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路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公路灾害领域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度综合。面向我国西部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建设及其防灾减灾需求,从灾害系统和风险管理出发,综合应用现代数字制图技术和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介绍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设计思想和制图流程。该图集较为系统地表达了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和灾害风险评估等内容,展示了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识别诊断、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治规划和恢复重建等公路防灾减灾成果与经验,为公路恢复重建、交通运营安全、相关科学研究、政府应对巨灾、领导宏观决策和公众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风险地图是区域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对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制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单灾种风险制图发展相对成熟,综合灾害风险制图有待发展;我国灾害风险制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危险性制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结合灾害风险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指出规范标准化、过程智能化、对象虚拟化、功能多样化、主客同一化、技术集成化是自然灾害风险地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地理学与地图学的基础上,从灾害系统的角度,探讨了图层约束(LC)和道格拉斯-普克(DP)相结合的线状地图自动综合问题。以铁路线为例,构建了基于地震长期烈度区划、滑坡危险性、泥石流灾害活动程度、多年平均最大积雪深度、水灾频次、沙尘暴年最大日数和湖泊分布等图层信息的约束源数据库,结合铁路密度与综合致灾强度风险矩阵,实现了分区、分段铁路承灾体的自动综合,揭示了多尺度下铁路密度分布的区域规律。  相似文献   

4.
祝俊然  邬满 《北京测绘》2023,(3):365-370
本文针对典型的海洋承灾体以房屋(点状)、防波堤(线状)、养殖蚝排(面状)等,基于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开展台风影响下承灾体灾变、灾损演化特征及其对海洋灾害作用强度归一化响应机理研究,构建海洋承灾体智能识别模型;然后结合地理时空网格及区域脆弱模型(HOP),基于承灾体自身材料、结构、年份等属性及动力学相关模型,建立不同场景的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体系,实现区域化的承灾体评价脆弱性评价;最终基于Arcgis、skyline等二维、三维GIS展示技术,集成上述模型研发面向海洋承灾体的三维动态监测超融合平台。该平台实现对复杂海洋情景的模拟和预测,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辅助决策,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海洋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连续多尺度表达是当前地图制图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常规地图采用多级瓦片剖分、多版本存储技术实现空间多尺度表达,存在数据量冗余、跨级别不一致、瓦片间尺度跳跃大等问题。结合传统地图综合、多尺度表达数据结构和空间索引建立等多种策略,在目标数据模型中加入尺度维和操作信息,记录地图综合的过程和尺度变换,建立空间数据矢量金字塔模型。该模型离线综合获取多级基态尺度表达数据,确定每个目标的尺度表达空间范围,并通过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将目标表达状态及其纵向关联关系、算子类型及控制参量等信息封装在多尺度目标中;同时,建立一端或两端控制的尺度变换结构。基于该模型可快速获取适应用户需求的连续尺度表达状态。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实时网络地图制图中产生的空间冲突问题,笔者应用多智能体技术,并结合创新性渐进式地图综合兴趣层理论,以旅游网络地图实时制图为例,将不同级别的空间数据分配到四种类型的智能体上,经过一系列空间转换,消除地图生成过程中产生的空间冲突。实践表明,这项研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图的可读性,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地理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7.
