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明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早期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其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500尾2月龄花鲈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头长(X4)、头高(X5)、躯干长(X6)、吻长(X7)、眼径(X8)、尾柄长(X9)、尾柄高(X10)等10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Y)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发现,体高、全长、眼径、躯干长、吻长、体长等6个性状是影响2月龄花鲈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其中仅体高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为影响体质量的核心变量。决定系数显示,体高对体质量的单独决定系数最大(0.324),全长和体高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87),6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47,表明本研究已将影响2月龄花鲈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全部纳入。经逐步回归分析,拟合得到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1.468+1.314X3+0.160X1-0.307X8+0.149X6+0.305X7+0.046X2。【结论】除体质量外,还须将体高作为花鲈早期选育的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2.
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杂交子代(下称杂交石斑鱼)3月龄幼鱼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体宽(X_5)、体高(X_6)、尾柄高(X_7)、眼径(X_8)及眼后头长(X_9)等9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影响效果,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月龄杂交石斑鱼9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全长、体高、体宽及尾柄高等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总决定系数为0.933;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713),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高(0.508),体高、体宽及尾柄高对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较小,主要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体质量。以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全长、体高、体宽及尾柄高估计杂交石斑鱼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35.301+3.678 X_1+3.234 X_6+2.432 X_5+2.226 X_7。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裸鲤是我国的濒危物种之一,形态学数据是其亲本选育的基础。测定人工养殖的200尾2+龄青海湖裸鲤的全长、体长、头高、眼间距、体高、体宽、尾柄长、肛前距和臀鳍基长等9项形态学指标和体质量,采用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青海湖裸鲤各形态形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发现青海湖裸鲤体长、体高、臀鳍基长对体质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径分析显示,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高、臀鳍基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测量120个20月龄人工养殖的尖紫蛤,以壳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为自变量,体质量性状活体质量mL和软体质量mM为因变量建立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壳形态性状与活体、软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P <0.01),壳长和壳宽是决定尖紫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和壳高是决定尖紫蛤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最优回归方程:mL=-62.105+0.647 X1+0.726 X2+0.779 X3、mM=-26.116+0.240 X1+0.439 X2+0.322 X3,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结论】20月龄尖紫蛤壳壳长是和壳宽、壳长和壳高分别是决定尖紫蛤活体质量、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尖紫蛤的选择育种提供形态学证据,可首选壳长。  相似文献   

5.
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九孔鲍主要经济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对软体部质量、壳长、壳质量、壳宽等4个性状进行测定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软体部质量为依变量,其它性状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计算出对应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4个性状间与体质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表明各经济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效果为软体部质量(0.843)>壳长(0.163)>壳质量(0.112)>壳宽(-0.116),壳长、壳质量和壳宽对体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软体部质量实现的,其间接作用依次为0.763、0.733和0.744;所有性状总决定系数为0.974,各经济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决定效应依次为软体部质量(0.711)>壳长(0.027)>壳质量(0.013),与通径分析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壳长通过软体部质量对体质量的间接决定效应最大为0.711。经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剔除了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壳宽,建立了壳长、壳质量、和软体部质量对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0.880+2.480 x1+0.429 x2+1.068 x3,决定系数R2=0.974,线性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值<0.01)。基于决定效应大小,同时考虑性状的易测性,育种目标性状的选择策略应首选壳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及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方法】测量3个石斑鱼群体的20个形态性状,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距离较近(2.43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355%、16.722%、12.345%、7.941%、6.450%、5.599%,累计贡献率为88.413%;用6个主成分构建的三维空间散布图中,杂交子代与蓝身大斑石斑鱼存在重叠。判别分析筛选出6个贡献较大参数,分别为D8(背鳍前端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D3(眼径/体长)、D5(体高/体长)、D2(吻长/体长)、D14(胸鳍基部至尾鳍基部长/体长)、D17(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体长),建立分类判别函数:Y1=1678.062D2+5095.854D3-1794.945D5+1947.116D8+1396.611D14+168.858D17-701.386,Y2=1456.128D2+4466.451D3-1338.855D5+1832.817D8+1201.842D14+259.712D17-678.894,Y3=1755.784D2+3972.479D3-1454.481D5+1679.688D8+1372.581D14+139.714D17-665.639,综合判别率为98.51%,所建立判别函数可快速区分3个石斑鱼群体。【结论】棕点石斑鱼雌性与蓝身大斑石斑鱼雄性的杂交后代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父本,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刺鳅(Mastacembelusarmatus)形态性状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方法】运用差异显著性分析、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测量分析了248尾珠江流域野生大刺鳅3个可量性状和25个标准化形态性状。【结果】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在方差均呈齐性(P0.05)的性状中,下颚长/头长和L1-3/体长这两个标准化性状达到显著水平,L1-2/体长、L2-8/体长、L3-4/体长、L3-5/体长、L4-6/体长、L5-6/体长和L7-8/体长等12个性状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主成分分析中,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7.169%,结合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刺鳅个体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头部、鱼体形态和尾部3个方面。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法从248尾大刺鳅的25个标准化形态性状中筛选出16个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对雌、雄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9.2%。【结论】雌性与雄性比较,头部和躯干部较长,眼间距较宽,体高较高;而雄性与雌性比较,上下颚较长,尾部较长,体长较长  相似文献   

8.
