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WOT分析视域下醴陵红官窑工业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醴陵红官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辉煌的历史以及釉下五彩的经典工艺,2004年醴陵红官窑陶瓷生产基地又成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这些都为醴陵红官窑发展工业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醴陵红官窑发展工业旅游的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醴陵红官窑应在工业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产品设计、情感营销、联合开发以及优化管理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09,(6):14-21
瑶里,古代称“窑里”。顾名思义,是烧窑之地。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20世纪初,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兴盛。瑶里的制瓷业逐步衰退,大批的瓷窑被关闭,所谓的“窑里”也就名不副实了,于是将“窑”字改为“瑶”字。不过,这个改动到也妥帖,“瑶”字本意为美玉,这里曾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瓷器;“瑶”字也喻意风景之美,如同瑶池仙境一样。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2,(6):74-74
《湘山野录》说:不明不白《烬余录》说:弟弑兄《涑水纪闻》说:晋王抢占了先机《金匮之盟》说:兄终弟及汴梁,又称汴京、东京,简称汴。春秋时期,改为"启封",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汉代景帝于公元前156年,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7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北  相似文献   

4.
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11,(11):60-61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之后,建立了宋朝.仍建都开封,称东京汴梁。汴梁是开封在宋元明时代的称呼,汴梁又称汴京,简称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公元961年8月22日,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2,(4):9
黎平,位于贵州省境内,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唐代,黎平为龙标县治地,称五脑寨,始兴土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称黎平。北宋巡抚副使龙禹官和丞相司马光上书神宗皇帝:"蛮地古州(驻地今黎平罗里)山珍  相似文献   

7.
河苏的刻石题勒,除镇江焦山和连云港云台山外,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盱眙第一山也遐迩闻名,驰誉省内外。 山川林木,一旦渲之于文采,便平添几分魅力。绵亘耸秀于淮河之滨的第一山,风光绮丽,是都梁(盱眙古称)十景荟萃之地,历代墨客骚人在这里登临题咏、勒石抒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和飘逸隽秀的墨宝。第一山相传因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吟诗题字而得名。米芾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从汴京(今天封)南  相似文献   

8.
北宋以前河洛都市文化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到北宋时期在河洛地区的洛阳、邺城、开封等都市规划中形成的"择中"、"负阴抱阳"、"城郭一体"、"中轴线"等规划理念,是我国历史都市规划的时代典范.通过对秦汉以后的番禹城、兴王府、子罗城等广州城市规划在选址、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方面的考证,发现其受到历史时期河洛城市规划理念的深刻影响,同时又根据广州商业发达的自身特点,进行了合理改造.这种区域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莫定了广州岭南中心,千年商业都会的地位,是对历史河洛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与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北京、南京、杭州并称中国八大古都,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  相似文献   

10.
正老哈河是辽河西源西辽河上源,秦至西晋称乌候秦水,南北朝时称土河,隋朝时称"托纥臣水",唐朝时称"土护真水",辽金时始称"土河"(即"土护真河"的简称),金后期及元朝时又称"涂河",明称老哈母林,清代始称老哈穆楞,简称老哈河或老河。关于老哈穆棱河之名的来历,人们都认为来源于蒙古语,但却不能解释其含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明朝人米万春的《蓟门考》记载"老花母林"河之名过于简略,而清朝人又把"老花母  相似文献   

11.
除海南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也有一处既有地物标志,又有确切空间范围的“天涯海角”。这处“天涯海角”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湾滨海地区的钦州市和合浦县,其地物标志就是在北宋时期修建的“天涯亭”和“海角亭”。天涯亭建于钦州,海角亭建于合浦,因为钦州与合浦毗邻,所以南宋周去非将这一带合称为“天涯海角”。  相似文献   

12.
蜀南竹海原名万岭箐.蜀南竹海位于宜宾市境内长宁、江安两县交界之处,东经103°36'-105° 20',北纬27°50'-29°16'.据传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游览此景时啧啧赞叹道:"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姐妹耳!"即持扫帚为笔,在黄伞石上书"万岭箐"三字,因而得名.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炳灵寺石窟,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甘肃省三大著名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现存窟龛196个、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  相似文献   

