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HNGICS以及变形监测的方法,分析了其在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对变形体的连续、全天候、实时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以某特高岸水库巨型变形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变形体表面激光点云数据,建立变形体DEM模型,几何量测提取点、线、面(体)成果,对比及叠加分析,得到特定点、线、面及整个变形体位移量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激光点云数据可弥补传统监测成果单一及分析局限或以点概全的不足,以其丰富多样的监测成果全面反映变形体的变形信息,尤其对速滑变形在时效性和精度匹配上更有效,可达到应急预报要求。  相似文献   

3.
变形体的稳定性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传银  张正禄 《测绘学报》1997,26(4):315-321
变形体的稳定性是变形体性质的重要内容,它是工程实际中极为关注的问题,但从变形监测的角度上来分析变形的稳定性目前在国内外还未见任何实质性的报导。本文讨论了从变形监测角度上分析变形体稳定性的一般方法,进行变形稳定性的分类,初步研究了变形体稳定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定义了一系列量化指标,如稳定度、因素的影响域与因素的稳定域等。这些有利于把稳定性分析推向应用和深入,从而提高变形监测在变形体定性分析中的地位,增  相似文献   

4.
基于基坑变形的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目的,拟开发自动化监测系统.采用C#语言,使用GeoCOM接口技术通过串口操控测量机器人自动测量,同时计算机实时荻取测量机器人的测量数据,并通过监测系统进行数据的智能处理、分析及输出,实现测量内外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大坝、高层建筑、滑坡区、采空区等危险变形体进行变形观测,针对智能全站仪、GNSS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变形监测技术无法很好地实现变形特征点和点云的综合变形分析问题,提出了基于全站扫描特征点自约束点云变形分析方法,获取变形体的离散特征点和整体点云变形数据,利用特征点形变矢量求取点云至模型的形变量,从而刻画变形体的整体形变信息。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成功计算出点云至模型的形变量,经统计分析,所有点的形变量真误差的期望值为-0.04 mm,结果精度为1.2 mm。试验结果能够反映变形体的整体形变信息,且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研究大量变形监测技术与监测成果的基础上,注意到基准点的稳定性,它直接影响到监测成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尤其当基准点的稳定性超过两倍测量中误差时,监测成果不仅不能客观反映变形体的变形量,甚至出现较大偏差或错误,从而导致人们对变形体的变形趋势和安全性分析失准。因此,本文对监测基准点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应用实例提出监测基准点的布设方法和稳定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站仪非接触自动监测巷道围岩变形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全站仪结合计算机组成巷道围岩变形,自动量测及分析系统的原理、功能及其开发应用,提出全站仪自由设站3维坐标非接触量测、单站独立坐标测线等围岩变形量测的理论和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数学平差模型,使围岩变形非接触监测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精度。通过对全站仪观测数据后处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在机载软件控制下,无需进行对中、量仪高,全站仪可自动完成对目标点的监测,由计算机进行所有的数据处理、回归分析和预报,为巷道施工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8.
提出电子水平仪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应用于桥梁变形监测的方法。通过对简支梁受力变形理论的分析与总结,提出电子水平仪与计算机串口连接,尝试对桥梁进行实时连续的变形监测,编写一套VB平台上的实时监测软件,并以简支梁为例做了桥梁变形监测的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9.
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ming System),以能够提供连续、实时、无障碍和自动化服务,被广泛应用于导航、测量、勘探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在测量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格局,在变形体变形监测领域应用也日趋凸显,由于GPS借助卫星信号传输数据,在实际的监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变形监测技术,监测数据处理的常规方法;其次介绍了GPS系统应用与变形监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概述了GPS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变形监测的需求日益增加,GNS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更新了变形监测手段,弥补了单一系统的不足,提高了监测效率与精度,为变形体的稳定性监测与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本文探讨了GNSS的变形监测方案及数据处理方式,并结合盐水沟隧道工程的实例详细说明了GNS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最终通过实例验证GNSS能满足变形监测的精度等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关于微分圆投影变成变形椭圆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国坤 《测绘科学》2004,29(3):14-15
针对各种地图学教材中关于变形椭圆的证明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对地图投影中的微分圆垂直投影或 斜投影分析,不仅证明了微分圆投影变成了变形椭圆,而且利用几何分析解决了各种地图学教材中关于变形椭圆 证明出现的三个问题,对进一步了解地图投影的变形分布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Due to extremely high water levels or extremely dry periods, river dikes can deform and eventually burst. The deformation can be measured with repeat-pas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nterferometry. Two flights (5.5-day interval) with an airborne C-band SAR were carried out to verify a particular case. During the second flight, the dike was deliberately deformed. Interferogram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dike deformed by at most 2 mm on this day, in approximate agreement with tachymeter measurements. Corner reflector analysis showed a deformation of about 1 cm during the 5.5-day interval, in good agreement with ground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3.
Procedural modeling of three‐dimensional shap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ny areas nowadays. Methods based on the automation of the modeling process offer a variety o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saving time and money. Geometry synthesis is currently used in many fields including digital cinema, 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and simulation. There is a need to replace designers' work with intelligent automated algorithms,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terrain modeling.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modeling virtual caves and tunnels and presents alternative solutions in the form of a hybrid system. The innovative approach combines two independent methods well known in computer graphics: shape grammars and shape morphing for modeling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In the modeling process,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3D structures with non‐spherical mesh topology. The object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 are described by functions, while production grammars define the geometry modeling process. The scene graph can be expanded by classic productions and optimized by morphing productions. Obtained shapes can be freely deformed in subsequent productions. The system offers control over the process of modeling and the resulting structure can be rendered up to a high level of realism. We also propose some measures that can be used to verify the modeling results: coefficients indicating the degree of convexity of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opology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inequality, the volume of the model, surface model and the number of model elements.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地质灾害深部位移的变形规律,使用阵列式位移传感系统(SAA)对地质灾害不稳定体进行深部位移动态监测,并同时安装了测斜仪以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建立地质本构模型和进行"降雨-变形"模型分析,优化设计了监测线和监测点位。试验结果表明: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使用阵列式位移传感系统进行滑坡体深部位移的监测,不仅能够实时监测到滑坡体深部位移的变形情况,还能判断出滑移面具体位置。相比于测斜仪监测,阵列式位移传感系统测量准确度更高,在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中有更好的应用范围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赵建辉  王博  闵林  李宁 《测绘工程》2021,30(2):1-6,12
传统差分干涉技术只能获取雷达视线方向的一维形变场,极大地限制该技术的应用。联合升降轨InSAR数据,可以解算出地表二维形变场。然而,受卫星轨道参数的限制,即使是不同的卫星,也很难做到对同一目标的同步观测,造成升降轨观测时间的不一致,进而降低二维形变解算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升降轨观测时间配准方法,即以其中一轨SAR时序数据的采集时刻为参考,采用数据插值技术,对另一轨SAR时序数据获取的时间累积形变量进行内插,得到对应参考时刻点的形变量。最后,联合解算时间配准后的两个一维形变量,获取研究区域的二维形变场。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文中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开展二维形变场的解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演地表二维形变场。  相似文献   

