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北极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越发严峻,对北极渔业资源产生极大的影响。气候变化引发的海水升温、海平面上升和海冰缩减等改变,不仅直接影响北极渔业资源的种类习性及时空分布,而且通过对洋流、北极涛动、臭氧层等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北极渔业资源的格局。气候变化对北极渔业资源的结构和数量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且影响范围广。本文通过对影响北极渔业资源的重大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气候变化影响北极渔业资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北极渔业资源提供基础,以便有效地、科学地并全面地确保北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潘敏  周燚栋 《极地研究》2010,22(4):415-422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升温,北极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深受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从环境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方面来探讨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就环境安全来说,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生态环境将产生直接的威胁,未来气温可能升高所导致北极海冰融化,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有着巨大危害;就经济安全而言,北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北极航道的全面开通,可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机遇,但是中国要想在北极航运资源的开发上分得一杯羹将面临着多重障碍;就资源安全来说,北极地区资源丰富,这对能源缺乏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但鉴于目前中国对北极问题的参与来看,即使北极地区的资源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其开发利用主要掌握在环北极国家手里,那么对能源供给越来越依赖国外的中国来说,必定会受制于人,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中国能源供给的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3.
北极陆架沉积碳埋藏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架边缘海有机碳的堆积速率比大洋高一个数量级 ,全球大约有 80 %以上的沉积有机碳埋藏于陆架地区。北极陆架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架 ,占全球陆架面积的 1 / 4 ,然而由于相关的工作较少 ,目前对北极沉积有机碳埋藏情况及其对全球的贡献还知之甚少。北极地区沉积有机碳埋藏主要取决于生物泵 ,而生物泵过程一个主要的限制因子是海冰的覆盖。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正在快速减小。本文从北极沉积有机碳的来源、河流携带的沉积物输入、海冰覆盖率、营养盐来源等方面初步讨论了陆源输入和生物泵过程对沉积碳来源和埋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合两次北极考察的初步结果指出 ,全球变暖很可能使北极陆架边缘海成为沉积有机碳的高效汇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闻大数据的北极地区地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萌  袁文  袁武  牛方曲  李汉青  胡段牧 《地理学报》2021,76(5):1090-11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大面积消融,引发了严重环境问题,同时使得北极航道成为可能,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作为近北极国家,北极地区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的北极政策有直接影响。全面实时地分析北极地区地缘关系及其变化特征,对中国制定北极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海量全球实时开放数据库的出现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如GDELT新闻事件数据库提供了覆盖全世界的源于各国主要媒体服务平台的新闻数据,为地缘关系实时监控及分析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利用GDELT数据库,引入labeled- LDA主题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挖掘了2013—2019年北极圈内8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关键要素,构建了国家(地区)交互网络,发现了北极地区国家(地区)之间关系的演变格局。主要结论为:① 北极地区热点新闻主题聚焦于气候变化/冰盖融化,冰盖融化是北极地缘关系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② 冰盖融化新闻热度与海冰监测数据变化存在极强的相关性;③ 随着冰盖融化,北极地区的社会经济军事活动激增,其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总体呈现出俄罗斯、加拿大主导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极地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南北极大陆及其毗邻海域的沉积物(岩)中,与广泛分布的永久冻土带密切相关,资源潜力巨大。极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类型主要为富砂沉积物储层,能提供天然气水合物高浓度聚集所需的储集渗透性,最可能实现远景勘探和商业利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加速融化和航道开通,北极地区蕴藏的丰富资源都将从潜在利益变成现实利益,各国的权益纷争也将愈演愈烈。本文综述了极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现状和相关国家的水合物开发政策,依据中国海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现状,提出了中国参与极地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和开发的思路和途径,为中国极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气候系统模式对于北极海冰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球耦合模式对比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拟试验的结果,并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评估了CMIP5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多数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北极海冰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1979—2005年北极海冰迅速减少,所有模式均模拟出北极海冰减少的趋势,但减少趋势大小与观测差别较大。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地表气温升高1℃,北极海冰的面积减少1.02×106km2,而在模式中减少的北极海冰面积在0.62×106—1.68×106km2之间,说明模式对于北极海冰的模拟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极地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南北极大陆及其毗邻海域的沉积物(岩)中,与广泛分布的永久冻土带密切相关,资源潜力巨大。极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类型主要为富砂沉积物储层,能提供天然气水合物高浓度聚集所需的储集渗透性,最可能实现远景勘探和商业利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加速融化和航道开通,北极地区蕴藏的丰富资源都将从潜在利益变成现实利益,各国的权益纷争也将愈演愈烈。本文综述了极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现状和相关国家的水合物开发政策,依据中国海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现状,提出了中国参与极地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和开发的思路和途径,为中国极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极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驱动器之一,获取北极海冰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对研究北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格陵兰海是北极海冰剧烈变化的区域之一,采用CryoSat-2的雷达测高数据,获取了格陵兰海的海冰干舷高分布,并利用波弗特环流计划(BGEP)仰视声呐(ULS)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格陵兰海海冰干舷高和分布范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具体体现在格陵兰海海冰从10月份进入冻结期开始,海冰分布范围不断扩张,海冰干舷高也逐渐增大,2月份平均干舷高达到最大(0.2 m),之后格陵兰海海冰开始消融,覆盖范围不断内缩,9月海冰干舷高降至最小(0.13 m)。  相似文献   