14.
风水文化一直是指导我国古代先民进行环境选址布局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是风水理论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风水理论应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东京城的规划布局就是风水文化的经典之作.同时期的西夏兴庆府城深受北宋东京城规划布局的影响,兴庆府城址选择完全符合理想风水模式,并奠定了以后银川城市的发展.西夏兴庆府内城、外城等规划布局均仿照北宋东京城的风水设计手法.此外,兴庆府城呈"人"字形布局,宫城作为"头部"位于西北部,其他机构分布在"腹胸"和"四肢"上,这与西夏民族敬拜鬼神的社会习俗有关,也是对风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家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北宋>为主信息源,生成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北宋(公元960-1127年)时期淮河流域湿地系统宏观格局分布图,结合淮河流域的相关历史地理文献,分析了隋唐和北宋时期淮河流域湿地系统的宏观格局变化,探讨了该历史时期淮水流域湿地系统的主要湿地类型的变化趋势、驱动与效应.研究表明:隋唐和北宋时,淮水流域湿地系统的宏观格局变化不大,隋唐时处在稳定阶段,北宋时处在较稳定阶段.河流和湖沼等自然湿地宏观分布格局变化小,是当时流域湿地系统保持宏观格局稳定的基本原因.流域湿地系统变化主要来自于以运渠、库塘和灌溉沟渠等为主的人工湿地的发展和演变,隋唐王朝的宏观政策促进了当时流域各类人工湿地的发展;唐末-北宋熙宁元年,流域各类人工湿地因战争等政治原因大量荒废:北宋中期后因系列新政实施,流域人工湿地又得以再次发展.隋唐-北宋时淮河流域人工湿地的变化与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历史中,有的地方名称虽然相同,但所指的地方并不一样。这种“同名异地”的现象,在阅读古书时要特别留意。东汉以河南洛阳为都城,当时人们称洛阳为“东京”,东汉文学家张衡所作的《东京赋》,就是以洛阳为描述对象的。到了北宋,以河南开封为都城,也称为“东京”。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作者追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盛景况之作。曾经风靡港澳及内地的电视剧《包青天》有《五鼠闹东京》,其中的”东京”也是指北宋的都城开封。可见,东汉和北宋都有“东京”之地名,而所指之处有异…  相似文献   

17.
潘春辉  何玉红 《地理学报》2013,(8):1157-1158
2006年,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简称《西北战区》)出版,该书旨在探讨宋夏战争中北宋西北战区的粮食补给地理问题。时隔6年,作者再次推出《北宋粮食筹措与边防:以华北战区为例》(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简称《华北战区》)。作者将观察区域从西北转向华北,研究宋辽对峙期间的粮食补给地理。韩茂莉评价说"这是作者在历史军事地理研  相似文献   

18.
伦敦佳上得7月13日举行的“中国陶瓷、工世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元代清花“鬼谷下山”图罐,经过六位藏家多轮激烈争夺,最终被伦敦古董商以1568.8万英磅(约人民币2.3亿元)收入囊中,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所谓青花瓷,即指青色花纹的瓷器。我国古代称黑、蓝、青均为“青”。青颜料化学名叫“氧化钴”,是一种矿石,俗名“钻土”。这种矿石经过锻烧、磨细后制成颜料,描绘在坯胎上,上釉后入窑经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  相似文献   

19.
高放 《中国地名》2015,(3):39-40
一、姓氏源流(一)源于塞种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距今1600多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种人。他们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Vi-ca"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2011,(1):32-33
丁道衡自述发现经过时,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描述道:"三日晨,著者(丁道衡自称)负袋趋往,甫至山麓,即见有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巅,巍然屹立,露出处,黑斑烂然,知为矿床所在。至山腰,则矿石层累迭出,愈上,矿质愈纯。登高俯瞰,则南半壁皆为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