翡翠贻贝形态性状对软体部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选择200个湛江南三岛翡翠贻贝野生个体,测量壳长(SL)、壳宽(SW)、壳高(SH)、韧带长(LL)和软体重(EW)等5个性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壳性状和韧带长为自变量对软体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壳长、壳宽、壳高、韧带长与软体部质量相关极显著(P<0.01)。壳长对软体部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高对软体部质量的直接影响次之;与壳长和壳高相比,壳宽、韧带长对软体部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以壳长和壳高为自变量估计软体部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EW=-39.287+0.466XSL+0.994XSH,为翡翠贻贝选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法对野生多鳞鱚(Sillago sihama)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做出评价。结果表明,野生多鳞鱚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质量分数为77.91%、19.80%、0.51%和1.49%。多鳞鱚肌肉中检测到18种氨基酸,占干样质量分数83.79%,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占干样质量分数34.33%,占氨基酸总量的40.98%,4种鲜味氨基酸占干样质量分数为32.94%,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多鳞鱚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Trp),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含蛋氨酸和胱氨酸(Met+Cy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9.90。野生多鳞鱚中检测1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3种,占干样质量分数为28.39%;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占干样质量分数为15.51%;多不饱和脂肪酸5种,占干样质量分数为23.42%;EPA+DHA占干样质量分数为17.45%。多鳞鱚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海鲜味较浓郁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多鳞鱚(Sillago sihama)雌雄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定量分析多鳞鱚snrpd1、rps27、rpl7a、rpl7、cnpb、rps4、rps20、ef1a、ube2、rplp2等10个候选内参基因m RNA在雌、雄个体脑、鳃、性腺、心、肠、肾、肝、肌肉、皮肤、脾、胃等22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BestKeeper、NormFinder、GeNorm工具测评10个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结果】10个候选内参基因均可获得特异性的扩增产物和理想的扩增效率,其中Bestkeeper软件计算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snrpd1=rps27 rpl7a rpl7cnpb=rps4 rps20 ef1a ube2 rplp2;Norm Finder软件分析结果为:rpl7rpl7a rps27 rps4 cnpb ef1a rps20 ube2 rplp2 snrpd1;Ge Norm软件分析结果为:rpl7/rpl7a rps4ef1a rps27 rps20 cnpb ube2 rplp2 snprd1。【结论】rpl7、rpl7a、rps27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较高,建议选择rpl7和rpl7a共同作为多鳞鱚q RT-PCR研究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长江安庆段洄游汛期内刀鲚(Coilianasus)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方法】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采集刀鲚样本392尾,并开展其年龄和生长特征研究。