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都西安CBD发展现状与城南Sub-CBD规划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际调研考察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城市中心商务区(CBD)和副中心商务区(Sub-CBD)的理论,分析了西安市CBD的现状特点及其未来空间发展受阻的因素;以城南小寨地区为例论述了西安在城墙以外的城市结节点处规划和建设Sub-CBD的必要性;最后归纳和论证了城南小寨Sub-CBD的现状特点,由此对Sub-CBD的建设提出了规划思维和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2.
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复杂性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并对农业系统所面对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系统的冲击和压力而形成的动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为研究活态的农业系统,尤其为研究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提供了可能,而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或其中某些部分)对于研究抵抗力和自我良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当前研究中的相关方法将会对整个系统的认识产生新的见解,同时避免把系统分解为各组分进行微观研究再重新还原成整体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综述与GIAHS相关的方法并将旅游引入农村系统(作为一种扰动),认为可以创造新的方法来认识农村发展干预措施对古老景观的影响,特别是分布在中国农村的许多景观.  相似文献   

3.
城市CBD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繁华的商务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品牌和形象,而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建设区域CBD,有助于凝聚区域发展优势,提高区域服务水平.文章着眼于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在分析南沙开发的区域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区域CBD建设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提出在南沙地区建设区域CBD的设想,分析了建设区域CBD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对建设南沙CBD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城市CBD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繁华的商务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品牌和形象,而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建设区域CBD,有助于凝聚区域发展优势,提高区域服务水平.文章着眼于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在分析南沙开发的区域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区域CBD建设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提出在南沙地区建设区域CBD的设想,分析了建设区域CBD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对建设南沙CBD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国际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综合动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系统动力学思想为指导,在简要评述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东道国ESP系统、投资主体OIL特征对国际生产资本地域运动的影响;指出国际直接投资地域结构形成的动力是来源于东道国、投资主体、母国的合力,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地域结构形成的综合动因理论,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贾生华  聂冲  温海珍 《地理研究》2008,27(3):649-658
本文基于"如何衡量CBD的功能发育程度"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通过以杭州钱江新城CBD为例,结合国内外CBD研究中的理论及实践经验,采用德尔菲法归纳出总体规模、功能协调、功能集聚和功能辐射四大类指标,并进一步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进行了细分,最终形成1项目标层(A层)、4项准则层(B层)和18项基础指标层(C层)的一整套较为完善的CBD功能成熟度指标体系。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32位相关专家学者的问卷调查,确定了各项基础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就准则层指标而言,显然CBD的功能集聚程度B3(0.4085)和功能辐射程度B4(0.3392),更能凸显CBD作为城市区域经济的核心地位。而且,各基础指标层内部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从理论渊流看,点-轴系统理论以中心地学说等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内涵和应用目标又是不同的。点(城市等)、线(交通等线状基础设施)、面(农业等腹地资源)构成区域三要素。区域发展理论都围绕着区域三要素而展开,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以点为核心所形成的是以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以点、线为核心所形成的是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一起,构成为有关区域发展的两大基本理论。在中心地学说中,虽然加进了交通因素而构建了K=4的空间结构模式,但其中的交通因素依然属于外生为量。只有在点-轴系统理论中,点、线才都是内生变量,是构建空间结构模型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点与线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线的特别关注,构成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基本特色。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点-轴系统理论以巨大的应用价值。点-轴系统理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贡献给社会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契机,通过空间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化,应当能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来。  相似文献   

8.
依据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和城市副中心商务区(Sub_CBD)理论,分析了西安南郊区域中心地———小寨Sub_CBD形成的区位背景条件,对Sub_CBD产业定位的区位优势与劣势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依据区位条件和小寨Sub_CBD产业定位的相关性,提出小寨应当建成一个“文化-商业型”的城市Sub_CBD。论证了依托西安特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而形成的城市Sub_CBD的功能,在分析了小寨Sub_CBD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规划建设的构想,为知名度很高的历史文化古城西安市的文化产业经济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粗糙集和GeoMo3D的城市岩土参数重要性评估与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土参数是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岩土参数不同,其重要性也不同,并影响城 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依据粗糙集理论,提出利用不可分辨关系、属性集正域及知识依赖度 判断岩土参数重要性的评估模型.结合北京市CBD实例,研究基于粗糙集方法的城市地下空 间开发利用岩土参数重要性及其权重,得到与传统层次分析法(AHP)相一致但更精细的重 要性评估结果,并在GeoMo3D系统中进行建模、评估及可视化比较,验证粗糙集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理学“十五”优先资助领域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专家们充分讨论后确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在“十五”期间对地理学的6个领域研究优先资助:(1)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2)地求证有层系统的地理过程和环境效应;(3)水土资源形成的理论及其合理利用;(4)环境演变、灾害形成与污染防治;(5)区域可持续发展;(6)对地观测技术、遥感理论和探测机理及空间数据分析建模。  相似文献   