9.
北极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对全球和我国气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持续地研究北极的海洋与海冰过程,探讨海洋与海冰变异对全球以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成为当务之急。2007—2008国际极地年期间,在北冰洋中心区以及北极太平洋和大西洋扇区等关键海区,依托“雪龙”号破冰考察船,组织2008和2009年两个夏季航次的多国联合考察,参加其他国家的航次考察,系统观测海洋、海冰和大气变化,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1目的意义我国是北半球国家,处于中纬度地…  相似文献   

10.
海冰冰情是开发、利用北极航道的关键信息,研究利用2006—2015年北极地区逐日海冰密集度数据,根据2013年"永盛轮"首航北极东北航道时所经航线为例,提取了航线冰情要素,包括航线通航窗口、逐日海冰密集度时空分布以及海冰密集度月标准差等,对航线通航条件进行了研究。根据航线冰情要素获得了十年间航线通航窗口的基本情况,十年间航线所经水域的大体通航情况和主要冰障位置,7—10月份航线所经水域海冰密集度的变化动态。通过对航线冰情要素的分析,得出影响航线的两个关键海域,并分析了"永盛轮"航线与关键水域航线通航窗口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北极海冰异常变化趋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璐  张占海  李群  吴辉碇 《极地研究》2009,21(4):344-352
在过去30年间,北极气候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异常变化,北极海冰变化更是经历了令人瞩目的、从平缓到突变的缩减过程,因此,北冰洋及其海冰的研究得到广泛的重视。综述当前国内外有关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研究工作,对这些大气的现场观测和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以及一些全球和区域气候模拟的结果,基本上一致地指出了近3O年来北极海冰的快速衰减趋势,尤其是夏季北极海冰正以每lO年超过10%的变化幅度快速减少。从海冰的基本物理特征、与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和北极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研究形成这种快速变化的因子--海表面气温增暖,太平洋与大西洋人流的热盐性质变化,以及大气环流模态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致使北极海冰持续融化,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便捷的航行通道、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军事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北冰洋沿岸的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国家纷纷加入到北极利益争夺的行列中。为模拟和评估环北极国家在利益追逐中的合作与冲突行为的演化,基于博弈论思想,构建了环北极五国博弈的动态争端模型,提出了物质收益、惩罚损失和名誉收益等三个机制,综合考虑了气候变化、物质收益、国家关系与国家威望、国际法律法规等因素对环北极五国行为的综合影响。针对当前环北极各国在北极问题上的合作与争端开展了动态博弈建模,并对北极海冰完全消融情景时环北极各国在多种不同合作模式下的争端情况进行了模拟预估与实验仿真。  相似文献   

13.
可服务于北极航道的海冰与气象预报信息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海冰快速减少背景下,北极航道正在开通,提高海冰和气象预报能力是北极地区船只航行的重要保障。通过获取不同国家的北极高纬共享信息(包括观测数据、预报产品和历史分析资料),分析国际北极地区海冰和气象预报信息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能够为我国北极观测预报的常态化、业务化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7个环北极国家、3个非北极国家以及3个信息发布平台共23家机构海冰和气象预报信息的对比,发现近年来各国北极预报水平提升,合作交流扩大,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观测数据没有充分应用于预报、北极中央区的预报能力偏弱、预报信息共享度不够、信息应用时需要加以选择、仍需提升信息发布技术。通过上述分析,建议我国持续增加北极科考、国际合作、冰区安全航行预报保障技术研究等的投入,以系统提升我国的极地预报能力,为我国北极科考和极地航运事业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预报保障。  相似文献   

