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邹伟  刘永学  李满春  汪业成  周旻曦 《热带地理》2015,35(2):202-207,217
结合当前南海严峻形势以及GIS系统开发的特点,研究设计了基于Arc GIS Engine组件、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与Arc SDE空间数据引擎、以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的南海历史地理情势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了历史情势分析、岛礁分析、油气分析和系统管理4个模块,可用于统筹分析南海历史情势、岛礁情势和油气情势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相似文献   

2.
一、总论林业资源数据采集项目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林业重点工程、林业典型生态区、全国自然保护区、林业法律法规、林业生态定位站和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数据。为使这些数据充分发挥作用 ,除了公开出版外 ,主要展现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方法是网上共享。因此 ,相应的数据集成系统和网络共享系统的建设就成为这些林业数据共享应用的必要条件。这个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平台建设、软件平台建设和共享平台建设。 二、硬件平台建设1 工作背景(1 )工作任务 :本系统的任务是标准化和规范化已有的数据库和数据资料 ;统一管理四大类林业资源 :①林…  相似文献   

3.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三峡库区忠县-石柱河段为研究区域(面积260.9km2,滑坡分布面积5.3km2),建立了地质、地形数据库等滑坡因子空间数据库和滑坡空间分布数据库(数据比例尺均为1∶10万);在进行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双变量分析模型进行了改进应用,对滑坡影响定量因子采用滑坡种子网格数据驱动的分级新方法。在GIS系统中进行了滑坡危险度评价成果图制图,将评价结果分为很低、低、中等、高、很高5个等级,依次占研究区域19.9%、31.69%、27.95%、17.1%和3.6%。评价结果显示危险性高和很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这与实际的滑坡分布吻合。研究结果对在三峡库区推广应用、防灾减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九华山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采用实证研究、意愿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估算了九华山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9年,九华山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84 208.50万元,实物生产价值为4 359.06万元,生态服务价值是实物生产价值的19.31倍.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大小顺序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森林游憩>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可为九华山管委会制定旅游、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九华山生态旅游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也可增强人们对九华山森林资源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WebGIS技术的湖泊信息资源共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南  施晶晶  吕恒 《地理学报》2002,57(Z1):87-93
采用Browser/Server系统架构,使用ArcIMS作为网络地图发布平台,结合先进的ASP技术,开发网络湖泊数据库,实现湖泊信息资源的共享.湖泊信息资源包括湖泊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以及湖泊的地图、遥感影像和风景照片等.基于WebGIS的湖泊信息系统,其功能有湖泊数据库的基本管理功能和基本空间分析功能,它们主要是空间与属性数据的编辑与更新,信息的检索与查询,矢量数据的显示、缩放、漫游,缓冲区分析,以及专题图制作等.  相似文献   

6.
三维GIS航空护林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丽江航空护林站为研究区,通过遥感卫星影像、以及DEM数据等基础数据,建立三维GIS航护系统,实现了数据管理系统,火险预测系统、救火指挥系统、灾后评估系统,分别对森林火灾的预防、监测和扑救提供决策服务,为保护丽江护区的林区资源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同时,在应用模型中分析和评价了利用三维GIS系统进行火场区域定标、火场数据集成和导入的时间效率,评价和分析了局部火区标绘与采集的精度,为救火抢险,保护森林资源减少人员伤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阈值分割的黑龙江省森林类型遥感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背景下,准确获取森林覆盖是监测森林资源动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将省级尺度森林资源清查面积资料空间化,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1999-2003年该省森林资源清查面积数据,结合2000年500 m分辨率的MODIS数据,构建了基于阈值分割的森林类型遥感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不同地表覆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的季节分异特征,以森林资源清查面积为标准,设定森林类型的划分阈值,识别了黑龙江省森林类型的空间分布。最后,基于分层随机抽样和精度评价方法,表明森林类型识别结果与地面参考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总体分类精度为78.1%;特别是季节特征明显的落叶林,精度可达80%以上。本文所构建的方法可将森林清查统计数据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同时结合多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和遥感信息,可为识别并量化区域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库变化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河南森林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的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河南森林旅游尚处于初期阶段,加快河南森林旅游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分析了河南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优势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河南森林旅游发展的对策.主要对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森林旅游开发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着力推进5个转变;整合资源,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用人机制,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力进行宣传推介,提高河南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9.
