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城市内部服务业区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服务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服务业正在成为不同大洲和国家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不同规模、类型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被视为塑造大城市内部经济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基于此,本文从空间分布格局、区位选择偏好、主要影响因素等3个方面对国外大城市内部服务业区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结论包含:①集聚与扩散的解读是区位研究的核心。②交通要素在集聚与扩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③研究视角趋向微观化。④强调地方政策、人居环境等非经济要素对于服务业的影响。⑤开始关注社会公平。最后,本文针对中国大城市内部服务业区位研究与实践提出:应加强基于企业个体数据的演化规律探讨,推动地理空间分析的社会经济转向以及有机嵌入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俞路  闫歌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2):305-316
随着中国高铁建设的全面铺开,高铁新城正在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本研究以京沪高铁站点为例,分析沿线高铁站点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效应。由于相关社会经济数据的匮乏,文章应用DMSP/OLS和NPP/VIIRS卫星灯光数据结合距离圈层法对京沪高铁站点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中等规模城市所在的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受益最大,其次是大城市高铁站点的周边地区,而居于小城市的高铁站点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作为大城市边缘区的新兴城市化地区,近年来凭借其用地空间广阔、限制因素少、区位条件好等优势而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迅速崛起,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和引起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力量地区。文章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地域功能、空间布局、空间联系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城市边缘新兴发展城区地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历史过程、现状格局,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以定性的宏观分析研究,为我国其他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比较案例。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约占全国13%的陆地国土面积上,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42%左右的人口和72.5%左右的国民收入。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殊的环境条件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使海岸带地区成为中国区位优势最明显、城市化进程迅速、社会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地,对中国未来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沿海地  相似文献   

5.
从六十年代开始,美国人口和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到七十年代更加显著,它表明美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具有特殊的人口、技术、能源和交通运输特征。所谓“缓慢增长”就是指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减慢以及能源的日益枯竭,两者都影响美国大城市体系的空间形态和发展过程。同时,自1970年以来非大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以及计算机、电讯系统的应用对大城市地区的形态结构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功能定位决定它必须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当前"撤县设区"、"撤市设区"发展大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行政区划调整使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发生调整,其边缘区的发展条件、发展背景发生了变化,其发展战略也相应要调整。本文通过揭示新的背景下广州市边缘区增城市的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取向,探讨了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更新的开展,市民在项目推进中的空间感知及参与程度日渐成为学者和城市管理实践者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更新项目实施阶段的广州市荔湾区的广钢新城为案例,通过遥感影像提取的绿地变化强度并结合深度访谈,试图探索广钢新城绿地建设的公众参与状况。研究发现:(1)广钢新城的绿地面积增加,空间可达性明显提升,然而与新进入居民的绿地空间感知没有呈现正相关联系;(2)随着更新项目的建设与空间主体的流变,建成区出现新的主体进入,而更新规划阶段主要以原有主体的意见开展,新旧主体公众参与程度参差不齐,从而造成空间使用的失序;(3)主体的变化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关注的动态要素,不同主体空间感知需要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获得关注。本研究结合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绿地效益的感知作为切入点探讨社区治理,以期为城市更新建设阶段的公众参与及协作范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朱宇 《地理研究》2008,27(2):421-430
文章以广州市为例,揭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规律:首先,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在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形态、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特征;其次,提出了人居环境容量概念,并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发现边缘区人口密度不断地增加,人居环境容量逐步趋于饱和;第三,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呈现出不均衡的周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借鉴Verhulst逻辑斯蒂方程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的阶段性、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模型。揭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规律,可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充实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江浙地区与韩国城市化水平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我国新世纪的一大战略,江浙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理应在全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江浙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城市体系现状,通过与韩国城市体系的对比,指出江浙地区的城市化要想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的城市体系,必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是注重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本文并根据江浙地区发展的动态变化和潜力分析,勾勒出该地区未来城市体系的蓝图,对于指导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涛  陈昭  朱鹏宇 《地理科学》2012,(9):1041-1046
