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生态保护用地是生态空间的自然主体和重要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其重要性已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土地利用的主体功能,生态保护用地包括林地、草地、湿地、城市绿地及其他地类。本文将生态用地的保护管理与我国土地管理实践相衔接,选取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计算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用地的资源情况,研究了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用地的利用形势,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生态保护用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用地生态价值估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旧有的农用地估价方式长期缺乏对农用地价值的完整认识,直接导致农用地被低价转为建设用地。本文针对农用地生态特性提出一条估价新思路,构建农用地生态价值估价新方法——吸碳制氧法。最后以广东省佛冈县农用地中灌溉水田为例,测算并分析其生态价格,验证本文研究方法之合理性与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空间管理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安全格局的定义、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现状、生态安全格局优化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目前及未来生态保护用地面积比例,并提出了国土生态安全的空间管制策略,主要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域根据主导生态功能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新增生态保护用地以实现生态功能的落地,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统筹各类自然保护地。研究成果可为保障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加快使得昆明主城建设用地迅速扩张,滇池湖滨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为保证滇池流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化与高原湖滨生态保护相协调,必须构建一个滇池流域生态约束下的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实现社会经济与湖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滇池流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实证研究,设计出滇池流域城镇村建设用地扩张4种模式,运用遥感、GIS、元胞自动机(CA)仿真等技术,结合计量分析模型,通过实验实证研究,对4种模式进行了仿真模拟和定量比较研究,认为生态集约发展模式将是保证滇池流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生态用地的分类一直无明确定义,同时土地的开发利用也不断影响着区域生态健康。为了完善该类型土地的分类体系,以ANDERSON分类法为切入点,将所有具有生态服务能力的土地定义为生态用地,结合区域生态系统特点,构建了以基础功能生态用地、保全功能生态用地、生产功能生态用地为主的3个一级类型、6个二级型、16个三级类型,该分类体系能够为常州市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用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状况下,如何及时准确地获取城市生态用地覆盖信息的问题,该文以北京部分城区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数据作为实验数据,提出一种面向对象的城市生态用地信息提取方法。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用地5种地物类型的光谱信息和几何信息,建立相应的规则集以提取小尺寸遥感影像中生态用地信息;针对建筑物和裸土难以区分的问题,引入纹理信息来提高提取精度,并将含有纹理信息的规则集应用于北京市遥感影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精度可以满足大面积的城市生态用地信息提取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生态用地是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供给者,对控制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河北省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可以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用地保护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生态用地遥感解译数据和地貌数据,利用分布指数、信息图谱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的地貌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河北省生态用地在平原、台地和高原地貌类型区呈劣势分布,在丘陵、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呈优势分布;②研究期间林地在台地,其他生态用地在平原、台地、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极差;林地在平原,草地在高原,湿地在平原、台地、丘陵和低山,其他生态用地在丘陵和高原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较差;各生态用地类型在其他地貌类型区空间稳定性较好;③研究期间生态用地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所占比重为86. 75%,在平原、台地和高原地貌类型区呈劣势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貌类型区呈微弱优势分布,在丘陵地貌类型区呈标准分布。河北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空间稳定性和变化图谱的地貌特征分异显著,制定生态建设战略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与第一次调查相比,我国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较快。在当前国情下,我们是否还将长期面临建设、吃饭与生态安全的矛盾?如何破解建设用地粗放利用与资源紧约束的难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林坚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生态文明建设与改革要求,对现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规模和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从计划指标体系、控管方式、配套政策等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计划调控管理的差异化和针对性;探索“多规合一”并在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实践路径等方面取得了基本共识,不断完善规划计划政策和创新规划管控方式,为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维护权益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快速城市化下,武汉市进入21世纪最初的12年来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规律,以武汉市2000年、2005年和2011年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景观组分转移矩阵和景观不稳定斑块分析方法定量研究生态用地景观演变的数量、结构特征和变化方向,并采用景观破碎度和景观连通性指标反映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从数量结构来看,2000-2011年,伴随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武汉市生态用地面积继续减少。水域作为生态用地的第一大景观,优势度不断降低,而林地和未利用地在生态用地中的比重有所上升。相比于生态用地内部的转换,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转入转出愈发频繁,林地和水域稳定性差,大面积转化为农田。从空间分布来看,武汉市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黄陂区和江夏区,中心城区的生态用地持续大量减少,林地和未利用地的空间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斑块被分割为破碎状态且边界复杂,受人类活动干扰大。除江夏区外,其他城区生态用地的空间连通性急剧下降,生态用地孤岛化。