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莫霍面的起伏波动可看成壳—幔分层介质中的内波现象。引入推动地壳底部物质迁移的驱动力,用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了莫霍面内波的运动,并探究了内波运动的动力来源及潮汐在内波生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建立大地构造内波假说的根据,即:(1)全球海陆分布的低阶球谐特征;(2)全球大洋中脊体系的存在;(3)大陆永存及生长的事实;(4)地壳均衡及莫霍面的化学分界面性质;(5)地槽活动的现象、规律等。在分析以在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地构造运动中主要的物质运动过程,认为从薄地壳底部向厚地壳底部迁移的地壳物质流,引起地壳厚度的自激波动,推动地槽运动和大陆生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若干地震构造带的地震准周期丛集复发行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北缘若干地震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资料为基本数据,通过地震复发间隔的计算,分类和统计检验等,研究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复发行为。认为:大陆板内地震既不是简单地准周期重复发生,也不是简单地丛集复发,而可能是一种准周期的丛集复发行为,即地震丛是准周期重复发生的,而在某一地震丛内,地震又是丛集复发的。存在两类地震复发间隔,即地震丛复发间隔和地震丛内的地震复发间隔,它们分别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在进行大陆板内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定量计算和评估时,不能简单地套用N.B.实进模型中给出的地震复发间隔概率密度函数或累积分布函数,而应该根据当前地震的活动水平,判断当前是属于丛内的活跃期还是丛间的平静期,据此分别选用地震丛内地震复发间隔分布函数或者地震丛复发问题隔分布函数,这样将大大提高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计算和定量评估的水平。最后,简要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准周期丛集复发行为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异常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分析总结了唐山、大同和张北3次强震前地壳垂直形变异常和重力异常的相似特征,即震前均表现为地壳垂直形变正异常和重力正异常。大陆动力学的解释是由于深部上地幔的隆起造成的,大同地震与唐山地震、张北地震具有相似的孕震机理。华北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可能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这可能是板内地震最主要的成因。要特别注意地幔隆起区内的高导层与深大断裂的交叉部位,延怀地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发育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我国大陆上强震的潮汐应力位相与地震序列类型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其主震的潮汐最大剪应力的位相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布。可以认为潮汐最大剪应力的位相是地震时地壳应力积累速率的一个标志。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的潮汐最大剪应力的位相和潮汐流体静应力的位相具有确定的组合特征,它与岩石力学实验中不同加载方式的应力途径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利用细观损伤力学模型建立了地壳损伤演化过程与地球重力场变化的关系 ,讨论了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地壳微裂纹密度参数变化分布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利用河西地区 1992~ 1999年多期重复重力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裂纹密度参数变化进行了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各观测时间段内相应发生的一级以上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回顾河南地区已有的主动源深探测成果,总结其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河南省中北部的华北板块表现为上中下3层的简单分层结构、镜像对称的深浅构造以及广泛发育的壳内低速体等地壳特征;南部的秦岭-大别褶皱带地壳表现为横向变化剧烈的速度结构、高速穹隆、大倾角的壳内反射界面以及呈隔档式褶皱的莫霍界面。2)华北盆地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下地壳,上地壳厚度较为均匀。秦岭-大别褶皱带深部地壳不存在山根,反映了下地壳沿着莫霍面强烈的滑脱作用。3)河南省不同地区地震分布特征与地壳速度结构关系密切,濮阳地区地震分布受高速异常体控制,许昌地区地震受地壳介质与区域断裂的共同控制,南阳地区地震分布主要受地壳分层结构控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贵州省三板溪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特征与地震成因类型, 认为三板溪水库蓄水后出现的地震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水库诱发构造型和地壳表层卸荷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广西及邻区2014~2017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07-15广西南丹MS4.0地震的关系,并结合GPS观测数据与地震地质调查成果,探讨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1)南丹MS4.0地震前后,震区附近重力异常变化与主干断裂关系密切,反映沿控震断裂在2014~2017年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2)差分重力图像表明,南丹MS4.0地震前重力变化为“局部重力异常→四象限重力异常→重力反向变化发震”的过程;3)重力变化与GPS 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表明,南丹MS4.0地震位于重力四象限分布中心部位及面压缩峰值附近,证明重力场和形变场动态变化对中强地震地点预测具有指示意义;4)天峨-南丹-环江一带是重力变化最剧烈地区,亦是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同时位于莫霍面等深线强烈变化地段、ML3.0地震围空区、沿主断裂存在的低b值异常区。结合地震活动图像、定点前兆观测异常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地壳和上地幔密度分布是很不均匀的。至少,某些构造力起源于地壳和上地幔密度结构的重力作用。响应这些重力构造力而发生的地震能量终究来自其密度结构的重力位。这种地震能量可以直接来自重力位,无须间接地通过中间的弹性应变场。所提出机制含有沿重力不稳定密度结构的某一断层的重力位局部衰减。实发性形变伴随有重力位能释放和弹性应变增加,而进一步的断层运动则由于这些弹性应变的应力被中止。  相似文献   

