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结合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和区域地质资料,对汤西断裂浅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汤西断裂南段由2条走向NE、倾向SE的正断层组成,主断层下降盘汤阴地堑内新近系沉积明显增厚,结合探槽结果认为,汤西断裂南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南端浅层速度结构成像和隐伏断裂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果表明,汤西断裂为东倾的正断层,控制汤阴地堑的西边界,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东断裂为西倾的正断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3.
甘宁青地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甘宁青地区大地垂直形变,断层形变和GPS水平形变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和有形变资料积累以来本区域多次中,强地震活动,对本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中强以上地震蕴育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甘宁青监测区主要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态势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2)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来自青藏块体持续NE向挤压运动;构造形变和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3)区域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及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是蕴育中,强震的标志,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幅度最大的部位,而往往发生在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4.
在搜集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以及辽宁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布测状况和该区地质构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的布测时间及监测周期、监测场地所跨断裂特征、监测场地分布区域以及监测类型及测桩类型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各监测单位布测状况差异较大,存在布测时间及监测周期不统一、空间上存在监测盲区、跨断裂活动年代符合规范要求较低、绝大部分监测场地只有水准监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湘东南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南省东南地区的大地构造、新构造特征及主要第四纪断裂活动研究入手,分析了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认为新构造运动期间,地壳运动以大面积整体性缓慢抬升为主要形式,兼有间歇性不均匀抬升活动;区域断裂多为第四纪活动断裂,并存在中更新世活动断裂,然而断裂的现今活动不甚明显,对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割性和控制性较弱。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调查资料、航卫片判译和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了西秦岭北缘断裂(XQLF)东段和海原断裂(HYF)南段的走滑转换、变形及其与陇山地块的相互作用。XQLF以几何学结构复杂和多期活动为特征,主带各段呈左阶斜列。HYF南段的陇县-宝鸡断裂(LBF)由4条断层组成70km的宽带,中更新世以来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XQLF和LBF在运动过程中均产生走滑挤压或走滑拉伸的转换变形。被上述断裂切割围限的陇山地块,从晚白垩世至早第四纪一直处于强烈的挤压变形状态。中晚第四纪以来,可能还具有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位移。  相似文献   

7.
利用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1970~2014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场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该区域长期应变积累。结果表明,地块东北缘山西断陷带中北段年均能量积累增量、剪应力强度都较高,西南缘六盘山断裂与渭河断裂西段次之;山西断陷带中南段至晋陕交界处年均剪应力强度较高且显示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西秦岭构造区尤其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晋冀蒙交界区也反映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特性。  相似文献   

8.
以六盘山及其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的水准网监测及跨断裂水准测量资料为主,结合GPS水平运动、区域构造和历史强震活动,研究该区域现今大地垂直形变与地壳构造活动特征。分析认为:1)六盘山及其邻区较长时间尺度垂直形变速度场显示的六盘山、西秦岭以及贺兰山等山地相对上升、盆地相对下降的山、盆垂直构造活动差异,体现了该区域现代地壳垂直运动所呈现的继承性趋势特征;2)区域水准垂直形变与GPS水平运动变形综合反映,六盘山、西秦岭等山区现今地壳挤压缩短强烈地带,垂直隆升也相对显著,2者具有一定的共生性特征;3)GPS水平运动速度场在六盘山断裂两侧西强、东弱差异所反映的区域水平运动受阻状态,与六盘山断裂两侧垂直差异活动状况相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六盘山构造带应变积累程度较高。这些结果对于该区域未来强震活动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甘肃地区1990~2016年8次5.5级以上地震的震前应变背景、断层活动和短期形变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多个地震震前不同层面上出现如下典型的异常特征:1)地震往往发生在垂直形变累积率的高值区或差异显著的高梯度带上,震前出现有序的形变场分布;2)震前不同断裂带之间或断裂带的不同段之间常存在显著的运动差异,发震断裂震前中短期运动速率显著增强,造成区域运动的不均衡;3)随着强震的逼近,显著异常场地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向近震区迁移和集中,或近震源区的一些跨断层场地异常强度逐渐增大。地震震前典型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说明,断层运动失稳前,近震区附近断层活动、应力应变场均有一定程度的显现,地震发生前断层活动存在不同往常的失稳波动现象,应力出现向近震源区传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厘定太原盆地中部潜在的发震断层情况,对田庄断裂实施了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1)田庄断裂可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内均发育北、南支断裂,其中北支断裂为主断裂;2)除断裂西端及中-东段转折部位断面呈近似“N”形结构外,其余断面均呈“Y”形;3)西段断裂带宽度最小,东段断裂带宽度最大。