【结果】刀鲚平均体长为(25.09±2.05)cm,平均体质量为(51.43±15.61)g,体长(L)、体质量(m)呈幂函数相关,拟合方程为m=0.0013L3.286 6,生长接近匀速生长特征;样本体长与鳞径呈线性相关,拟合方程为L=4.2503R+14.008;其生长特征适合Von Betalanffy生长方程:L_t=32.75[1-e~(-0.397 3(t+0.674 3))],m_t=124.19[1-e~(-0.397 3(t+0.674 3))]3.286 6。样本群体由1~4冬龄个体组成,优势年龄组为2龄,占总数的47.96%;生长拐点年龄为2.32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22.79 cm和37.69 g。【结论】掌握长江禁捕前长江安庆段刀鲚种群特征,可为刀鲚资源保护及资源恢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测量北部湾86尾野生长毛明对虾体长、头胸甲长、胸高、胸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第三腹节高、额剑上刺数、额剑下刺数和体重等10个性状,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9个性状和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体长、头胸甲长、胸高、第一腹节宽、第三腹节高和额剑下刺数6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单独的决定系数中:头胸甲长对体重的决定系数(14.44%)最大,共同决定系数中,体长与头胸甲长最大为21.13%。通过分析,建立长毛明对虾的体长、头胸甲长、胸高、第一腹节宽、第三腹节高、额剑下刺数对体重的最优理想回归方程,为长毛明对虾选育种和保种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记述中国南海海域棘鲬属的一新纪录种,以厘定中国南海海域棘鲬属的分类。【方法】2019年4月于中国南海北部海域海南岛东南渔场采集棘鲬属样品,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其形态特征,描述其生态习性,编制中国棘鲬属分种检索表。【结果与结论】样品中有6尾为中国新纪录种——丝鳍棘鲬Hoplichthys filamentosus Matsubara&Ochiai,1950。主要特征: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背缘低平,腹缘平直;背鳍VI,14~15;臀鳍17;胸鳍13+ⅲ;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骨板27;鳃耙2+11~12;体具几条不明显深色横带;胸鳍具黑色斑点;第1背鳍分布黄色斑点,具黑色小点和黑边;第2背鳍中部分布黄色圆斑,每1鳍条根部具黄色圆斑;腹鳍白色,无斑纹;臀鳍无明显斑纹;尾鳍后缘具黑边,中部较随机分布黄色圆斑,下叶颜色较深。该种雌雄异形:1)雄性下颌骨腹外侧具棘,雌性则隐没皮下;2)雄性第2背鳍鳍条均显著延长呈丝状,雌性则无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4.
6个不同鲤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河鲤、荷包红鲤、高背荷包红鲤、兴国红鲤、建鲤和黑龙江野鲤等6个鲤群体的12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眼后头长/头长外,各鲤群体间在其他比例性状上出现较明显的差异。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5.316%、23.221%、10.146%,累计贡献率为68.683%,并明显可将6个鲤群体划分为2个簇,荷包红鲤和高背荷包红鲤明显与其他群体区分开。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一致。在体高/体长、头长/体长、体厚/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4个比例性状上,有些群体的差异系数大于1.28,说明这些群体在这4个指标上的差异可达到亚种水平。结果表明,6个鲤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和分化,主要体现在体型和头部特征上。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2月3日,在渤海海峡的蓬莱近海浅水海域捕获雄性成体鱼1尾,该鱼体长34 cm,体高18cm,体长为体高的1.9倍,体宽4.5 cm,头长12.5 cm,体长为头长的2.7倍,尾柄长4.5 cm,体光滑无鳞。管状侧线前半部弧形,后半部平直,行于体中央。棘状骨板沿背鳍基底两侧各12块,臀鳍基底两侧各8块,每一骨板中央具1棘,向后;胸部6块,自第3骨板开始分左右两行;腹部7块,自第2骨板开始分左右两行,胸腹部骨板棘小,形成锯齿缘。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深缺刻;鳍棘细长,棘间鳍膜延长成丝状,最长超过尾鳍末端。据其形态特征和测量值,鉴定为云纹亚海鲂(Zenopsis nebulos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7),为该海域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6.