11.
对前人提出的多种地球动力学机制特别是地幔对流说进行剖析,提出板块运动地球动力来源于地转离极作用和旋转半径变化造成的地转不同步作用,并受到刚性岩石圈板块应力平衡作用、惯性作用和弹性作用等内在规律的制约,另外规律性的固体潮作用和偶然性的陨石撞击作用是影响板块运动的附加应力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两个问题:(1)三维圆孔问题的力学模型。论证了常用的平面弹性力学圆孔问题的钻孔应变公式并不能满足三维弹性力学平衡方程。为此重新推导出三维空孔问题的解,进而可得到有底空孔、有底耦合封固、有底顶头加力等几种边界条件的钻孔应变解。(2)在边界条件上,实际地球潮汐形变应力与三维圆孔问题力学模型的应力有差异。论证了在目前钻孔应变测量的精度情况下,边界条件的这一差异不影响三维圆孔问题力学模型在应变固体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用固体潮观测资料将钻孔应变变化换算为地层的应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钻孔应变观测值中潮汐频段部分和钻孔岩芯的弹性系数,将钻孔应变换算为地层应力的格值,用此格值可将钻孔应变的非潮汐变化换算成该地地层的非潮汐应力变化.从潮汐模型研究和潮汐观测结果来看,勒夫数受地球大结构的影响,空间变化不大,据此可用勒夫数的模型值去求定标定应力.由钻孔应变观测值求定钻孔应变的面应力系数和差应力系数,而不必知道耦合介质的力学性能.探头周围介质若非各向同性时,应力系数可用椭圆的解析式拟合.此外,还讨论了同井、同台、台网的校核问题,以及应力场模型的拟合和漂移的分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用改变探头加力体原长的加力方案来改变对井壁施加的面应力,以测定改变加力后的面应变固体潮,用测出的面应力和面应变固体潮的数值来求定测点水平地层的绝对面应力。  相似文献   

15.
计算了地球扁率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影响的量级,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频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以及利用ELP2000-85星历计算了月亮引潮位中地球扁率影响项的调和展开.结果表明,引潮力中地球扁率的影响最大值接近2×10-11ms-2.引潮位调和展开结果中,振幅大于4×10-13ms-2的潮波项共有16项.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SS YD型断层观测伸缩仪的系统组成及其基本原理。该系统实行现场自动采集和自动储存并由“数据交换器”进行数据调用和回放 ,具备交直流电源自动转换及有效的避雷装置 ,实现了无人值守。仪器所得观测数据稳定 ,并记录到清晰的应变固体潮汐与台湾“9.2 1”大地震 0 .5 μm的同震阶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求解承压水井水位固体潮的扩散方程时增加了井孔压力的边界条件,使扩散方程更符合实际情况,从而得到在理论上更为完善的起潮力位与水位固体潮之间的关系式。文中讨论了气压作用于承压含水层的水力扩散方程和气压对水位固体潮的影响,导出了相位滞后与含水层参数的解析式,为求解含水层参数建立了基础。根据水位固体潮观测资料和气压观测资料,在给定地球模型的勒夫数的情况下,全面地解决了求定观测井含水层参数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  相似文献   

18.
Stabilizing pile is a kind of earth shoring structure frequently used in slope engineering. When the piles have cantilever segments above the ground, laggings are usually installed to avoid collapse of soil between piles. Evaluating the earth pressure acting on lagging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design process. Since laggings are usually less stiff than piles, the lateral pressure on lagging is much closer to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lateral earth pressure on lagging more accurately, first, a model test of cantilever stabilizing pile and lagging systems was carried out. Then, bas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 three-dimensional sliding wedge model was established. Last,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of the total active force on lagging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kinematic approach of limit analysis.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total active force on lagging calculated by the formula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force on a same-size rigid retaining wall obtained from Rankine's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fit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arametric studies show that the total active force on lagging increases with the growth of the lagging height and the lagging clear span; while decreases as the soil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soil cohesion increase.  相似文献   

19.
???????????????????????????????????????????????????????????????????????????????????????????EGM96??????????ETOPO2???????????????????????Σ?????????????????????ETOPO2?????????б????侫????????ETOPO2??????????????????  相似文献   

20.
采用Crust 1.0 地壳模型、SIO V24.1重力场模型和SIO V18.1地形模型计算华北地区的重力势能,并进行动力地形改正以消除岩石圈下地幔运动产生的径向作用力对重力势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求解重力势能与水平构造应力之间的平衡方程,得到华北地区的水平构造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水平构造应力空间分布不均匀,高重力势能区表现为引张状态,低势能区为压缩状态;阴山-燕山断块中北部为高势能区,张应力以N-S方向分布;华北平原断块西南部卫辉周围、东北部葫芦岛和秦皇岛一带以及河淮平原断块西北部郑州附近为低势能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W-SE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