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教育绅士化社区:形成机制及其社会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述聚  李诚固  张婧  马佐澎  刘伟 《地理研究》2019,38(5):1175-1188
教育绅士化现象已成为深刻影响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以长春市郊区出现的教育绅士化社区为例,对其形成机制及社会空间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优质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及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私立学校与房地产开发活动在郊区的结合催生出一种新的教育绅士化现象,其实质是由教育资源引发的绅士化现象。② 教育绅士化社区采用“房地产+名校”的模式进行开发,涉及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学校以及绅士阶层四大主体。教育绅士化缘于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开发商是物质景观改造的主体,学校则是吸引绅士阶层集聚的关键。③ 教育绅士化社区一方面引导了资本、中产阶层和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的迁移,促进了郊区物质景观及人口、社会经济的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空间的分层和极化。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绅士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同时对教育、住房以及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基础设施的地域差异显著并形成地域鸿沟,但是网络环境及其应用却在均衡发展,那么Web.2.0时代教育主题SNS社区人际节点空间交流特征是怎样的,以及个人信息交流有什么效果,进而对消除教育发展地区差异能否发挥特殊作用,需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针对整体区域的地理解释。选择百度贴吧中"高考吧"代表性教育主题帖为案例,以行动者地点和回复量体现人际节点空间交流,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SNS社区人际节点空间交流的特征,进而运用教育社会资源理论解释该特征的形成,旨在说明SNS社区人际节点空间交流对行动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及其地理学规律。研究发现:目前我国SNS社区人际节点空间交流整体表现为稀疏的类星型和线型结构,由低聚类系数表征出高扩散连接特性,点出度和点入度空间不对称形成围绕中心节点的局部集聚交流态势;人际节点空间交流具有非距离衰减性,较少依赖地方行政-经济中心,较大程度上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行政区域内部的连接弱于跨行政区的连接;行动者个体特征在SNS社区交流中的作用较强。以上空间交流特征可以通过教育社会资源理论的个体、个体间和区域(位置)等观点进行地理解释。基此对改善我国地区间教育资源空间不平衡提供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3.
窦晨晨  谌丽  解扬洋  蒋雅卓 《地理研究》2022,41(4):1170-1182
教育资源分布的空间均衡关乎社会公平。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中小学等正规教育设施,对儿童教育辅导机构关注较少。随着教育培训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城市空间功能和社会公平的影响日渐突出,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018年北京儿童教育辅导机构POI数据,综合使用核密度、Moran's I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城市儿童教育辅导机构的空间集聚特征,并构建格网,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北京城市儿童教育辅导机构集聚分布在二环至五环内向北延伸的半环状集聚带上;学科类辅导机构在海淀区更集聚分布,艺体类则集聚分布在朝阳区;不同规模儿童教育辅导机构具有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北京城市儿童教育辅导机构的空间集聚分布是学区、同业集聚程度、房价、交通便捷程度、人口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学科、不同规模辅导机构集聚的主导因素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课外教育资源存在向重点学区、高级社区空间集聚的倾向,从而可能加剧教育资源的空间不均衡。  相似文献   

4.
教育均衡是社会公平问题,虽然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暂时只强调在义务教育层面,但高中学校空间布局的均衡仍应成为教育均衡和社会公平的追求。本文收集并整理了北京市海淀区高中学校的地理空间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高中空间布局不均衡状况进行计算、分析和直观表达,以评价均衡的程度。同时设定高中教育服务区标准,运用GIS中缓冲区空间分析功能划定海淀区高中教育服务区范围,并针对性地提出学校布局调整的设想,模拟布局调整后的均衡度状况,以证实布局调整设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教育设施供给不足和不均衡的问题,可达性与空间优化方法能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从供需关系出发,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和改进的p-中位模型,探讨城市新区教育设施的可达性评价与空间优化,提出优化迫切度概念,分析得到教育设施优化区位和规模。结果表明:坪山区各层级教育设施可达性均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优化迫切度结果能够为设施配置的重点区域及优先次序提供依据;优化后各层级教育设施分布比较均衡,与人口分布较为契合;优化结果反映出相关规划标准存在不适用性,应注重规划标准差异化的研究。将城市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评价和区位优化相结合,能为深圳市坪山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综合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教育关乎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发展,也是塑造国家和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通过回顾并反思中西方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研究,总结当前中国相关研究的不足。借鉴当前西方教育资源空间格局研究中所采取的“资源格局—影响机制—社会效应”的主流路径,本文利用多种空间分析和机制研究方法,对中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和综合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 优质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和优质中学教育资源的区域格局和强度虽各有差异,但都体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特征,特别是在区域尺度上,体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差异。此外,中国几大城市群,如京津冀,沪宁杭,珠三角,武汉都市圈以及成渝都市圈等,是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势区域;② 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的形成和规模增长与城市居民经济自由度以及城市专任教师规模两个因素高度相关;优质中学教育资源的形成和规模增长和城市本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高度相关;③ 在多元相关机制作用下,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空间结构在当下及未来必定处于复杂动态变化之中,并将更为深刻地塑造着城市与城市、城市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有助于理解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空间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同时反思和探索教育资源结构所蕴含和产生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国强  赵静  孙燕  朱红云 《热带地理》2022,42(10):1617-1627
