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用张量不变理论对利用卫星重力梯度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张量不变观测方程的线性化处理、非全张量观测值的数据处理策略以及采用白噪声特性下的梯度观测值恢复地球重力场的精度等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张量不变解实现了不同观测值的联合求解,基于先验重力场模型的线性化方法在实现张量不变观测模型线性化处理的同时,提...  相似文献   

2.
针对火星探测巡航段轨道导航需求,结合不同的星载敏感器提出了一种基于太阳、地球、火星及恒星信息的火星巡航段自主导航方法。该方法根据导航天体的特点,在分析不同导航天体观测模型基础上,根据地球视线矢量和火星视线矢量的可观性,结合信息融合技术,建立了基于太阳、地球、恒星观测以及太阳、火星、恒星观测两种模式下的多源天体数据融合处理方案,实现了探测器位置与速度信息的实时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多源导航天体观测信息,为巡航轨道提供高精度的导航结果,可满足火星探测巡航段任务要求。  相似文献   

3.
陈能成  肖长江  李良雄 《测绘学报》2017,46(10):1698-1704
长期以来,地球空间信息服务无法反映现场实况,不能满足综合监测实时信息服务需求。本文围绕空天地平台观测共享集成管理和时空信息高效服务问题,提出了传感网观测共享信息模型,重点阐述了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最大时空覆盖优化布局、任务反馈控制、流式观测实时接入和动态仿真与预警决策支持的实时动态GIS关键技术,介绍了实时动态网络GIS平台GeoSensor及长江流域通航、防洪和发电时空信息感知管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限的卫星观测数据,通过反演地物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BRDF)模型提取复杂地表的真实信息,是一个不适定的地球科学反演问题。为了克服离散不适定性带来的困难,在分析引起模型解不稳定的原因和数据误差传递机制的基础上,使用构建滤波函数的方法实现BRDF模型的正则化约束反演。实验结果表明,正则化滤波算法与MODIS AMBRALS算法精度相当,完全适用于具有充足观测和稀疏观测情况下的地物参数反演。  相似文献   

5.
基于噪声随机模型的加权观测融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息融合技术中,在各局部传感器的有色观测噪声为一阶AR模型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观测扩增方法消除有色噪声的影响,得到最优加权观测融合方程,从而实现状态的最优滤波解.对于有色观测噪声为MA或ARMA模型的情况,观测扩增方法不再适用.提出了基于有色观测噪声随机模型级数展开的方法,求解出各局部传感器有色观测噪声的方差,并利用该方差对加权观测融合滤波器进行了构造.通过计算实例证明,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观测噪声为AR模型,同时适用于噪声MA或ARMA模型.  相似文献   

6.
溯源问题是"新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判断地理数据是否可靠、可用十分重要.在分布式协作环境下,地理溯源记录本身也面临着可靠性保证的问题.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区块链技术因具有可信透明、不可篡改等特性,为溯源记录的可靠性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然而,如何利用区块链对大量且具有不同粒度层级的地理溯源记录进行存储组织,成为一个难点.因此,本文以矢量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矢量溯源信息链上存储结构的设计要求,提出一种通过梅克尔帕特里夏树(Merkle Patricia tree,MPT)对不同层级的溯源信息进行链上组织的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溯源验证算法.同时,本文开发了矢量溯源链原型系统,对链上的溯源信息进行了溯源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比通用的二叉梅克尔树,本文提出的链上存储组织方法与验证算法具有更高的验证性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测量技术多依赖于各种连续对地观测系统。有色噪声在影响参数估计的同时,还蕴含了地球科学研究所需的大量有用信息。本文讨论了连续平差模型及最小二乘解,将有限维空间中的测量平差问题推广至无穷维空间,从信号分析角度讨论了观测有色噪声的消除方法。研究表明,连续观测方程的最小二乘解可由经典最小二乘解的极限导出;有色噪声对解的影响是系统性的,然而通过合理的观测方案设计可以实现参数的无偏估计  相似文献   

8.
由星载GPS相位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模型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人造地球卫星在地球引力场中运动,可以探测地球重力场的长波信息。随着GPS技术的发展,星载GPS技术日趋成熟,因此由星载GPS相位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模型是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给出了确定地球重力场模型中的星载GPS星地相位双差观测量,阐述了Cowell II数值轨道积分公式,导出了参数估计中星地双差观测量的偏导数,利用分块Bayes最小二乘参数估计地球引力场位系数等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9.
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是为实现国际地球观测组织总体战略目标而设立的区域地球观测合作计划,旨在面向亚大区域国家对地球观测技术的应用需求,保障亚大区域地球观测空间信息的精准获取与主动服务,增强地球观测技术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该计划由地球观测组织亚大区域成员国共同提出,并对亚大地区的所有国家和参与组织开放。通过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亚大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框架,积极协调区域内的地球观测资源设施的互联互通、技术合作与共享服务,促进亚大区域国家在社会经济关键领域的应用,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国际VLBI测天测地服务机构(IVS)已组织了多次VLBI连续加密观测(CONT),提供了高精度连续的原始观测数据,在地球自转参数(ERP)的连续高频解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揭示了地球自转高频变化的观测资料和理论模型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解析其激发机制改进模型.这里使用VLBI资料处理软件系统OCCAM处理了CONT02,CONT05和CONT08数据,并进行ERP高频解算及频谱分析.从各次CONT观测的残差频谱中发现较强周期信号,反映了地球自转的特性.特别是CONT08残差频谱中存在明显的周日项信患,揭示了北半球夏季月份大气激发对地球自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快速发展,对地观测系统由最初的单星模式发展为现在的轻小型卫星组建星座,实现了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的对地精细化观测。未来将对地观测卫星星座与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飞机等空间节点通过动态组网,建立天基空间信息网络,以实现智能化空天信息的实时服务。为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系统感知、认知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本文提出未来空间信息网络环境下对地观测脑(earth observation brain,EOB)的概念,对地观测脑是基于事件感知的智能化对地观测系统。详细介绍了对地观测脑的概念模型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举例说明了对地观测脑初级阶段的感知、认知过程。将来对地观测脑可以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目标(what object)发生了何种变化(what change),并在规定的时间(right time)和地点(right place)把这些正确的信息(right information)推送给需要的人(right people)的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全球用户可实时获得所需的任何数据、信息和知识。  相似文献   