以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和回归分析,研究体重与体维可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体重与体长、身长、全长、体高、体厚等形态特征性状的相关性均高于0.85,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多元回归方程lnW=a+b1lnLS+b2lnDB和lnW=a+b1lnLC+b2lnDB对于全体数据的拟合度分别为0.958和0.955,拟合度较高,且在实际检验中效果较好,超过88%的个体误差范围在5.0%之内,可有效反映出不同体维性状对鱼类体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多鳞鱚(Sillago sihama Forskál)Wright染色的血涂片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多鳞鱚外周血细胞可区分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6种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5%、32.5%、12.5%和7.5%,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实验中只发现7个。并发现较多未成熟的红细胞以及少量正在分裂的红细胞和晚幼嗜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闽江口龙头鱼资源,估算其生物学参数。【方法】于2015年1月、5月、8月、11月在福建闽江口11个采样点(25.85°―26.29°N,119.65°―119.87°E)采集龙头鱼3 770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用Fi SATⅡ软件中的ELEFAN I方法,估算龙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及其开捕体长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结果】闽江口渔场龙头鱼体长(L)体质量(m)关系为:m=0.000 7 L~(3.804 2) (R~2=0.961 1);龙头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的生长参数K、L_∞、m_∞、t_0分别为0.52、28.7 cm、246.1 g和-0.317龄;由生长方程推算出龙头鱼的拐点年龄约为2.252龄,拐点体长约为21.2 cm,拐点体质量约为77.1 g;根据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龙头鱼的总死亡系数为1.67,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为1.04,捕捞死亡系数为0.63,开发率为0.377;由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龙头鱼的开捕年龄为0.712龄,对应开捕体长为11.9 cm。【结论】闽江口龙头鱼资源处未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棚结构式池塘培育的美洲鲥初次性成熟亲本的生长特性。【方法】2016年7月12日至2017年4月20日测量408~690日龄美洲鲥雌雄亲本的体长、体质量、性腺质量,统计分析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质量及肥满度。【结果与结论】美洲鲥初次性成熟时,雌雄亲本的体长L与体质量m关系均呈幂函数增长相关,雌雄方程分别为m=0.015 8 L 3.000 2(n=77,R2=0.961 6,P 0.01),m=0. 008 7 L 3.185 0(n=62,R2=0.980 2,P 0.01),幂指数接近于3,均呈等速生长;雌雄亲本肥满度随生长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雌雄鱼肥满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617、601日龄;雌鱼个体略大于雄鱼;雌雄亲本生长均可分为稳定生长期和滞长期;雌雄亲本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曲线均为有拐点(tr)不对称S型三次函数曲线,雌雄体长方程分别为Lt=-1.176 3×10-6 t 3+1.848 7×10-3 t 2–0.905 733 t+163.714,Lt=-1.288 7×10-6 t 3+2.022 1×10-3 t 2–0.990 363 t+176.202,体质量方程分别为mt=-8.127 66×10-5 t 3+0.131 311 t 2–67.850 8 t+11 535.128,mt=-6.924 07×10-5 t 3+0.111 565 t 2–57.101 9 t+9 580.315(n=9,R20.95,P 0.01),雌雄亲本体长生长拐点分别位于524、523日龄,体质量生长拐点分别位于539、537日龄,生长速度拐点前较快,拐点后明显下降。雌雄亲本分别在430日龄前和421日龄前,体质量生长速度出现负值;在617日龄后,雌雄亲本因性腺发育出现生长滞缓甚至微弱的负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明长茎葡萄蕨藻对无机碳的利用方式。【方法】运用pH漂移技术,探索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的pH补偿点的影响,并研究在3种不同温度(20、25、30℃)下,乙酰唑胺(AZ)、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Z)、4,4′-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钒酸盐(Van)4种抑制剂对长茎葡萄蕨藻无机碳的利用影响。【结果】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的pH补偿点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在一定范围内藻体质量或照度越大,达到pH补偿点时间越短,且pH补偿点均大于9。20℃下各抑制剂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为30℃,25℃最小,但3种温度下各抑制剂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别(P 0.05)。4种抑制剂中DIDS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和无机碳利用均无显著影响(P 0.05),剩余3种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依次为EZAZVan。【结论】藻体质量、藻体部位、照度和海水体积对长茎葡萄蕨藻pH补偿点无影响。温度对长茎葡萄蕨藻吸收利用无机碳没有明显影响。长茎葡萄蕨藻能利用HCO_3~-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