利用年代学测试方法结合钻孔剖面确定断裂的活动年代及滑动速率,断裂中段的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9.3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9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15 mm/a;断裂西段及东段的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东段转折部位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7.4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7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61 mm/a。基于浅层地震揭示的基岩破裂长度,采用地震矩方法对田庄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确定断裂的最大潜在震级及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研究两郧断裂郧县盆地段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参照两郧断裂带多个位置采集断层物质的SEM、TL测试成果,并结合本次对断层上断点沉积物OSL测年数据,对两郧断裂该段第四纪活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郧断裂在郧县盆地段埋深相对较深;断裂特征主要为逆断层,部分分支断裂显示为正断性质;断裂带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川西凹陷地区中更新统冰水沉积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稳定性, 以G5京昆高速成雅段K1887+350滑坡为例, 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和物理力学试验, 运用综合监测技术, 以滑坡的实际变形量为基础, 分析了滑坡变形破坏机制, 研究加固处治前后的滑坡稳定性。结果表明: 不利的地质结构、前缘临空及降水诱发是K1887+350滑坡变形破坏失稳的主要原因, 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细粒土的膨胀性进一步降低了土体抗剪性质, 地表水长期渗润最终导致冰水沉积物浅表发生蠕动-拉裂变形; 地表裂缝监测是判断山体变形趋势、分析滑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霍山窗”区域的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运用断层形变累积率及年滑动速率比方法计算各测线近20 a的观测数据,研究区域内断层活动及能量积累的整体空间演化特征,梳理各测点所跨断裂带的断层形变特征及变化过程,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的角度探讨断层活动特征与安徽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断层形变累积率总体高于“霍山窗”区域,震前存在高值聚集、区域分界、高密度低值梯度带等特征,显示震前的应力积累背景;2)安徽地区断层活动明显受郯庐断裂带整体活动的影响,区域性差异和阶段性变化显著;3)断层形变的年滑动速率比异常对地震活动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主要表现为震前2个月~1 a的高值异常及多个测点的群体性异常等特征,随着震级的增大,异常分布范围和变化幅度均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4.
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安徽泗县徐井一带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表现为逆断型崩积楔、张裂楔、碎裂流和地震断层。根据现场分析初步认为,中更新统沉积后,探槽所在部位先遭受挤压,晚白垩世砖红色砂岩自西向东上冲垮塌到中更新世沉积之上,形成逆断型崩积楔-1;接着发生张性断裂活动,形成开口向上的张裂楔;随后,所在部位又遭受挤压,沿张裂楔的东边界断面挤压逆冲活动产生碎屑物质上抛流动,形成逆断型崩积楔-2;其上逐步形成更新沉积,当黑土层堆积以后,再次遭受挤压,使得断面上下黑土层堆积厚度显现差异。这表明中更新统沉积以后,断裂曾先后发生挤压-引张-挤压-挤压共4次活动,最新活动在全新世早期。根据逆断型崩积楔、张裂楔和地震断层等的成因,这几次活动应属高速粘滑活动,对应几次强烈的史前地震活动事件。上述认识部分得到原态微观观测分析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光释光(OSL)测年和无人机地形测绘,对大别山东麓桐城-太湖段河流阶地发育特征与变形情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麓河流阶地发育较差,各中小型河流普遍发育一级阶地,少数大型河流发育2级阶地;2)大别山东麓河流T1阶地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约25 ka BP~12 ka BP),T2阶地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约55 ka BP);3)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麓段自河流T2阶地形成以来未发生明显活动,该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6.
利用GPS水平速度场和现今小震活动分布资料,对金沙江断裂带活动特征开展分段分析,并对其地震危险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金沙江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性存在差异,北段活动性不明显,中段及南段表现出明显的右旋走滑运动,滑动速率分别为4.9 mm/a和5.5 mm/a,闭锁深度约为20 km;2)金沙江断裂带中段及南段存在应变积累,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3)从现今地壳形变资料分析,金沙江断裂带是控制川滇菱形块体运动的西北边界。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聊城-兰考断裂中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采用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跨断裂布设5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和1条钻孔联合地质剖面。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揭示聊城-兰考断裂中段上断点埋深为61.4~64.5 m,结合地层年代学结果判定,聊城-兰考断裂中段为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金州地震台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金州断裂现今活动特征。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金州断裂以右旋兼正断为主,活动水平总体较弱。断裂活动分段分析结果表明,北段活动速率高于南段。GPS资料分析表明,2011-03-11日本MW9.1地震对东北地区应力积累具有缓解作用,结合金州断裂跨断层数据认为,金州断裂在2011~2014年活动速率明显减弱,2014年至今断层活动与其背景资料一致,但活动水平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