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敏  刘启亮  石岩  陈杰 《测绘通报》2023,(7):173-176
师资队伍是一流专业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我国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施者。本文以中南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探讨了行业特色“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实施途径,并分析了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与问题。本文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策略和途径,可为相关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一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1]。本文以中南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6版培养方案为例,对培养方案修订的技术路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阐述了培养方案的特色,以期为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邓敏  刘启亮 《测绘通报》2023,(8):178-181
由“大数据”向“大知识”的转变是地理信息科学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也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大知识”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特点,立足中南大学工科与地球科学群的专业特色,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建设及教学理念改革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可为推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发挥学校优势的问题,重点讨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措施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并进一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理信息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2012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探讨城建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问题。文章结合城建类高校的特点,从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探索合理有效的培养目标。在分析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探讨如何科学地制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指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可行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才培养定位在教育活动中起着纲领性作用。笔者以地方高校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为契机,结合本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特征和学校师范性、地方性特点,从目标、类型、层次和规模4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研究,为地方高校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本科院校逐渐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背景下,本文对如何构建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首先分析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以应用技术型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探讨了其专业内涵、专业背景,以及相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大量需求的现状,明确了应用本科院校中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在相关原则和培养目标的约束下,构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最后详细分析了该课程体系的特点、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各主要课程和相应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论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地图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各高校该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同,"地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特点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地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邓敏  陈杰  刘慧敏 《测绘通报》2021,(7):156-159
教育部“双万计划”强调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本文阐述了中南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结合学校定位与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兼具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举措,专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0.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的对地观测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培养创新型遥感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阐述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个过程。根据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并结合我校气象行业的特色,确立了"强数理基础、宽大气口径、重遥感实践、培养具有气象应用特色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阐述遥感人才培养的过程的7个环节。最后以2010级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为典型案例,评价了我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陈兰兰  肖海平 《测绘通报》2019,(10):142-145
笔者所在院校为地处赣南老区的三本学校,教学中存在师资缺乏、软硬件设施不足、资源共享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院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随着MOOC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学院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向。为进一步提高笔者所在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适应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从学生、教师和学校3个层面,分析并指出了三本院校学生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了基于MOOC平台的教学改革设计方案,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以期为三本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加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是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新特征;探讨了地图美学在现代地图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地理信息认知、传输和视觉感受过程中的功效;提出了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的课程设置与具体途径,以提升学生对地图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为相关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当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仍在探索阶段。本文深入分析了理工科思政课程建设的内涵与特点;以地理信息科学核心课程“空间分析”为例,探讨了理工科专业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可为推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城建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提出"三个一"的人才培养总目标、阶段性培养子目标,探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多维化"的评价方式等教学手段,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研究构建教师引导下"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GIS软件二次开发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随着GIS产业的迅猛发展,课程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实践性地理信息人才渴求的状况。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经验,在分析该门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兰州交通大学GIS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从课程体系安排、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型专业构建"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期地方院校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自我能力发展的有效探索。本文从应用技术型专业特征入手,以广西师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探索了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型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的可行性,并从生源选择、培养方式等方面解析了"本硕一体"培养模式,以期为地方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地理信息主管这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出的背景,介绍地理信息主管的性质和职责及其在美国的发展。在对国内外地理信息相关人才培养情况的分析基础上,指出我国地理信息主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地理信息主管人才培养进行思考。最后,提出我国地理信息主管人才培养的大致思路:着重对人才进行基本技术的培养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整合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导航工程等核心专业构建的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群概况,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研究探讨了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标新工科发展理念,教学团队立足于“GIS空间分析”的学科交叉特点,针对过往教学痛点,探索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行业最新需求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授课模式,提出了兼顾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多元化情境-角色-任务(DSRT)教学模式。通过知识体系重构、综合培养导向的情境活动设计、四维兼顾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地学素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高校复合型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该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不少行业和研究领域开始应用GIS来解决科研、生产,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面对当前社会多层次应用的需求,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掌握GIS技术,又懂管理,且能够将GIS技术深化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相对社会需求的新特点,我国高校GIS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面临诸多限制和不足,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改革现有的GIS专业培养模式,从社会多层次需求出发,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建立突出学校特色与学生能力的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