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前,水下地形数据获取主要依赖于大型船只搭载多波束测深仪或单波束测深仪进行水下测量。由于船只吃水等原因,这种作业模式在近岸、浅滩、岛礁及一些危险区域,存在测量盲区,且作业效率较低,数据精度不高。本文以辽宁某河水下地形测量工程项目为例,详细的介绍了搭载单波束测深仪的无人测量船的工作原理,以及无人测量船利用LNCORS系统对该河流进行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的工作流程和具体优势,并对测量数据作出具体分析得出无人船测量在水下地形测量中具有精确、便捷、安全和测量区域全覆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吉绪发 《测绘通报》2019,(7):151-155
利用无人测量船与网络RTK技术联合测量某一涵盖水陆区域的填挖土方量。其中,利用无人船系统测量水下地形,利用网络RTK测量陆地地形,并将水陆两部分的地形数据融合,利用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DTM法计算了该区域的填挖土方量,同时得到水域部分的水下地形图,为后续施工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提出的结合无人船和网络RTK技术测量复杂水陆地形的方案可为相关工程的测量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水库库容测绘中存在的工作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人员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水陆空三位一体测绘新技术。该技术采用智能无人测量船获取水下地形数据,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陆域地形数据,并结合传统的陆域测绘手段进行补充测量,为倾斜摄影技术提供高精度的像片控制网。三位一体测绘技术结合了无人船测深系统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现了山塘水库库容测绘中水域水下地形测绘与陆域地形测绘的无缝接边。本文提出的三位一体测绘技术在山塘水库库容测绘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水库地形测绘分水上水下工程分别实施,其工程量大,效率低,存在难测、漏测区域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VSur-W的船载移动测量方案。通过具体工程案例和精度评定实验对该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实践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同步采集坐标系统统一、拼接无缝的水上水下地形地貌点云数据,测绘效率高,成果丰富,一体化测量精度可达到1∶2 000地形图要求,在水库地形测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5.
根据测区情况,采用无人测量船与传统的载人水深测量、人工采集测深点等相结合的方式,对武汉市中心城区水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介绍了水下地形测量的工作流程和成果,并对东湖、沙湖、汤逊湖和野芷湖等湖泊的面积、水深、库容和最大调蓄洪水库容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水下地形测量因其局限性大、成本高、作业效率低,常规人工测量方法难以开展。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无人测绘船被投入水域测量工作。通过将GNSS RTK与声呐测深技术相结合,实现实时定位测量水底底面的高程,测量精度可达到厘米级,能够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作业周期及成本。本文首先对无人测量船作业原理和流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结合应用实例,进一步论述了利用无人船测量水下地形的作业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测船倾斜对地形图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利用数理统计理论水下地形测量中测量船倾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根据施测中流速、风速等主要因素对测船倾斜影响、地形图成图精度影响给予了描述,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针对测量船外测数据对多个目标进行定轨精度较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星载GPS数据、测量船外测数据的融合处理方法。在多目标测控任务中,航天测量船船载设备获取的外测数据仅包含一个主跟踪目标的测角数据和多个跟踪目标的测距数据,且测角数据精度较低,该文采用由星载GPS数据获取的等效测角数据和由测量船外测设备获取的测距数据进行定轨,经过分析试算,该方法有效弥补了船载外测设备测角数据精度较低的问题,提高了初轨确定的能力以及卫星星间距离的解算精度。  相似文献   