以区域系统灾害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和空间统计方法,对汕头市潮南区进行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分析,得到潮南区洪涝灾害区划图和潮南区各乡、村风险指数表。结果表明,陈店镇、雷岭镇和井都镇洪涝风险系数最大,风险区域呈块状和条状分布,受河网和地形因素影响较大;中度风险区域多零星分布于次级风险区域内,受人口影响明显。通过实地验证可知,风险区划结果与灾情分布基本吻合。另外,细化到村级的风险系数表,也可为实施村级灾害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地图自动编制中,有时多类地图要素多个空间目标之间同时发生空间冲突,在移位过程中会影响到邻近区域的地图目标,这就需要对地图要素移位进行协同处理。在自动识别邻近空间冲突区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顾及地图制图规则的解决地图目标群空间冲突的协同处理方法,并用参数表方法形式化表达了地形图上地图要素移位的常用制图规则。首先利用约束性Delaunay三角网识别出可能的空间冲突区域,并建立移位操作区;然后,建立移位传播关联线网,依据制图规则在关联线网上以能量最小化Beam移位模型为基础,对整个空间冲突区的地图目标群进行协同移位;最后,用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利于提高政府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余姚市通过开展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对区域内的主要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情况和综合减灾资源做详细调查,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实现了区域自然灾害的清查摸底,掌握了余姚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整体情况以及减灾、抗灾能力水平,为后续开展的各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30年的降雹资料、冰雹灾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资料,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农作物全生育期冰雹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基于GIS空间技术形成巴楚县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由于受地形影响,巴楚县冰雹主要出现在大小山脉和河谷地带,并与河流走向一致,从西南向东北呈带状分布.将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分为重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低度风险区,所形成的成果可以为巴楚县不同区域冰雹灾害防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动制图综合链理论与技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海忠  武芳  王家耀 《测绘学报》2006,35(4):400-407
为满足地图生产自动化和GIS中对自动制图综合的迫切需求,必须研究新的理论、方法和模型。在充分探讨制图综合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自动制图综合链理论与技术,把抽象的制图综合操作过程化、任务化、步骤化,并把制图综合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环境下自动执行与优化的可执行操作链,从而达到提高制图综合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制图综合一直是地图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又成为国际GIS领域内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借助GIS的可视化以及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制图自动综合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简要介绍了在GIS环境下制图自动综合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相关内容,并从知识表示方面分析了制图综合的理论。其中重点讨论了制图综合的综合算法以及模型综合,而模型综合是地理信息的概念层次上的综合,是地图综合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线状地图要素的自相似性分析和分维估值,研究了线状地图要素的形状结构特征随量测尺度和比例尺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使综合过程自适应进行和保持图形形状特征的线状要素自动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遥感影像分类以后利用微机进行图像制图综合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制图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方便、自由地控制综合的程度,实现对各种图斑数量特征的综合。它对及时、充分地处理分类后的像元集,提高机助制图系统自动化水平,以及生成新的矢量图斑,快速输入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进目前采用的单一分维值方法无法充分描述地图曲线的空间形态特征,导致综合结果产生偏差,探讨了在扩展分维模型条件下经过改进的地图曲线自动综合算法.  相似文献   

16.
武芳  巩现勇  杜佳威 《测绘学报》2017,46(10):1645-1664
地理信息的综合处理是当今空间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本文主要评述了地图制图综合的研究进展,包括地图制图综合知识的分类与获取、算子与算法、质量评价、过程建模与控制等方面的主要方法。对大数据背景下制图综合进行了思考,提出制图综合应在研究对象、观念和方法上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地图综合的重点是地理要素选取与图形概括。地理要素选取的关键在于多属性指标的综合考虑。本文在引入中心地概念的基础上,比较了中心地与地理要素的相似之处,尝试将其应用到制图综合中,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地理要素的多个指标综合考虑,提出了基于中心地思想和主成分分析的线状地理要素地图综合自动取舍的算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算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
基于数据库的保质设计制图综合知识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红艳  武芳  翟仁健  朱鲲鹏 《测绘学报》2008,37(1):121-127,134
建立基于数据库的保质设计制图综合知识库,并对该知识库中的基本表结构、制图综合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推理机制的实现分别进行阐述。其特点在于对质量知识的有效管理,使制图综合知识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综合开始阶段针对不同目标进行综合处理方法的选择,而是在综合的各个阶段能够进行质量的自动引导与控制,同时在表结构设计中对保质设计中的质量功能配置进行考虑,能够实现自动推理机制,从而在整个制图综合过程中发挥质量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