王雷  池天河  廖克  齐清文 《地理学报》2001,56(Z1):49-55
系统阐述了国家自然地图集网络发布的WebGIS开发策略及其实现方法,首先是数据准备,包括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改造、数据库结构改造、数据质量控制等:其次是系统功能,如信息查询、动态制图、统计分析等;再次是系统开发技术,包括主页设计、系统实现策略、WebGIS游览器端开发技术、后端服务器的开发技术等.最后,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森林资源是老挝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于老挝各省在1982、1992和2002年三个时段的森林覆被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应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老挝森林覆被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并分析了老挝森林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及其主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老挝各类林地面积和分布结构都发生了相对变化:在面积总量变化上,下降最明显的是现存林地和其他林地,分别下降了3%和5.3%;而次生林地和长期农耕地分别增长了5.4%和2.1%;相对而言,其他非林地面积总量变化不大。在森林分布特点上,现存林地和其他林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离散分布;次生林地、长期农耕地和其它非林地的土地类型分布趋向均衡。老挝森林覆被变化有其历史和社会发展水平限制等特殊性,它是老挝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但主要驱动力是老挝人民普遍的贫困及从事对社会和环境破坏极大的游耕或轮垦的农耕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数据的更新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依靠常规的手段不仅更新速度慢、难以主动发现变化区域,而且成图周期长、误差大。依靠遥感(RS)手段可以主动快速地发现变化区域,运用差分GPS技术可以精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性质,GIS则是管理土地利用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图斑号等)的有效工具。基于RS、GIS和GPS的集成技术建立面向工程目标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新方法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1∶35万《库姆塔格沙漠地貌图》的编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沙漠地貌图是认识和研究沙漠的基础图件,编制《库姆塔格沙漠地貌图》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内容之一。本文全面总结了《库姆塔格沙漠地貌图》编制的思路和技术。考虑到库姆塔格沙漠地貌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和演变的需要,以及印刷纸张规格的限定,《库姆塔格沙漠地貌图》比例尺确定为1∶35万。选用的地理基础底图为20世纪70年代的1∶25万地形图,并以1∶10万地形图上作等高线和其他重要地理内容的补充。专题内容以2000—2007年的TM卫星数据为主,部分细节内容以Google Earth影像资料作补充。地貌图专题内容包含地貌类型、高度以及活动性等3层信息。地貌类型包括风成地貌、流水地貌、干燥剥蚀地貌、冰川冰缘地貌以及其他地貌等5大类,其中风成地貌是《库姆塔格沙漠地貌图》重点展示的内容。风沙地貌共分为13种类型,以符号表示,沙丘高度通过分层设色表示,用箭头符号表示沙丘移动方向。为了真实反映沙丘类型及其排列规律,本图对主要沙丘(高度一般大于10 m)都是准确定位描绘,而由于制图比例尺的限制,对一些次要沙丘(高度一般小于10 m)未作定位描绘,仅作示意。由于库姆塔格沙漠发育于阿尔金山北麓的倾斜洪积平原上,所以,洪积扇和干河道也是本图重点反映的内容。《库姆塔格沙漠地貌图》尽量应用现代计算机制图和数字化技术,对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全部数字化。本图为研究库姆塔格沙漠提供了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3.
Most forest fires in Korea are spatially concentrated in certain areas and are high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These sit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fires are analyzed by spatial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the R-module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GLMM), which can conside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e examined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topology, human accessibility, and forest cover without and with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slope, elevation, aspect, population density, distance from road, and forest cover are related to forest fire occurrence,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of each of these factors were prepared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based process. First, we tried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fixed effects on the occurrence of forest fires using 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 with Poisson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the overdispersion of the response data was also detected, and variogram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tandardized residuals of GLM. Second, GLMM was applied to consider the obvious residual autocorrelation structure. The fitted models were validated and compared using the multiple correlation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Results showed that slope, elevation, aspect index,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istance from road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capable of explaining the forest fire occurrence.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as estimated up to a distance of 32 km. The kriging predictions based on GLMM were smoother than those of the GLM. Finally, a forest fire occurrence map was prepared using the results from both models. The fire risk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to areas with high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increasing elevation showed a suppressing effect on fire occurrence. Both variable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gnificance tests.  相似文献   

14.