9.
船载多传感器一体化测量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翟国君  卢秀山 《测绘通报》2019,(10):127-132
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技术是近年来的一项新兴技术,该技术通过对多波束测深仪、激光扫描仪、海洋船只定位导航等设备的集成,进行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针对实际海岛(礁)测绘中,登岛困难、岛上作业条件差及测绘任务重、难度系数大等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船载多传感器一体化测量技术,并通过对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系统实施海岛礁、水中构筑物、港区等近岸一体化测量,阐明系统在应用案例中的性能优势,为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技术进一步应用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多波束测深系统及其在水下工程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波束测深系统也称声纳阵列测深系统,能实现测区全范围无遗漏扫测。GPS系统、罗经和姿态传感器在多波束测深系统中的应用,使得多波束测深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率、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船载水下地形测绘设备在水下工程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水中探自然流鱼雷、探死者、探中华鲟、探沉船、大坝水下探伤、近坝水下探坑、检测轮船吃水深等。探讨工程测量中多波束测深技术,对开展工程水下地形测量及水中探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卫志斌  瞿锋  程伯辉 《测绘科学》2007,32(3):125-126
北京房山人卫站的卫星激光测距系统长期存在着接收敏度低,并由此产生的卫星激光测距数据精度不高、稳定性差以及数据采用率低的问题。针对该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结构现状和接收探测器C-SPAD的特点,我们重新设计了光学接收小系统,对微光电视监视系统也进行了改造。从国际网反馈回来的数据公报可以看出,这些改造大大提高了北京房山人卫站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接收灵敏度,从而观测数据的稳定性、精度以及数据的采用率也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2.
陆基增强系统(GBAS)与仪表着陆系统(ILS)输出的导航信息基准不同,若要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实现二者的联合共用,首要问题就是对不同的导航信息进行空间对准. 本文作者研究了GBAS与ILS的偏移指示方式,详细推导了GBAS与ILS的空间对准算法,开发了X-Plane飞行数据交互分析系统. 利用该系统从X-Plane中采集飞行数据,对所给空间对准算法进行仿真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空间对准算法能有效将GBAS与ILS的导航信息转换到统一基准之下,可为GBAS与ILS的数据融合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雷伟伟  姜斌 《测绘科学》2010,35(1):22-23,18
国家坐标系与城市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是测绘实际作业过程经常遇到的一个技术难题,本文利用一个实例对相似转换法和多项式逼近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中型城市(大约方圆100公里左右),多项式逼近法的转换结果要优于相似转换法。  相似文献   

14.
线性参考系统技术在道路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传统道路资产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引入线性参考系统的必要性。以线性参考系统和动态分段技术为基础,研究了道路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组织,讨论了系统实现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道路资产评估方法和道路资产维护方案决策支持技术等。  相似文献   

15.
车载式三维信息采集系统中多坐标系统转换实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冬  卢秀山 《测绘科学》2007,32(4):35-37
863课题“近景目标三维测量技术”中,扫描仪极坐标系统如何向当地坐标系统转换是系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课题中涉及到多个坐标系统,本文提出一种多坐标系统转换方法,通过建立起多个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关系,最终实现扫描仪坐标系统向当地坐标系统转换。实验结果表明,转换方法可靠,可满足系统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Geodetic reference system 1980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Geodetic reference system 1980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北斗坐标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斗坐标系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地基准。本文在扼要叙述背景情况之后,首先给出了北斗坐标系原点、尺度、定向的定义和参考椭球的定义和导出常数;其次介绍北斗坐标系的首次实现,这次实现由北斗系统的8个监测站在历元2010.0的ITRF2014框架下的坐标和速度体现,它们是通过处理一个包括8个监测站的全球GNSS网4期GPS数据、框架对准与监测站坐标序列的线性回归拟合得到的;最后就参考框架的更新周期、监测站境外布设和连续观测、精密星历的生成与发布,北斗坐标系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run-up and overtopping by sea waves are two of the main processes that threaten coastal structures, leading to flooding, destruction of both prop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harm to people. To build early warning systems, the consequences and associated risks in the affected areas must be evaluated.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two type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tegrate with sensor data sources and the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equences and risk maps, their role in risk management and how the HIDRALERTA system integrates both aspects in its risk methodology. It describes a case study for Praia da Vitória Port, Terceira Island, Azores, Portugal, showing that the main innovations in this system are twofold: it represents the overtopping flow and consequent flooding, which are critical for coastal and port areas protected by maritime structures, and it works also as a risk assessment tool,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long-term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More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considers possible known variability issues, enabling changes in its behaviour as needs arise. This system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useful tool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astal and port areas, due to its capacity to effectively issue warnings and assess ri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