16.
胡国荣 《测绘工程》1996,5(1):26-31
在监测网设计阶段,不仅要考虑不同变形模型之间的可区分度,而且要研究变形与粗差的可区分度,即双可区分度,以利以后进行变形分析。文中导出了变形与粗差的可区分度,并以双可区分度为准则进行监测网非线性动态优化设计。同时给出了一个非线性直接优化算法,该算法避开了常规的台劳级数线性展开的方法,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17.
蒋福珍  方剑  施东方 《测绘学报》2000,29(Z1):26-31
本文利用绝对重力测量、重力场、形变和GPS测量资料浅析该地区水平和垂直形变态势。用5′×5′实测资料编绘了布格异常图,编绘了1975~1997年川西垂直形变速率图及多年绝对重力变化图等。经分析研究有以下初步结果:1.重力异常等值线展布形态与构造格局一致,由北向南倾。此外,还发现了一条东西向异常梯级带,估计是一条未被证实的东西向断层,且是一条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断层,应予以关注;2.布格异常等值线的舌状态势反映了川滇菱形断块南南东向楔入的运动状态。另外断层若是水平错断,则在布格异常图上没有梯级带表现;3.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地区的垂直形变是以隆升为主的继承性运动,北部山区的隆升速率大,由北向南,垂直形变速率绝对值减小。滇西的垂直形变速率与绝对重力的时间变化率基本呈逆相关。洱源、丽江位于隆升速率大的地区,也是绝对重力变化负值大的点,下关则位于垂直形变速率平缓的零值附近,它的绝对重力变化值也最小。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离散点监测模式不适用于TLS变形监测,以及现有基于TLS技术变形监测的一维性与仅适用于特定几何对象分析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LS技术的伪单点变形监测模式,并基于该监测模式提出了一种以表面匹配技术为核心的变形计算新方法。通过构建广义高斯-马尔可夫模型匹配搜索估计伪单点对象的全三维变形参数,利用TLS多期点云的高密度性,实现了高精度提取全三维变形信息,尤其适用于滑坡等灾害监测领域。试验表明在扫描距离约240 m时,该方法可达到1 cm级的变形提取精度,对推动变形监测从点测绘向形测绘的转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