11.
网络化大都市成为国内外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界讨论的热点,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成为国内一批特大城市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际上城市副中心建设有不少成功经验,日本新宿就是成功典型之一。东京都政府在1958年提出建设新宿副中心的决定,并成立专门机构、编制研究报告、制订多项针对性措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商业商务服务功能高度集聚,人口集中明显,已经成为东京名副其实的副中心。其经验可概括为:合理规划并执行到位,交通先行与精心设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充分结合,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协同发展,土地供应始终瞄准定位,科研人才充分保障。这启示我国大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科学编制发展规划、重视轨道交通建设、依托地方优势合理确定功能定位、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机制并务需切合国情市情。  相似文献   

12.
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16,35(2):205-213
围绕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等内容,解析宜居城市的内涵,评述国际上公认上的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经验,重点就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导则和建设重点等进行系统的论述,旨在构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对中国建设宜居城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的紧迫性及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本文在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紧迫性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的潜力进行了评价,并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特点和农业生产现状对其节水高效农业的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该区域维持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肯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生态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的现状,强调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对全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失远比其对西部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更广泛、更严重,并提出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特性,是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两个时段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运用GIS空间分析和EXCEL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这10年的时间里,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其中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和中等城市用地增长迅速。(2)区域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占用草地和耕地为主。同时,城乡建设用地类型及其结构变化在17市县存在明显的差异。(3)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工业的发展和政府政策是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表征其空间结构和组织演变的城镇建设用地具有明显“群态化”特征。借鉴群落生态学理论,利用城镇用地开发速率指数、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1978—2017年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形态变化和集聚状态进行探讨,提炼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的群态化演变模式。研究结果显示:① 随着长三角城镇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表现出从低级向高级逐渐跃迁的层级变动特征和明显的区域分异,汇合成群态化发展的“量”的物质基础。② 在空间发展上,城镇建设用地斑块趋于紧密、均衡,其形态变化由分散、无序逐渐变为集中和规整;在空间集聚上,城镇建设用地热点区向大城市集聚,逐渐打破城市行政界线,呈组团式发展态势,催生出群态化演变的“质”的提升。③ 在40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长三角城镇建设用地经历了独立发育模式、优先生长模式、组团嵌套模式和圈层共生模式,最终形成“群内有群、多重嵌套”的群态化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群态化的演变过程,重新解读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一现实规律,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探讨我国1949 年以来三次重要农村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农民收入变化的影 响, 明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农民收入三起三落的相互关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 关问题: (1)每次改革都发生在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甚至影响到全国经济发展之时; (2)每次农 村经济改革都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持续时间不长, 且随之而来的是农民负担过重, 农 村经济陷入困境; (3)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略有下降。本文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1949 年以来三 次农村经济改革的延续, 基于已有三次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提出背景的分析, 指出: (1)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再一次提出了对农村经济改革的需求; (2)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开源之策; 税费改革属节流之需; 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从根本上实现广开财源之举。基于 以上分析并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的经验, 阐释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从而就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关 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朱连奇  史学建  韩慧霞 《地理研究》2009,28(6):1625-1632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微观机理研究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淤地坝建设的地理要素进行筛选,重点分析了沟壑密度、土壤侵蚀模数、农业人口密度对小流域淤地坝建设,主要是对淤地坝空间布局的影响;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域45个县(旗、市)的沟壑密度、土壤侵蚀模数、农业人口密度和淤地坝密度的基础数据,从地理学角度系统分析它们和研究区域淤地坝密度的关系,研究影响该区域淤地坝建设及布局的主要地理要素。结果表明,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影响淤地坝建设最主要的地理要素是农业人口密度,即人类活动的剧烈程度和淤地坝密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分析结果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主要包括两轴、两带和两个辐射区的建设。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在于"路",即通过交通轴线的建设实现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整理,从铁路、海运、航空三个角度分析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其他区域之间的交通格局现状,并针对三种运输方式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探讨跨大陆版块交通经济带建设模式。本文认为,在未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通过跨区域合作,以中心城市为节点,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线连点,点轴推进,海陆空并举,连线成网,打造信息化的交通经济带。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浪潮影响下,获取充足、优质的技术资源正成为各区域在竞争中夺取制高点的前提和保障。为更好地发挥技术流动的潜在效益和促进技术创新,正在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应当积极构筑技术高地。这不仅将促进上海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进步,而且将改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技术支撑环境。文章分析了上海建设技术高地的现实条件,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