14.
雪和海冰作为北极地区反照率最高的地表类型,可以将大部分入射辐射能量反射回天空,其表面反照率的变化对整个地表-大气辐射平衡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都会有重要影响。在2010年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用ASD光谱仪对北极太平洋扇区不同类型的海冰表面反照率进行了现场测量,观测时段为7月27日至8月23日,地理范围在72°18′-87°20′N和152°34′-178°22′W之间。观测结果表明积雪覆盖海冰的反照率最高,干雪覆盖时均值达到0.82,融化的湿雪覆盖时反照率会有一定程度地降低。夏季北极地区存在大量融池,融池海冰按颜色划分为白冰,蓝冰和灰冰,白冰的平均反照率为0.54,蓝冰的为0.31,灰冰的只有0.20,融池水的反照率只有0.16。融池是北极夏季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影响北极地区迅速变化的一些关键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研究证明 ,近半个世纪来 ,北极地区正在发生迅速变化。部分地区温度上升了 2- 3°C ,北冰洋海冰退缩 5 %,中心地区海冰厚度变薄 ,海面压力降低 ,中上层水淡化和变暖 ,吸收CO2 能力增加 ,臭氧耗损和紫外线辐射增强。中国于 1 999年开展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在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白令海以及临近海域开展了海冰气相互作用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对北极的区域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观测到加拿大海盆中层水持续增暖的现象 ,揭示了西北冰洋与白令海水体交换的途径和次表层暖水结构 ,发现了加拿大海盆是北冰洋河水的主要储存区。利用联合冰站观测数据 ,模拟了北冰洋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和下垫面能量平衡的变化特征 ,定量给出了北冰洋夏季海 /气和冰 /气之间湍流通量和边界层参数的差异。海 /气CO2 的通量观测表明 ,考察区的大部分海域均为大气CO2 汇区 ;西北冰洋海冰区具有较高的生物泵运转效率 ,楚科奇海陆架是一个高效的有机碳“汇”区 ,寒冷水体中微生物活动并未受到明显抑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表明 ,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碘含量存在着由低纬度到高纬度增加趋势 ,北极地区可能是碘的汇区 ,碘可作为极区古海洋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重要指标。楚科奇海、白令海  相似文献   

16.
The sea ice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ctic marine ecosystem. Because of the predic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Arctic environment and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sea ice, the Arctic pack ice biota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using modern ice-breaking research vessels. Studies show that the Arctic pack ice contains a diverse biota and besides ice algae, the bacterial and protozoan biomasses can be high. Surprisingly high primary production values were observed in the pack ice of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Occasionally biomass maximum were discover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ice floes, a habitat that had been ignored in most Arctic studies. Many scientific questions, which deserve special attention, remained unsolved due to logistic limitations and the sea ice characteristics. Little is know about the pack ice community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Almost no data exists from the pack ice zone for the winter season. Concerning the abundance of bacteria and protozoa,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microbial network within the ice and its role in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s. The response of the sea ice biota to global change will impact the entire Arctic marine ecosystem and a long-term monitoring program is needed. The techniques, that are applied to study the sea ice biota and the sea ice ecology, should be improved.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全南极海冰区。北极海冰区分为3个区:NPI1(90°E-180°-90°W),太平洋侧冰区;NPI2(90°W-0°-90°E),大西洋侧冰区;NPI3,全北极冰区。本文使用了WDC-A的SIGRID海冰资料,以分析南极和北极各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两极各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两极海冰之间相互作用的振源是NPI2。SPI3是影响南极海冰的正反馈中心。SPI2则是南北两极海冰的负反馈中心。NPI2,SPI3和SPI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涛动关系。这种涛动关系不是同时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滞后时间差。两极海冰形成周期变化,其周期为5-6年,正与NPI2和SPI3自身变化周期一致。另外还有更长的循环周期9-11年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500 h Pa高度场资料,对北半球夏季中高纬度大气阻塞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气阻塞活动频率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白令海峡区域、鄂霍次克海区域、欧亚大陆区域及格陵兰区域。而通过NSIDC提供的卫星观测资料发现近30年夏季海冰容易减少的区域正好对应阻塞活动北部的高纬度地区。分别通过对以上4个区域有阻塞发生相对没有阻塞发生时的500 h Pa位势高度场、地面温度场、850 h Pa经向瞬变热通量输送和平流输送等异常变化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夏季中高纬度阻塞频率的增加对海冰的减少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阻塞的发生发展可通过增加高纬度地面温度、对极地的热量输送和暖平流输送来加快海冰的融化。这种阻塞引起的热力作用在鄂霍次克海和欧亚大陆区域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