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握提问时机,引发“愤”、“悱”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的状态是学生思维突破的萌芽,是启发、点拨的最佳时机。但学生“愤”和“悱”的状态并不常有,这需要教师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然后在疑处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核心问题上,由生疑,到探疑,再到释疑。在学生有疑处提问,容易实现师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总体上水量不变”,接着呈现世界水资源短缺的数据、图片,学生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2.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设疑置问,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的愤悱心理。例如:地球上气温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相似文献   

3.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平时教学中读图观念的点滴渗透。灵活运用教材插图,对教材插图恰当合理的整合设计,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启发思维、发展能力。利用教材插图进行试题设计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就“地”取“材”,通过深入剖析抓住问题实质;二是有利于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学科知识,培养读图能力。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地理教学》1999,(6):20-2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活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中学生薯新好奇、兴趣较广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悬念和疑问,学生定会产生迫切地探根究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相似文献   

5.
一节成功的地理课,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交流中,教师的恰当设疑提问起着关键作用。它能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效果,但要注意好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就是“问什么”、“怎么问”,我在教学提问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质疑”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质疑、师解疑。我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这是疑问产生的土壤,也是学生质疑的基础,我印了质疑单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授予其方法,这样学生质疑的质量较高。有的追根问源,有的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等等。教师对这些质疑单要认真分析,挖掘疑源,将其纳入备课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即通过矛盾的创设,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基本习惯。而在一堂课上,仅通过若干小环节即可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曲问。所渭“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维拐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在本质内容相对稳定前提下,外在表述形式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对同一内容不同侧面进行设疑解惑,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基本原理。例如:为讲授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而设计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小麦穗粒特别大?”通过对现象提问,  相似文献   

9.
耿文强 《地理教学》2010,(14):37-38,60
建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因此,“建模”是学习中关于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的一种方法和策略。地理高考复习中,在“考查主干知识,注重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思想指导下,师生都充分认识到了“建模”的重要性。但在复习指导中教师缺乏有效的建模策略,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建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孙继虎  沈涛 《地理教学》2012,(14):58-59
地理的趣味点之一是地理思维,如何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让地理课堂成为一个“思维场”.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但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课堂中常常会出现短思维的现象,即学生新授课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不是完整地思考、或者被动接受没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胡铮 《地理教学》2005,(9):30-31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习地理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地理知识的运用以及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参与的情景下,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发展思维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读、说、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庞立 《地理教学》2004,(5):41-42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进行争论,让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探究思考,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理教师看来,“3+X”综合科目中的实际问题越来越简单,但实际上学生却存在着新的困难,问题在于传统的地理教学使学生已经习惯于听从老师讲解及“录音机”的状态,也习惯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及思维方式,更习惯于记忆书中知识且不联系实践,当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了,针对这种现象,就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强化地理图表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方法设计。1.采用“设疑——探索——尝试——小结”四步循环导学法。本教学法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顺理成章地领略成功,尝试解决问题的喜悦,有益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程序。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活动有始动和定向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和巨大动力,设疑作为激趣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教师所运用。然而怎样“设疑”才能使初中学生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动力,并在其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推动作用,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爱民 《地理教学》2023,(20):47-49
新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为例,阐释“三问三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模式,推进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革新。课例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领学生依次开展自主独学、同伴互学、共同体助学和独立思考等进阶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能生疑”“敢质疑”,经历“知识获得之问”“知识结构之问”和“知识融会之问”。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步进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素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放意识,提高独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疑问。所谓“情景”是指。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景象。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开路,设法“制造”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唤起学生自行探究的激情,才能激发其兴趣。创设问题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护。  相似文献   

18.
何修斌 《地理教学》2010,(11):33-34
“一图多问”是指教师不断地挖掘、提炼教材,以教学简图的形式,突破问题“瓶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使充满智慧的课堂成为启迪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平台,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敲门砖”,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展思维能力,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其中,创设良好的思维情感,实现对思维的动力、调节、导向等作用,是提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对创设思维情感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挖掘知识魅力,引起思维兴趣兴趣是倾向性的认识,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丰富多彩、时空广布、文理兼备的地理学,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因此,地…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作业,学生自然会想到堆积如山的习题集,没完没了却又不得不做的题海。但一提起地理作业,学生们便有些嗤之以鼻,不就是些几分钟内可完事的填充或选择题吗?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我认为地理作业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