近年来,教育资源分化导致的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深,“学区房”社区尤其是老城区的优质“学区房”社区以其高房价与破旧物质景观、优质教育与低劣居住品质的显著对比,对个人、家庭、社群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方式产生强烈的拉扯与撕裂作用,成为社会-空间矛盾凸显的典型空间之一。文章借用“异化”这一哲学术语,基于对南京的调查,对“优质学区房”社区社会空间特征、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老旧“优质学区房”社区普遍存在外在空间环境与内在社会价值的强烈反差,社会空间关系发生扭曲进而表现出社会-空间异化的现象和特征;2)“优质学区房”社区社会-空间的异化是在住房市场化改革、学区制、东方文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社区社会-空间辩证统一关系受到冲击激发学区房角色不断衍变,最终引致社会-空间分离对立与自我否定的结果;3)社会-空间异化会带来深刻的社会空间影响,不仅将进一步加剧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而且将增加学区房社区的治理复杂性和更新难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配置不均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反映在空间上则为资源布局不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作为关乎民生与社会公正的重要议题,成为教育、经济、社会、地理、城乡规划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发展脉络,将其分为探索期、深化期、快速拓展期3个阶段;对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空间特征与演化趋势,需求与供给方影响要素,均衡性评价标准与方法,以及对城乡空间发展影响等主要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在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评价模型引介与优化方面成果丰富,但总体仍存在学科融合不足、研究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并鉴于此,提出今后应在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模式与演化规律、多学科融合探索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生成机制、关注地方特色对案例区长期系统追踪等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优质公立义务教育资源对国内城市住房价格具有强烈的资本化效应,引发了相对显著的居住群分现象,已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热点问题。既有综述类研究缺乏对教育资源资本化的系统性探讨。论文在对教育资源资本化概念与形成机制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教育资源资本化计量、教育群分与应对策略3个视角进行述评。首先,分别从学校教育质量的测度及其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教育资源可达性的测度及对住房价格的影响2个方面,进行“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相关研究综述。其次,通过对测度教育资源资本化的4类典型方法(特征价格法、边界固定法、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部分典型空间经济计量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相关应用进行评述,来梳理“教育资源资本化计量”相关文献。最后,围绕择校或学区政策可能引发的教育群分现象、缓解过度教育群分问题的政策研究,概述“教育群分与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入学政策效应追踪与评估、缓解教育群分现象的系统研究框架构建、覆盖各学段的教育资源资本化测度、针对各学段更加有效的学校可达性测度方法设计、国内租购同权政策下教育资源资本化的动态变化等,或可成为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国外教育地理研究回顾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地理研究作为地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中叶,早期教育地理研究主要是借助地理学的视角和工具解决教育的空间问题,包括教育规划、教育土地利用、学校选择以及与居住地相关的教育机会和结果差异等;1990年代以来的教育地理研究注重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解析教育,关注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内在联系,并建立起了以尺度为框架的研究体系。在最初的研究中,教育空间被当作既定的客观空间;1990年代以来,受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影响,教育空间被看成是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相互塑造的空间。当前,教育地理研究已经建立起了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研究尺度包括微观(学习者、学习空间、学校与社区等)、中观(区域、国家等)和宏观(国际)的空间尺度研究,教育地理的研究范围得到扩展。国内教育地理研究可以从不同尺度上加强空间的研究以及空间之间的联系讨论,扩展非正式教育这一广阔的领域,加强教育公平的社会空间解释。  相似文献   

11.
袁振杰  周健好  谢宇琳  朱竑 《地理研究》2022,41(6):1684-1699
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造就了“以家为校”的特殊教育现象。但疫情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尚未被充分认识。从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视角切入,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行为、过程和“矛盾–协商”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发现:① 居家学习不仅是学习场所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时代意义,其空间机制是教育空间与家空间的互嵌,从而赋予了教育行为新的空间过程和意义。② 居家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过程是学习空间与家庭物理–生计空间和社区–家庭生活空间相互嵌套的复杂动态过程。其中,学习空间的大小和质量与家庭和社区的经济社会情况紧密相关;学习行为嵌入家庭日常生活后,学习空间与家庭生活空间的边界被模糊化,为居家学习带来干扰;③ 学生拥有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能动性和自主权,并灵活运用空间、时间、身份策略诠释家空间与学习空间的时空关系,也协调“家人”与“学生”的身份表达。研究在理论上探索教育和学习行为与空间的互嵌关系,在实践上反映和反思新冠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教育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服务于构建有序高效的居家教学。  相似文献   

12.
