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出发,选取能够反映农业生产、农业环境生态和农村社会经济等子系统可持续性的22项综合性指标和主要指标,建立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能力评价和类型区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0—2005年全国各省农业生产、农业环境生态和农村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的农业可持续指数变化范围、区域差异和制约因素,并且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划为4个类型区,分析各类型区内3个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以及限制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绿色南京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国内外绿色城市建设经验及国内各类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南京绿色城市建设的现实要求,初步构建了绿色南京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转型发展、社会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4个方面选取了26项评价指标。结合南京市"十一五"城市建设的成效和"十二五"相关专项规划成果,构建绿色南京城市建设评价目标值,并提出指标权重设置的方法和评价步骤,为"十二五"绿色南京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概述国内外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湿地生态恢复标准的制定方法。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试图综合考虑湿地恢复的生态结构和功能、生态环境、生物种群、景观恢复及资源稀缺性价值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关系,并尽可能选取一般性的评估指标来满足多数湿地的评价需要。在特定条件下的湿地恢复评价需要增加某些特殊性的评估指标,通过赋予不同限制性因子权重,在综合以上多方面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划分评价等级最终给出评价结果。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引用宋松柏等人提出的RSWRS系统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分单项指标可持续利用隶属度和等级评分两种方法对指标量化,为避免线性加权求和方法得出的指标数值因忽略低指标数值对可持续利用的限制影响,建立了以可持续隶属度幂权重求积方法的水资源复合系统综合指数模型,对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与线性加权求和方法得出的结论相比较。  相似文献   

7.
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五华县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赵莹雪 《地理科学》2003,23(2):223-229
在阐述山区县域农业复合系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建立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函数, 弥补了目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在反映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方面的不足。运用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五华县对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下的制约因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准确测度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关键所在。本文依据灰色关联度对层次分析法(AHP)中判断矩阵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改进,并获取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综合评价模型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2001-2012年湖北省枣阳市的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其制约因素进行评估和辨析。结果显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GRA)改进后的AHP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不仅能有效降低主观赋权的影响,也可避免熵值法等客观赋权法所存在的弊端;地均农业生产总值、人均耕地面积、化肥使用强度、有效灌溉面积、年降水量、人均GDP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制约枣阳市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年份各因素的阻碍度表现不一。2001年以来,枣阳市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水平较高,综合可持续利用水平指数整体上呈增加的态势;但在生态可持续方面,2006年之后不仅明显低于之前年份,而且也显著低于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王云才  郭焕成  杨丽 《地理科学》2006,26(6):735-742
北京市西部门头沟区保留有许多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京西独特的景观旅游资源。在深入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典型性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将传统村落划分为遗产性村落、特色性村落和保护性村落三种类型。在探讨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的6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省级间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孙才志  陈丽  刘玉玉 《地理研究》2011,30(4):612-621
尝试从农业生产安全系统、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安全系统人手,共选取18个指标,构建我国国内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投影寻踪等方法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吉林、黑龙江、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农产品虚拟水流动适宜性程度最高,而宁夏、西藏的适宜性程度最低.对...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农用地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新中国农用地评价研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现行农用地评价体系有农业部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两大类.两大体系在评价的目标、内容、指标和方法体系上存在着区别,但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农用地资源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理的转变,实现土地资源的环境友好利用.新时期,在农用地流转的背景下,通过论述比较两大评价体系,指出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业技术推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技术推广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产后评价,评价结果难免片面.为避免这一问题,应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个过程,即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分别赋予相应指标,建立完整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赋权重,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评价的通用数学模型.经实例验证,得出结论:其一,所建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可操作性强、合理有效;其二,对产前、产中阶段进行评价比单纯进行产后效果评价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改进模糊Borda法的中亚农业投资环境组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晶晶  马惠兰 《干旱区地理》2015,38(5):1069-1076
中亚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最具有投资潜力的地区,对其农业投资环境的评价将有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到中亚各国开展农业投资合作。通过构建由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与对外开放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农业生产环境4个方面27项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模糊Borda法的组合模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与对外开放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农业生产环境是影响中亚国家农业投资环境的主要方面;空间维度上,哈萨克斯坦农业投资环境相对最好,得分均值最高(254.056),乌兹别克斯坦(131.110)吉尔吉斯斯坦(107.158)两国次之,塔吉克斯坦(17.673)和土库曼斯坦(15.886)两国最低;时间维度上,哈、吉、乌三国农业投资环境总体呈趋好态势,而塔、土两国农业投资环境较差,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汪桂生  颉耀文  王学强 《中国沙漠》2013,33(4):1225-1234
黑河中游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经历了人口规模膨胀和大规模农业垦殖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记载数据有限,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难度较大。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渠长度、粮食单产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及估算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4种客观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黑河中游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获得以下主要结论:5个研究时期人类活动强度绝对指数分别为0.46、0.47、1.13、1.55及1.39,表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加,民国时期略有减弱。各方法评估结果综合排序相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有关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文献在发表年代、成果名称及出处、指标主要构成、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及指标数据来源等内容的对比分析,梳理出国内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2个方面重新构建城镇化健康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公共服务与居民生活及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5个方面共计60个指标;定性指标体系涵盖城乡发展协调程度和城镇居民满意度2个方面共计32个指标。在测评方法上,学者们常用的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分析方法均适用于该指标体系。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实际测评时,要求定量和定性指标体系同时使用,且测评结果应基本相同。研究成果旨在为科学、全面评价中国城镇化质量提供一套可参考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河流健康评价的主评指标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彦  何大明  杨丽萍 《地理研究》2012,31(3):389-398
河流健康是近年来探讨水资源问题的一个热点,其评价指标体系正成为河流管理的目标。为了筛选出一些基本的、易于量化的主要评价指标来揭示河流健康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通过对1972~2010年约150篇相关文献、45个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902项指标的整理和归纳,应用统计、层次和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被采用率,并同时综合考虑指标的重要性、普遍性、可量化性和易获得性,筛选出揭示河流生境物理、水环境、生物和水资源利用4类特征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有以下8个指标可作为河流健康的主评指标:河岸植被覆盖率、河流连通性、湿地保留率、径流量变化率、水质达标率、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水资源利用率和流域天然植被覆盖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内陆河流域绿洲发育度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主要场所,绿洲管理和生态建设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而不适当的土地开发与经济活动又形成了对绿洲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过度压力与生态负荷。科学准确地对绿洲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了人们正确认识绿洲并对其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针对目前我国绿洲综合评价研究的指标单一、应用区域受限等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可普遍用于内陆河流域绿洲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绿洲发育度”,并以河西走廊的15个绿洲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依据发育度综合评价值可将河西走廊绿洲划分为工业绿洲、较高开发程度的农业绿洲、中度开发的农业绿洲和衰退或较低开发程度的农业绿洲4个等级,与当地实际情况完全符合;同时,还可通过因子水平上的发育度指标对各个绿洲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准确的定量表达,为绿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简明、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的生态化管护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从土地评价发展历史出发,利用土地资源学理论,界定了土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是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不同利益团体的协调能力,由政策、协议和实践来实施的土地资源多功能结构的生态管护。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的动态评价分析方法,注重空间格局与多生态过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土地资源动态评价技术路线,并以干旱区为例进行了3S指标体系的初建。该动态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较为方便和经济的遥感历史时序信息为土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19.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地理科学》1999,19(2):171-175
围绕当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工作中需要先行搞清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议论。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评价标准,在概括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研究工作纵深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