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及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断优化。识别城市功能区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对于把握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重尾打断分类法和核密度聚类法对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POI)进行分析,识别城市功能区,并结合出租车轨迹数据进行时空挖掘,定量分析典型城市功能区交通吸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强度和方向。以北京市五环内主城区为例进行分析,可得:①该方法可以识别典型功能区西单、国贸、中关村是以商业为主的混合城市功能区,望京是以居住为主的混合功能区,且居民通勤出行特征明显;②国贸对自身的引力较强(39.4%),说明国贸区域城市功能更加齐全;③典型功能区对居民出行距离范围内的区域吸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符合经验认知和地理空间衰减规律。结果表明,利用POI和移动大数据采用重尾打断分类法和核密度聚类法进行城市功能区识别与分析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利用出租车轨迹数据提取城市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的过程,包括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出租车上下客事件基于时间进行特征分析;给出了一种融合核密度估计(KDE)与兴趣点(POI)分类的密度聚类算法,实现了出租车上下客热点区域的挖掘以及居民出行活动规律与城市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发现.?研究表明:居民的出行活动特征在"工-休"日之...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愈发复杂,城市功能区的快速有效识别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功能区识别缺乏对居民这一城市空间活动主体的动态表征,而长时间序列的出租车数据能动态表征居民出行行为,进而反映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时间扭曲(DTW)距离比传统的欧氏距离更能有效挖掘高维数据,泛化后的LB_Keogh距离和LB_Hust距离相继克服了DTW距离时间复杂度高和不对称的缺点。为了探究基于时间相似性度量的聚类算法在识别城市功能区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基于OpenStreetMap(OSM)路网数据获取研究单元,再通过滴滴订单数据提取上下车点、构建研究单元内的居民出行时间序列,然后利用PAM算法结合4种相似度度量方法进行聚类,最后结合兴趣点(POI)数据识别城市功能区,并对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LB_Hust距离的PAM算法能有效挖掘高维时间序列数据,应用于城市功能区识别的精度高达86%,为应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城市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出租车轨迹数据挖掘中时间序列邻近度量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DBSCAN算法和改进的DTW距离的时间序列聚类算法提取具有相似性出行特征的时空模式,进而研究城市人群出行行为的时空差异。以南京市为例,结合电子地图对出行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工作日出租车出行模式按照平均出行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散,呈中心环状分布,出行模式区域界限较为明显,同类出行模式分布区域对应相似的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DBSCAN算法和改进的DTW距离的时间序列聚类算法提取具有相似性出行特征的时空模式,有效地分析城市人群出行行为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支撑,结合手机信令、POI等多源数据刻画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方法。首先将信令数据与地理信息区块绑定,根据时间特征和地理区块的社会属性,识别居民的基本职住娱信息;然后综合民生POI点、出行特征拓展关键词、图谱等多源数据,运用工作日通勤分析模型和节假日出行特征提取模型,识别用户的通勤距离、通勤方式、日均通勤频次、周均工作时长、节假日出行场景、出行频次、驻留时长等内容,并形成涵盖职住娱信息的出行特征类标签集。以成都市为例,采集连续1个月的手机信令数据和同时期的POI等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成果作为反映城市实际人口规模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城市人口地图大数据产品的重要内容,为政府部门、商企用户开展相关分析业务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运行的出租车产生大量的OD数据,数据的时序呈现周期性特点,客观反映人们的出行行为模式,本文采用谱聚类算法对北京五环区域内各空间单元的出行特征及其相似性进行探究。由于空间单元的时空行为特征受空间邻域和功能区划的影响,研究添加邻域因子和功能区因子以改进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度量方法,从而实现时间序列谱聚类算法的空间和功能区拓展,进而增加人们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出行行为特征的了解,以便对不同空间单元提供差异性服务,如不同时段公交的发车频次、动态调整商场营业时间、不同时空环境出租车候车点的实时变换、调控和优化不同区域服务保障等,将有助于降低城市能耗,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也有助于居民实现智慧生活。  相似文献   

7.
为了利用轨迹数据提取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该文首先从出租车全球定位系统(GPS)轨迹数据中提取上下客事件,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其时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继而针对城市内数据不均匀分布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OPTICS聚类的改进方法,通过将原始聚类结果进行局部密度峰值的计算,实现了出租车上下客事件热点区域中心的进一步提取。最后,以成都市为实证对象,结合成都市电子地图及用地布局规划图探讨了居民出行时空特征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对其成因做出了简要的分析,证明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居民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出行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且受到城市功能区域分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手机定位数据已经逐渐成为一类新兴的空间数据,可用于分析个体或大规模区域内群体的活动特征,服务于基于位置的服务和城市及交通规划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结合区域内兴趣点(POI)、房产价格等,利用空间聚类及语义分析等手段,对用户特征进行分析和挖掘的方法。首先采用DBSCAN方法提取用户重点活动区域;其次,根据用户的活动规律假设对活动区域进行类别标注;最后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对POI和楼盘描述信息进行词频分析。并结合区域内POI类别和房价信息推断用户可能的偏好特征及收入或消费能力等特征,对用户一个月的手机定位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用户重点活动区域及个体喜好特征等能够进行较为有效的挖掘。  相似文献   

9.
