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城市垃圾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有效评估城市垃圾场存量垃圾填埋量,提升处理技术,减少垃圾污染是城市管理部门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早期垃圾场采用深挖填埋式,且建立时间较长,很难获得垃圾填埋数量.通过调查雷达卫星存档数据,利用InSAR技术得到不同时期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而计算得到哈尔滨市某垃圾场历史存量垃圾数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早期垃圾场采用深挖填埋式,且建立时间较长,工程勘察钻孔取样方法获取垃圾填埋量成本较高,并且 填埋量计算精度随钻孔布设密度增大而提高。以哈尔滨市某垃圾场为研究对象,使用8景欧空局的ERS卫星数据 和11景Envisat卫星数据,采用InSAR技术得到不同时期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而计算得到垃圾场历史存量数 据,并与历史台账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满足存量垃圾的测算需要,为城市管理部门评估垃圾对周 边环境影响,减少垃圾污染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北京1号小卫星监测非正规垃圾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平原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北京1号卫星(Beijing-1)融合数据,研究了非正规垃圾场的影像特征,建立了非正规垃圾场在小卫星影像上的判读标志,通过人机交互和计算机自动检测方法对北京地区的非正规垃圾场进行了判读分析和变化检测试验研究.验证发现:利用Beijing-1小卫星的全色和多波段融合影像对非正规垃圾场的识别精度可达90.3%;由于非正规垃圾场影像特征的不确定性,计算机自动变化检测方法不能替代人机交互判读,但可提高人机交互识别变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京市明城墙本体安全状况监测系统需要定期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的现状,本文首先进行了常规光电仪器测绘方案的不适用性分析,然后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定位(静态GPS)技术的主要优势及工作原理等,最后提出了应用静态GPS技术对南京市明城墙本体进行定期位移监测方法,并对其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变形最大值为11.1mm,平均值为3.3mm,变化速率极大值0.55mm/d,平均速率为0.12mm/d,均未达到报警值。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始建于1993年,经过8年的建设,现已形成权属管理、图形管理等7个子系统,数据覆盖南京市市区6597km2,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形成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南京模式”。系统以ORACLE和MicroSta-tion/Geographics为数据库和GIS平台,根据软件工程思想,采用C/S和B/S体系结构,应用网络GIS技术进行开发。系统是在南京市初始城镇地籍工程中建立的,在市区和四县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等工程中得到发展,在日常地籍管理工作和多个重点项目中逐步完善;在系统建设中,根据工作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系统的建立又推动了各项工程的进展,最终促进了南京市现代地籍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原南京市地籍管理处),成立于1990年12月。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制定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负责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承担市区国  相似文献   

7.
李玉华  冯强 《现代测绘》2007,30(1):39-42
南京市1:1万、1:5万、1:10万系列全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工程在南京市是第一次,使用了南京市国土资源系统近年来最新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编图的面积涵盖了整个南京市6 586 km2.该项工程的建立,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及社会化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平台.本文通过此项缩编工程的实施,对其设计方法及数据建库管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六线"规划是南京市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规划管理审批的重要依据。本文梳理了南京市城市规划六线"一张图"管理与动态更新的流程,融合了GIS空间管理和CAD辅助编辑制图的优势,对城市规划"六线"规划编制、数据规整、入库更新与批后管理的整个过程所涉及的辅助编辑与质检、不同数学模型之间的数据转换、存储和管理一体化等技术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应软件系统的研发实现。通过项目建设,规范了数据更新的流程,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规划六线"一张图"数据标准,提高了数据成果的数据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南京市"六线"成果作为规划管理依据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南京市"权力阳光运行"工作现场会,近日在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召开。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说,各部门要像国土资源局一样,要敢于、要舍得把自己最重要的权力拿出来放到网上运行。  相似文献   

10.
储征伟  陈艳 《江苏测绘》2000,23(2):18-20
本文介绍了南京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方法与系统功能,就系统应用及市场化提出若干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GIS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垃圾填埋场选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晓爱  李丽 《测绘科学》2011,36(5):128-130
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吁声越来越高,人们对环境污染物之一的垃圾的处理越来越关注,选址工作在垃圾填埋场的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次选用ETM++遥感影像提取基础地理信息,结合垃圾填埋场建址的标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出适合场址的几个候选区.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几个候选区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太空垃圾监测及清除工作现状,分析了现有监测太空垃圾的雷达技术、激光技术及激光雷达技术的可行性,以STK软件模拟分析太空垃圾运动轨迹,得出了太空垃圾实时监测系统的可实现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CLUE-S模型的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婷  柯长青 《测绘科学》2010,35(1):186-188,164
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区,以南京市1986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分析研究区概况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13类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利用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求解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作用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运行CLUE-S模型,对南京市1996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南京市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与进行对比,结果较为理想,模拟正确率达88.57%,KAPPA指数0.86。这说明CLUE-S模型具有成功模拟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的能力,对土地利用预测、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南京市10年来(2003年以来)竞得土地自土地成交日至项目首次申领预销售许可证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以求证南京市土地开发周期到底多长,从而对土地闲置认定标准进行界定,从而引发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空间大数据,综合生活、交通、环境、人口因素构建了高校区位优势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打分及熵权法对南京高校区位优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南京高校综合区位优势度在空间上呈现以南京新街口地区为中心并且向四周递减的结构,区域化特征差异明显;②高校生活区位优势呈现“一超多强”且沿地铁线路分布的多核心空间格局,生活评分变化幅度与所在区域的商业辐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随着范围的扩大两极分化程度加深;③高校交通区位优势以新街口地区为中心,呈现中心评分高、四周低,并主要沿轨道交通线路分布的空间格局;④综合评价表明南京的3个大学城中,江宁大学城发展最好,其次为仙林,浦口最差,但均与主城区内高校群存在较大差距。本文评价结果可为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学城完善及新建大学城规划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分形理论为基础,结合2005年南京市道路网络分形特征的研究结果,测算2012年南京市道路网络的分形特征。将两个年份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南京市道路网络近十年的分形特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2年南京市道路网络的长度维数和分枝维数分别增长0.011 5和0.050 7,说明近十年南京市道路网络的连通程度和覆盖程度都有一定的发展,同时连通程度的发展快于覆盖程度。2012年南京市主城区各行政区道路网络的盒子维数也有所增长,增长值介于0.069 7~0.170 1之间,表明南京市主城区各行政区道路网络的覆盖深度都有提高但程度不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南京市主城区各行政区分形特征与经济状况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南京地铁1号线定向测量方法及其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了地铁定向测量方法及其精度,结合南京地铁1号线TA7标定向测量实例,分析了其可行性,结果表明,定向测量的精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8.
走遍南京TM系列地图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后,其编图理念和手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编者在市场和市民的要求下,编制了走遍南京TM系列地图的又一作品——《南京详图》。本文对该图的设计、编制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对编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南京市1998年的出让地价资料,在Access中建立地价样点数据库,并同MapInfo间建立链接,在Map Info中得出住宅地价和商业地价等值线图,分析南京市区地价变化同主要区位因子的关系,在统计学软件SPSS中得出相关模型,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