国际理论与实践表明高铁的建设能够推动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现阶段中国高铁大规模建设,与快速城市化同步推进,使得这一影响更为深刻和复杂。在高铁新城形成的过程中,高铁站点发挥了一个"放大器"的功能,推动了以高铁新城为主体的城市郊区化进程。以京沪高铁为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了以高铁新城为代表的郊区化模式特征:①大城市相对主动的郊区化;②规划建设的规模与定位偏高;③迅速改变城市原有空间格局等。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角度,利用城市政体理论分析了高铁驱动城市郊区化的内在机制。最后指出高铁对于城市郊区化的带动效应存在着选择性和不确定性,应从区域层面对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的定位及关系进行协调,将高铁新城的选址、规划、开发和建设纳入到城市整体空间发展的脉络之中,同时应加强高铁新城规划的公众参与,从而更好的利用高铁驱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单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大多被双核心或多核心商业中心格局所取代。这些后期规划建设的商业中心,固然有着许多的比较优势,但也存在着开发时间短,商业文化底蕴较薄,商业设施载体和商业功能需求不相适应,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和业态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迫切要求学术界对新兴市级商业中心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以厦门市新兴商业中心富山商圈为例,通过对富山商圈内部空间结构现状的系统研究,阐述城市新兴商业中心战略定位、业态结构和空间布局等规划问题,为我国其他城市地区的新兴商业中心的研究提供比较案例,为城市构建最优的商业空间分布及商业空间搭配关系提供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2.
New infrastruc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hina's new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this study first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3 to 2020. Then, it used the technique for order of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 entropy method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frastructure and analyze its driv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new infrastructur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there is a trend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provinces. 2) There is great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new infrastructure. The new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level is much high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the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The overall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showed an east-west expansion trend,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continued to move to the southwest. 3)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infrastructure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mong whi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innovation foundation,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population size are the key driving factors. By exami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new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leve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article may provide a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its optimal layout and development. © 2023, Editorial office of PROGRESS IN GE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在过去一阶段,虽然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在某个时期或一些地区,城镇化过速发展阶段,出现了无序的发展状态,大中城市边缘盲目扩展,水土资源日渐退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有些政府决策人对城镇化的许多制约因素认识不足,甚至决策失误,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许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着重从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3个理论与实践问题:① 如何认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新的路径;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③ 在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城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日本自然灾害现状与新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一个多灾且严重的国家,依据最新资料,分析了日本自然灾害的现状特征;自然灾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变化可能成为新的致灾因素并形成新的灾害形式。本文特别对城市化、过疏化、高龄化和网络化与灾害进行了论述;最后论述了“自助”“共助”和“公助”三位一体的防灾基本对策的内容。这些对正处于高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背景下,区域发展问题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中,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领域,产业区研究作为当代经济学的"新异端"和"新区域主义"的代表而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文章论述了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特点和复兴过程,讨论了马歇尔式"产业区"的分类,深入阐述了"产业区"研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与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简要论述了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树立长期发展观、市场经济观、可持续发展观及人本发展观;强调指出西部开发应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基础超前,公路为先,水为重点;生态为本,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发展;结构优化,科学导向,合理转移;重点突破,阶段推进,因地制宜;规范政策,理顺体制,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新产业区理论的介绍以及我国发展乡镇企业新产业区所具有的优劣势和特点分析 ,指出乡镇企业新产业区理念的建立与发展 ,既是当前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与新趋势 ,同时有利于改善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种种弊端 ,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系统目标,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要素,通过构建城市新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规划许昌新区。遵循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公平和谐、产—城融合、田园生态、城乡统筹、林水一体、延续文脉的许昌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许昌新区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所积极倡导的"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等主要论点.在此基础上,应对于自1990年代起我国空间发展呈现出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趋势特点以及区域规划领域存在问题,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有益理论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念和更新区域规划理论依据、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思维、协调各类区域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空间效应,来加快推进区域规划实现功能、模式及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总被引:106,自引:22,他引:84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