研究并实现了一种结合核密度分析的DBSCAN空间聚类方法。首先对从马鞍山市出租车的轨迹数据中提取出上下客轨迹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对上下客轨迹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居民出行热点区域;最后进行居民出行热点分析,并总结了居民出行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利用轨迹数据提取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该文首先从出租车全球定位系统(GPS)轨迹数据中提取上下客事件,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其时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继而针对城市内数据不均匀分布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OPTICS聚类的改进方法,通过将原始聚类结果进行局部密度峰值的计算,实现了出租车上下客事件热点区域中心的进一步提取。最后,以成都市为实证对象,结合成都市电子地图及用地布局规划图探讨了居民出行时空特征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对其成因做出了简要的分析,证明了该文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居民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出行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且受到城市功能区域分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颜亮  柳林  李万武 《北京测绘》2020,(4):467-471
出租车载客数据可以用于研究居民的出行特征,提取城市的交通热点区域,但对城市交通热点区域的交互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纽约市的出租车行程记录数据为数据源,利用交通小区划分结合出租车载客数据提取城市交通热点区域,基于复杂网络的方法对不同日期类型和天气情况的城市交通热点区域空间交互网络进行研究并进行社区发现。结果表明,热点区域受城市核心区的影响而聚集在核心区域周围,城市内社区的形成可以克服地形和行政区域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有望为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管理、出租车调度、以及人们的出行等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2.
Data about points of interest (POI)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studying urban land use types and for sensing human behavior.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quantify the correct mix or the spatial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POI types indicative of specific urban functions. In this research, we develop a statistical framework to help discover semantically meaningful topics and functional regions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POI types. The framework applies the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topic modeling technique and incorporates user check‐in activities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 Using a large corpus of about 100,000 Foursquare venues and user check‐in behavior in the 10 most populated urban areas of the US, we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proposed methodology by identifying distinctive types of latent topics and, further, by extracting urban functional regions using K‐means clustering and Delaunay triangulation spatial constraints clustering. We show that a region can support multiple functions but with different probabilities, while the same type of functional region can span multiple geographically non‐adjacent locations. Since each region can be modeled as a vector consisting of multinomial topic distributions, similar regions with regard to their thematic topic signatures can be identified. Compared with remote sensing images which mainly uncover the physical landscape of urban environments, our popularity‐based POI topic modeling approach can be seen as a complementary social sensing view on urban space based on huma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理空间数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城市POI数据则是涵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属性信息与位置信息的大型地理空间数据。针对现阶段对城市POI数据利用程度不充分的问题,本文运用密度分析、热点分析以及服务范围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连金普新区城市POI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连金普新区城市POI数据呈现"二区八带多点"的分布格局,金石滩街道、中长街道、先进街道以及大李家街道医疗、教育、娱乐设施较为完善,且远离工厂,比较宜居。本研究可为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提供参考,也可为城市发展、管理维护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4.
利用行人轨迹挖掘城市区域功能属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区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遥感技术手段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识别和动态监测中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城市实际功能的复杂,往往很难从遥感影像中获得城市各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或文化等功能属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定位设备的普及,极大地便利了行人移动轨迹数据的获取。本文从行人移动规律和模式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高度相关的角度出发,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从大量行人轨迹数据中挖掘隐含的城市功能属性与强度。该方法首先利用矢量栅格化和数学形态学方法,将城市不同等级的路网分割为互不相同的空间单元;其次,根据行人轨迹数据的时空分布特点,定义9个变量并构建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对上述空间单元进行非监督分类,得到7种城市用地类型;随后,结合选定的60个样本区以及人为标识的6种功能区(教育用地、绿地休闲区、一般商业区、政府设施、中心商业区、住宅区),依据样本功能区GPS轨迹时间分布特征,最终对7种城市用地类型进行功能配对;最后,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进行功能区强度的可视化。该框架结合机器学习的优势,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手机信令的居民出行OD数据识别商业中心的势力范围和腹地,并分析了研究区商业中心的空间特征;然后构建了影响腹地规模的指标体系;最后通过熵权法对影响因子赋权,计算得到各商业中心的综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商业中心呈多核心分布特征,其影响范围沿地铁分布,长江对其具有明显分隔作用;②POI多样性与商业中心腹地规模有较强相关性(0.879 8),商业中心吸引力更多取决于其服务水平和交通发达程度;③汉街和街道口虽为区级商业中心,但由于位置较好、交通便捷,仍是附近居民消费、游憩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