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评述与本土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袁振杰  陈晓亮 《地理科学》2019,39(12):1938-1945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两大视角,总结和归纳当前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内容。教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发展迅猛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但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发展尚处于以西方为主导的阶段,强势的西方话语体系还未充分涉及和理解非西方国家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当前是非西方国家建构自身教育地理学理论特色,并与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展开理论和实践对话的重要机遇和窗口。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群体,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也进一步塑造了教育空间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总之,加深教育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增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中西对话,构建中国化的教育地理学研究体系,使教育空间成为考察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视角,是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曾浩淼  张学敏  任启琳  吴锋 《地理学报》2022,77(12):3180-3193
厘清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是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针对县域尺度上职业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认识的不足,收集制备了县域尺度多要素匹配数据集,解析了2000—2020年间中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关系,进而从分布均衡性、产业匹配的角度诊断了中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布局优化方向,提炼了优化发展建议。研究表明,中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从影响因素差异上看,15岁以下人口占比和二、三产企业数量分别对中职、高职院校规模起到积极正影响。同时,中职教育资源分布显示出普遍性、下沉性及西部欠均衡的特征,而高职教育资源则表现出地级市内部区县间差异占主导,东部地区均衡性弱的特征。因此,研究建议根据地方与周边经济发展、产业和人才需求,优化分级、分类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东部地区合理调控市域间高职院校资源配置,西部地区加大均衡性较差区县的中职教育资源投入,实现跨区协同合作;构建依托高职院校资源聚集的市域,带动周边县域专业相衔接的中职院校发展,持续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助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民营企业500强为研究样本,基于2005、2011、2018年企业总部数据和CEO空间经历数据,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揭示中国民营企业总部的空间格局特征,并解释了CEO的空间经历与企业总部区位布局之间的地理空间关联。研究发现:(1)我国民营企业500强总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珠三角等沿海3大城市群,呈现高度密集分布特征。(2)我国民营企业500强总部主要集聚在高行政级别的城市,即集中在直辖市、副省级和省会城市。(3)从CEO空间经历与民营企业500强总部布局的地理空间关联来看,CEO的出生地、就学地与企业总部所在地在城市、省域及区域空间尺度上相同的比重较高,关联性显著。其中,CEO最后学历就学地相同数占比均达到30%以上;但不同行业关联性差异明显,制造业CEO最后学历就学地和企业总部位于同一座城市的比重小于其他产业,关联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张亮靓  孙斌栋 《地理学报》2017,72(8):1419-1431
关于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经济学家主张要素向中国沿海发达地区自由流动,而城市和经济地理学家则认为应对不发达地区发展给予支持。本文以国家尺度的城市规模分布来测度经济地理格局和城市化空间结构,综合运用截面和面板双重估计方法,探索了国家经济地理格局与国家规模的关系。结论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表征国家规模的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与国家经济地理的均衡分布呈现显著正相关,即大国的经济地理倾向于多中心均衡布局。机制在于,经济中心的辐射半径不是无限的,地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距离对于生产力和城市化布局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地理格局呈现先极化后均衡的演化趋势;城市化率和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样也会促进国家经济地理格局向均衡方向发展。再考虑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诉求和中国地大物博的既有现实,本文政策启示是,大国的经济地理和城市化格局应该走适度均衡发展之路,国家采取空间干预政策促进中国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城市地理学者惯用空间可达性方法评价城市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与公平性,基于此,结合学区制度下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特殊性,提出教育资源社会-空间可达性理念,分别以地理可达性、机会可得性和经济可能性衡量教育服务的获取难度及其空间差异。以公办小学和初中学区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2008年和2018年南京主城区教育资源社会-空间可达性发现:地理可达性内城优于外围的空间差异正在缩小,而机会可得性和经济可能性的社会空间差异明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难度显著增加。历史惯性、城市扩张、单位制度和学区制度等均是导致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和群体间配置差异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学区制和市场化配置原则下,经济资本逐渐成为社会群体争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代际再生产的核心要素,终而形成教育资源、社会阶层和居住空间的互动循环与锁定机制。南京案例在中国大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由教育驱动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值得持续关注和积极规导,而不断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异则是推进城市内部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公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杭州下沙高教东区学生行为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黄雄  陈立章 《地理研究》2010,29(7):1281-1290
以杭州下沙高教东区为例,尝试探讨空间要素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行为的时空影响,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完善大学城规划发展提供案例数据和思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以杭州下沙高教东区部分大学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其行为的时空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处于市区的老校区学生进行对比。调查表明,新生和高年级学生行为空间模式和空间选择存在差异,新老校区的学生之间同样也存在差异。进而,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总结出目前高教东区空间布局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有:(1)功能分区;(2)校园区位与对外交通;(3)树形空间结构;(4)公共空间及设施布局。由此提出建议:(1)东区有必要考虑优化管理体制提高配套设施的共享效率;(2)加强高校与城市社区的互动;(3)大学城规划建设进一步"以人为本"满足师生合理的空间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