12.
张兵  黄文江  张浩  倪丽 《遥感学报》2016,20(6):1470-1478
针对国家全球化战略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主要研究进展,发现存在地球资源环境监测高精度产品缺乏、动态监测能力不完备、遥感信息服务及时性和便携不足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迫切需要发展面向全球和重点区域的持续、动态观测能力,建立全球视野的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产品和应用系统,突破全球资源环境研究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建立全球资源环境遥感监测指标和技术体系,形成全球立体协同观测、资源汇聚优化、信息智能处理、云平台业务应用的自主技术体系,完善支撑任务驱动的数据汇聚、模型调度、产品生成等在线遥感信息服务能力,发布全球、洲际和全国高质量空间要素遥感信息产品、专题应用系统、技术报告等成果。最终为全球资源环境研究提供知识发现的数据和服务,支撑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监测评估、重大灾害事件监测预警、应对国家安全与全球变化等领域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Global 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ives of humankind. Earth observation can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our earth and cope with global change.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more reliable environmental data sets, digital earth is becoming a popular way to monitor the Earth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esearchers and decision makers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social benefits. Therefore, accessing data with lowering costs is essential for digital earth. Nevertheless, there are big challenges in ensu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ccess to Chinese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outlines som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n realizing data sharing,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core reasons leading to these challenges, and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Amongst the main challenges are differences in data policy to gain access to satellite data, diverse data formats, and delivery mechanisms. The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decision makers is to define a more open policy and for the scientist the challenge is to implement these police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governments should adopt policies encouraging more open distribution and access to their data, in order to generate an improved digital earth with increased benefits to human society.  相似文献   

14.
溯源技术已成为记录、追踪和管理空间数据衍生过程的一项基本技术。为了辨识空间数据产品的来源,保证其质量,许多空间信息处理平台都增加了溯源管理模块。针对目前溯源管理模块与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耦合性过强导致开发、部署成本过高的现状,该文设计了基于分层二部图溯源模型的空间信息处理流程溯源中间件,介绍其体系结构及实现的关键技术。最后,在江苏省地面沉降系统中验证了空间信息处理流程溯源中间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Within the confines of Earth Observatio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Hungary (EKAT) titled ESA PECS project we gained forum for utilization of our earth observation (EO) knowledge and possibility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xperiences. The project aims the horizontal preparation of Hungary for ESA membership – for a dynamically developing sphere in the common par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For the efficient transfer and dissemination, we preconceived target groups and principles to reach main take-up points and to open new forum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Nowadays, user-friendly service, complex supply and real-validation process all have great importance. Joining units of suitable data choice, entire ingestion–processing chains and ergonomic interfaces can only offer a timely and professional solution for the challenges of industry and business sectors. It has to be clearly seen, tha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and information control becomes a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part of EO services.  相似文献   

16.
遥感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应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海洋开发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必须以全球视角研究和解决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遥感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宏观动态的优点,是不可替代的全球观测手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技术支撑。本文回顾了遥感科学技术进步的历程,总结了国际上围绕可持续发展所开展的全球遥感科学计划,分析了中国遥感现状和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并结合国际上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发展态势,提出了中国遥感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阐述了遥感发展面临的建立地球综合观测系统之系统、高精度遥感模型与参数反演、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与遥感性能判据及测试系统、遥感数据与地球系统模式同化、遥感大数据与主动服务等前沿科学与技术问题。最后指出遥感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的全球战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必须创新遥感应用服务模式,加快遥感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建议推进卫星观测系统的商业化,加快无人机遥感发展,促进遥感应用市场化。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物流运输业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物流动态追溯系统设计方法。结合嵌入式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设计出了一种可以实时查询的物流动态追溯系统,使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可以被实时监控。该系统具有精确获得位置信息、运输车轨迹显示和路径规划等多种功能,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流畅,精度高且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18.
雷达遥感六十年:四个阶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郭华东  张露 《遥感学报》2019,23(6):1023-1035
雷达遥感问世60年来已经历了4个阶段的发展,其在对地观测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4个阶段分别是单波段单极化阶段,多波段多极化阶段,极化和干涉阶段,以及以双/多站或星座、高时序高分宽幅、3维成像为代表的新阶段。本文结合作者长期在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经历,总结和回顾了雷达遥感的阶段发展和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性技术;从观测技术、数据处理和应用角度阐述了新阶段雷达遥感的发展趋势,以及雷达遥感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的思考;最后着眼未来,介绍了月基雷达对地观测平台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颜昌翔 《遥感学报》2014,18(Z1):11-19
高光谱遥感由于"图谱合一"的技术特点,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对地观测信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探测技术,目前已应用到地球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光谱成像仪的成像特点,进而从航空高光谱和航天高光谱两个角度分别介绍了成像仪的工程应用概况.最后,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的有关论文及研究报告,综述了国内外高光谱成像仪最新发展态势,重点介绍了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的研制技术情况,与目前国际上的在轨运行的卫星高光谱仪相比,其在空间分辨率、波谱范围和波段数目等成像技术参数上具有相当优势,是我国光谱仪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