研究成果对科学规划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资源问题在国际事务中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源外交向来是世界经济大国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理论上关于资源外交的内涵外延、演进脉络及相关概念架构目前仍不清晰。本文正是想尽力对这些基础性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期望能对我国的资源外交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得出的主要认识有:资源外交是国家在资源领域开展的定向外交,其范围涉及石油、天然气、稀土、铁矿、有色金属及其他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贸易、勘探投资、开采加工、技术研发、物流运输等广泛的内容;资源外交起源于殖民地时期的对外掠夺,发展于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全球配置,大行于高价能源时代的大国博弈;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在全球资源外交中已赢得了领先地位,而中国是一个后来者;研究资源外交,既要分析全球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入总结适合我国国情、于我有利的外交机制、行为和经验,这是一项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自提出以来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归纳和总结;重点以政府管理实践中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改革“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培养导航人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GPS定位原理与应用”的课程特点,和当前教学现状,强调为适应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针对培养我国北斗导航人才的迫切需要,进行教材建设、师资力量培养、教学实施的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优化课程内容配置,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并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GPS接收机关键技术教学,以适应我国北斗二代导航的需要,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多数城市和地区的房地由不同部门管理,随着《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颁布,房产和土地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整合共享势在必行。但由于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问题,短期内房地产数据共享可能还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管理机构、缺少相应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没有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数据标准等系列问题。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颁布实施确实为政府部门数据全面共享带来机遇,这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顺时而立,抓住机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由点到面,逐步实现数据资源全面共享,最大程度发挥数据资源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RS与GIS在泸桥镇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应用RS和GIS技术,以泸定县泸桥镇为研究区,根据国家二级地类分类标准解译遥感图像,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形理论对泸桥镇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形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园地和住宅用地的斑块形态较为简单,处于稳定状态;未利用土地分维值最大,斑块形状较为复杂,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2013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上提出的15个重要观点,包括:新型城镇化是不以损害农民权益为代价的城镇化;不能因为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存在问题,就剥夺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权利;“法外经济”已呈燎原之势;在土地资源配置和权利配置中,应相机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注意区分两种性质的房产税;土地整治规划应是新农村建设的落地规划;建立耕、园、林、草大土地整治模式;探析生态用地内涵有利于将可持续发展观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土地整治现场调查评价工作应当配备先进技术;结构方程模型为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适宜于作挂钩适宜性评价;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应适时、适度、适量;货币补偿和提供新宅基地对农户行为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土地整治公众参与不尽人意的四大原因;适时组建土地整治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生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首先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级面积构成及分布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之后,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关系曲线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得出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同人口存在着实质性的相关关系,中国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区是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和土度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而西北及青藏高原区是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比较差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山地遥感主要研究进展、发展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遥感是研究在山地这一特定环境中的遥感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从山地遥感研究的基本内涵出发,总结面临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指出当前主要研究内容:(1)电磁波与山地地表相互作用机理及建模理论;(2)山地遥感数据时—空—谱归一化处理方法;(3)山地地表信息遥感建模、反演与同化方法;(4)山地遥感尺度效应与算法/产品验证;(5)山地遥感信息综合应用等。从山地遥感研究的基础理论方法以及山地遥感应用两个层面回顾了近年来山地遥感研究取得的进展,并就新时代背景下山地遥感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山地遥感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我国土地工作之重心.而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自需研究和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特别是其具体实现形式.传统典权制度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构建模式,其既能够解决公有制条件下私权主体进入土地市场的难题,又能够赋予农民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基础上更好获得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的权利.考虑到典权制度在农村土地流转、城镇保障住房建设等问题上的独特作用,未来我国在编撰民法典的时候,自应将作为本土法律资源的传统典权正式纳入我国的物权法律规范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