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移动地图迅速发展,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青睐。与此同时,移动地图在设计与信息传输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移动地图的使用效果。为了提高移动地图的设计水平,增强移动地图的信息传输效率和可用性,本文基于空间认知理论对移动地图信息传输模型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并研究了影响移动地图信息传输效率的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动地图可视化表达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科技发展改变了电子地图制作和使用环境。本文在分析传统大数据量地图形式在LBS中的应用缺陷后,提出了符合用户需求和移动终端条件的认知地图可视化方案,这种不同于传统制图综合原则制作的认知地图能有效缓解目前在LBS应用中存在的地图数据与屏幕大小的矛盾,适应了移动环境下用户的多行为状态和终端硬件特点。  相似文献   

3.
移动地图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梅  王泽根 《四川测绘》2007,30(4):159-163
移动地图主要指可以随用户移动的电子地图。本文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介绍了移动地图的定义,认为移动地图具有易读、实时和交互性等特点。移动环境下,地图信息在制图者与用图者之间的传输是双向且不断循环的,体现了空间信息加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有利于空间信息加工者和使用者对空间信息的认知达成一致,提高地图信息传输的效率,同时也反映了空间信息由静态的地图表现,发展到动态信息服务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信息传输过程中,用户一方面接收信息加工者发送的空间信息,另一方面接收客观环境刺激、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分类等加工方式获得客观环境的空间信息,并综合分析和比较这两种空间信息,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此过程中,需要在大脑中对地理信息空间进行旋转,该旋转时间的长短与现实生活中实际旋转一个物体所费时间的长短相应,旋转角度越大,则历时越长。人们的习惯用语中的空间术语不仅影响人们对空间关系的知觉和记忆,还会影响人们对空间关系的推理,因为不同的空间参考框架有不同的逻辑特征。最后总结了开展移动地图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室内移动地图已经成为传统移动地图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室内移动地图较传统移动地图在信息传输和认知上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在对比室内移动地图与传统地图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室内移动地图的信息传输模型和认知过程,并以此提出了几点室内移动地图的设计原则,为室内移动地图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形式电子地图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子地图的基本概念、优点与功能,并且对诸如多媒体电子地图、互联网地图、Web地图及移动电子地图等新形式下的电子地图及其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电子地图及其产业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清芳 《地图》1999,(4):36-37
地图是测绘的最终产品,也是测绘行业与社会的结合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测绘地图的技术手段有了变化,地图的载体形态、表现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80年代初诞生的电子地图,作为一种新型地图已越来越体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子地图是随着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计算机的大容量和高速度使得电子地图的设计、生产和信用变得十分方便;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地图增加了不少魁力;而不断发展着的计算机辅助制图理论和技术,又不断拓展着电子地图的功能,充分发挥了地图对信息传输和表现…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电子地图服务现状与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电子地图作为目前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一种地图应用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所接受和使用。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互联网电子地图服务的调查,分析它们的运行模式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国内GIS应用情况,探讨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建立电子地图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电子地图的信息传递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电子地图的编制,为空间信息可视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对地图信息的传递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媒体电子地图实现了制图者和用图者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互,从而使地图设计更具有用户化的特点;而且多媒体电子地图可以提供查询、量算、统计、分析等手段用以挖掘数据间的关联性和发展趋势,加强地图的社会功能。在多媒体电子地图(集)的设计中,应根据地图(集)编制的目的和用户类别确定地图(集)系统的信息总体流向,用一系列的节点(热区)和不同类型的链接来组织地图(集)的信息流程,将地图(集)的主要信息有重点、有层次地传递给地图的用户。  相似文献   

9.
基于"天地图·陕西"发布的电子地图服务,设计开发了适用于不同系统下的电子地图浏览系统,依托当前较为流行的移动终端,可以实现"天地图·陕西"在线矢量地图和影像地图的触控浏览、移动定位、POI搜索、周边查询、市县导航、路径导航等功能,便于用户使用"天地图·陕西"的地图服务和功能服务。  相似文献   

10.
马超  刘文兵 《东北测绘》2012,(10):153-155
分析了移动地图的特点,通过对现有地图信息传输模型的改进,得到了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条件下的地图信息传输模型。该模型强调了实时信息在移动地图信息传输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移动地图的信息传输过程,为移动地图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柯拉斯尼 (A .Kolacny)的地图信息传递模型 ,探讨提高地图质量和地图信息传递效率的途径。文中阐述了信息传递过程 ,分析了地图生产者信息传输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地图作者和地图读者双方需共同努力 ,相互沟通才能有效地提高地图信息传递效率  相似文献   

12.
在柯拉斯尼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因特网通信体系的分层方法,提出了Web 2.0地图作为空间信息平台的双向传输体系,丰富和完善Web 2.0环境下的地图信息传递理论。  相似文献   

13.
就目前网络地图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传输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传统的地图传输模式主要偏向于信息的表达和获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地图符号化以及使用者对地图表达的认识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地图服务传输的基本框架,探讨了网络地图服务传输的新模式。认为它们必须经过服务请求和服务响应两个过程,以及需求信息到数据描述语言的转换、需求描述到服务描述的转换、数据描述语言到地图数据提供的转换等3种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图信息传输理论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晓亚  孙群  肖强  赵国成 《测绘科学》2008,33(3):173-175
传统的地图信息传输理论仅仅是在宏观上研究了地图信息传输和控制的一般过程,而对于数字条件下地图信息传输的体系结构研究甚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是很紧密。本文提出了数字条件下地图信息传输的体系结构,将地图信息的传输过程分为物理层、逻辑层、概念层和现实层,探讨了层次之间的协议、接口和服务。最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建立了地图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参考模型和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各种控制协议,给出了信息损失和失真的具体解决方案。该参考模型在实际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各向地图信息传输模型是传统地图信息传输理论在Web2.0时代的延伸与发展,对提升现代地图学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Web2.0地图的特点和相关工作,研究地图制图模式及其相应的地图信息传输模型,引入信息生态学和布鲁克斯方程,重点探索了基于Web2.0地图的各向地图信息传输模型,利用信息学的布鲁克斯方程对Web2....  相似文献   

16.
针对跨媒介地图集这一新型的地图集表达模式,研究了其数据组织方法、跨媒介手段,系统总结了跨媒介地图集信息传输模型、数据组织方法、地图表达方法的发展变化规律,拓展了新条件下Kolacny地图信息传输模型,构建了跨媒介地图集信息传输模型,为更好地设计和制作跨媒介地图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图的视觉感受和显示效果在信息传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地图信息传输过程中地图所采用的符号体系、色彩搭配、内容选取等因素对地图的视觉感受和显示效果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地图的视觉感受和显示效果在地图信息传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