以晴天总辐射为基值计算太阳总辐射估算模型的精度最高,运用该模型在ARCGIS支持下对福建省太阳总辐射进行空间插值,拟合了福建省区域尺度太阳总辐射月总量和年总量的空间分布,为省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水文模型及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表达参数.  相似文献   

11.
虽然国家“七五”重点工程一青海钾肥厂已转入生产阶段近九个年头,但对用盐湖卤水通过大面积深水盐田(池内水深1M左右)晒制光卤石在我国至今缺乏成熟的经验。本文就是通过对青海钾肥厂十平方公里盐田的西光卤石池光卤石矿六年的定期取样分析资料,总结出深水盐田光卤石矿的物化特性及其形成机理,以便为其它与将来特别是青钾二期工程更大面积的盐田生产和盐田管理提供基础和指导。本文是目前对深水盐田光卤石矿物化特性进行全面描述的唯一资料。  相似文献   

12.
李刚  高世扬 《盐湖研究》1994,2(2):49-56
通过对盐湖湖区土壤调查,在对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大柴旦地区建造日晒池,利用太阳能进行日晒卤水,分离一般盐类是经济可行的.制取高含硼和锂盐的氯化镁饱和卤水,供盐酸酸化分离硼酸,最后提取锂盐.  相似文献   

13.
开采300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著名山西运城盐湖及其遗留下的人造矿层─硝板和硝板天日晒盐的奥秘已被中国著名学者蔡克勤、扬长辛及柴继光等人探明,瑞士籍卓有成就的国际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提出的“原地化学反应池”专利其原理与硝板天日晒盐有惊人相似之处,值得人们探求“原地化学反应池”在开发盐湖资源中的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14.
盐田光卤石生产工艺控制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石军 《盐湖研究》1998,6(4):41-48
根据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卤水等温蒸发试验数据,结合大量生产取样分析资料,对盐田光卤石矿生产机理及其控制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详细综述了太阳池的一般原理、大阳池的用途、太阳池的建造和运行、太阳池的主要理论、特殊大阳池技术、及大阳池的国内外研究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6.
察尔汗盐湖盐田生产现状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石军 《盐湖研究》2001,9(2):42-47
从盐田蒸发结晶机理出发 ,分析了盐田生产的影响因素 ,概述了察尔汗盐湖盐田系统生产现状及工艺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善盐田生产系统的措施和优化方法 ,并与国外同类型卤水盐田滩晒指标进行了对比。结论认为 ,通过转变观念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及时对各方面进行“调整”,应用系统论 ,保证钠盐池与光卤石池物料平衡、面积比例最优 ,并使调节池富有弹性 ,是察尔汗盐湖所有钾肥企业实现盐田系统乃至钾肥生产系统优质、稳产、高产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太阳辐射量区域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查良松 《地理研究》1996,15(2):21-27
对我国近35年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观测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量普遍减少,变化趋势分别为-246MJ/m2·10a和-16.8MJ/m2·10a,减少量最大中心在长江流域。太阳散射辐射量在东北、华北以及南方地区增加,在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减少。此外,用太阳辐射量倾向率的形式归纳出我国四种典型的区域性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祁永唐 《盐湖研究》2000,8(1):72-80
介绍了盐湖和盐田卤水动态自动观测系统的发展概况 ;论述了系统的结构及其硬件和软件工作原理 ;作为主要关键技术 ,介绍了盐湖野外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和测量仪器的设计方法 ,卤水水位、温度、密度传感器的研制以及高浓度卤水中钾的直接自动监测方法。卤水动态自动观测系统在察尔汗盐湖和青海钾肥一期工程盐田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这项技术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过去千年中国东部旱涝等级资料,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参照新近重建的5条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序列,重建了其间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在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中国东部旱涝格局各不相同。其中在5个太阳活动极小期(1010-1050年、1280-1350年、1460-1550年、1645-1715年、1795-1823年),中国东部旱涝格局虽不一致,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出现偏旱(涝)的几率更高;而在2个太阳活动极大期和4个太阳辐射高值期,中世纪极大(1100-1250年)整个东部多偏旱,1845-1873年的太阳辐射高值期,整个东部多偏涝;其余4个时段(1351-1387年、1593-1612年、1756-1787年、1920-2000年)则旱涝相间出现。集合平均表明:在太阳活动极小期,中国东部呈自南向北的“涝—旱—涝”分布:长江流域偏旱,南北两侧的华南沿海和华北平原偏涝,且西北东部及西南偏旱;而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和太阳辐射高值期,长江流域及西北东部多偏涝,华南和华北多偏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