修文群 《地理研究》2006,25(5):939-948
当前急剧增长的网络犯罪行为与有限警力、人工监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针对网络犯罪的广泛性、隐蔽性、超时空性等特点,迫切需要开发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网络犯罪空间管理系统”,使打击网络犯罪从突发事件、被动应对走向重点监控、主动预防。从当前公安网监部门实际需求出发,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结合网络搜索、IP追踪技术,建立“网络犯罪空间数据库”,进行相关空间数据挖掘,探索网络犯罪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间互动关系,以制定打击防范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5.
栅格化属性精度损失的评估方法及其尺度效应(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asterization is a conversion process accompanied with information loss, which includes the loss of features’ shape, structure, position, attribute and so on. Two chief factors that affect estimating attribute accuracy loss in rasterization are grid cell size and evaluating method. That is, attribute accuracy loss in rasterizatio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grid cell size; besides, it is also influenced by evaluating methods.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t to analyze these two influencing factors comprehensively. Taking land cover data of Sichuan at the scale of 1:250,000 in 2005 as a case, in view of data volume and its processing time of the study region, this study selects 16 spatial scales from 600 m to 30 km, uses rasterizing method based on the Rule of Maximum Area (RMA) in ArcGIS and two evaluating methods of attribute accuracy loss, which are Normal Analysis Method (NAM) and a new Method Based on Grid Cell (MBGC), respectively, and analyzes the scale effect of attribute (it is area here) accuracy loss at 16 different scales by these two evaluating methods compar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t the same scale, average area accuracy loss of the entire study region evaluated by MBGC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one estimated using NAM. Moreover, thi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wo is obvious in the range of 1 km to 10 km. When the grid cell is larger than 10 km, average area accuracy losses calculated by the two evaluating methods are stable, even tended to parallel. (2) MBGC can not only estimate RMA rasterization attribute accuracy loss accurately, but can expr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oss objectively. (3) The suitable scale domain for RMA rasterization of land cover data of Sichuan at the scale of 1:250,000 in 2005 is better equal to or less than 800 m, in which the data volume is favorable and the processing time is not too long, as well as the area accuracy loss is less than 2.5%.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且类型复杂,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分析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并用于减灾防灾,急需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现场调查获取的大量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管理。以信息建模理论为指导,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并结合GIS空间数据模型分析,以建立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及实现海量地灾信息综合管理为目的,研发了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信息综合管理系统(WIMS)。利用GIS的强大空间图形管理能力、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开发等技术,以发布图形服务与数据服务的方式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共享,解决了空间数据编辑及提升地图访问速度的关键技术问题。该系统不仅能够为灾害管理部门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认识地质灾害的公共平台,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17.
胡云锋  徐芝英  刘越  艳燕  王倩倩 《地理研究》2012,31(11):1961-1972
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推方法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信息歪曲等后果;但目前少有研究在较长的尺度序列上、对不同尺度上推方法所得成果开展精度分析。本研究首先提出尺度上推方法精度评价的三个准则,即:保持土地类型构成特征、保持土地面积精度、保持土地空间分布格局和斑块形态;继而使用格点中心值、最大面积斑块、最大聚合面积斑块等3种尺度上推方法,配合100 m~50 km土地利用数据开展尺度转化实验;最后基于上述评价准则和尺度上推实验所得的系列输出结果,分析了不同尺度上推方法的精度。研究表明:(1)格点中心值上推方法能更好地保留区域土地类型构成、土地面积精度等特征;(2)锡林郭勒盟地区土地研究的适宜尺度应小于10 km,最大不应超过30 km;(3)在尺度上推过程中,土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形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对尺度上推成果精度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不同规模等级坝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兵  陈会  罗光杰 《地理科学》2019,39(11):1830-1840
以1∶5万地形图和高清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系统研究了贵州省面积在1 hm 2以上坝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 贵州省1 hm 2以上的坝子,仅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3.99%,低于山间坝子占全省总面积7.51%的传统认识;以10~20 hm 2的坝子个数占比最高,随坝子面积增加,坝子个数占比也逐渐降低; 贵州坝子集中于贵州省中部,沿东北到西南一线; 贵州坝子体系等级结构较松散,相互之间等级规模差异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洪泛平原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定量研究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徐雪仁  万庆 《地理研究》1997,16(3):47-54
通过对影响居民地空间分布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洪泛平原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不同高程带内居民地分布规模、等级和空间分布密度作了定量研究,得到了居民地空间分布密度和人口空间分布密度参数;并结合洪灾淹没区居民地损失的估算,对研究结果的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