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辽南上前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南上元古界的区域对比的关键是如何与蓟县层型、峡东层型的衔接或对比。作者认为辽南群是介于北方的青白口群与南方的震旦系之间的层位,仅金县群才相当于震旦系,震旦系与寒武系的界线则应置于兴民村组与葛屯组之间。  相似文献   

2.
辽东半岛市部上先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4群15组,其中细河群的三个组即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产宏观藻类化石;五行山群的长岭子组、南关岭组产蠕虫和宏观藻类化石;金县群兴民村组产类水母化石,葛屯组产蠕虫、宏观藻类化石,上覆的下寒武统碱厂组产三叶虫和古杯动物化石。上先寒武系7个宏体生物化石层位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宏体生物序列,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细河期宏观藻类发生发展阶段;②五行山期蠕虫发生发展阶段和宏观藻类发展阶段;③兴民村期类水母发生发展阶段;④葛屯期蠕虫和宏观藻类新的发展阶段。据此可以划分为4个生物群,即细河生物群(800Ma前)、五行山生物群(800—700Ma)、金县生物群(677Ma)、满家滩生物群(600Ma)。另外早寒武世三叶虫和古杯动物组成葫芦套生物群,为早寒武世晚期。辽东半岛与苏皖北部晚先寒武纪地层不仅沉积序列相同,而且宏体生物序列也基本相同,两区生物地层完全可以对比。辽东半岛南部晚先寒武纪宏体生物序列的建立及其在同一地层区的延展性,提高了本区晚先寒武纪地层剖面的地位。使其可能成为全球晚先寒武纪生物地层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3.
自1986年至1988年开展辽南上先寒武系地质研究以来,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现总结如下。1 在复州区发现金县群,及其岩石地层单位组、段的划分辽宁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和专题研究工作所确立的辽南上先寒武系层序是正确的。恢复使用张焕翘(1977)的葛屯组、大林子组,对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长岭子组、甘井子组、十三里台组、兴民村组,葛屯组、大林子组进行了分段,从而提高了辽南上先寒武系研究程度,同时也利于区域对比。  相似文献   

4.
在辽东半岛南部震旦-寒武系界限剖面中采集了32块古地磁岩石标本。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①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兴民村期曾出现一次极性倒转,它发生在650Ma左右,可称之为兴民村反极性期,据此,可与国外上先寒武系对比;②本区震旦-寒武系沉积地层曾经历了中纬度→低纬度→中纬度的古地理纬度区的变化历史;③初步建立了辽东半岛南部震旦-寒武系界限附近地层的视古地磁极迁移轨迹。根据古地磁测试结果,结合本区地层特征,将震旦-寒武系界限定在兴民村组与葛屯组之间,兴民村组的顶为震旦系的上限,葛屯组的底为寒武系的下限。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前寒武纪地层发育,研究历史悠久,许多学者对辽宁上前寒武系层序、分层和对比发表了很多见解,加深了对辽宁上前寒武系的认识。近读洪作民同志《辽宁晚先寒武纪几个地质问题的商榷》(刊《辽宁地质》1985年,第一期)一文,深感见解新颖。洪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辽宁上前寒武系对比的依据,有些观点颇有见地,但有些观点笔者尚不敢苟同。本文也拟就辽宁晚前寒武纪几个地质问题谈点看法,作为对洪作民同志文章(以下简称洪文)的补充和质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鲁中南上前寒武系土门群地质特征的研究,确定了土门群各组的时代归属,并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划分了化学地层,进而通过苏皖北部和辽南上前寒武系的对比,阐明了晚前寒武纪华北地块东南缘的古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依据岩性组合、古生物特征及地震事件层研究,对胶辽鲁西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可作如下多重划分对比:鲁西黑山官组、二青山组分别与辽东的钓鱼台组,南芬组相当,胶东豹山口组可与南芬组对比,它们同属青白口系。辽东南关岭组下部、鲁西石旺庄组下部、苏皖北部贾园组、淮南九里桥组皆为一套砂灰岩组合,都发育第一期地震事件层,并开始含有后生动物化石,为等时地层单位,与其以上各前寒武岩石地层单位同属灯影峡阶,鲁西的佟家庄组、浮来山组可分别与辽东桥头组、长岭子组、胶东辅子夼组、南庄组、苏皖北部兰陵组一城山组、淮南伍山组一四十里长山组对比,归属《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新划分的陡山陀阶。  相似文献   

8.
通过山西省寿阳测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华北板块中部太行山中段地区西部的小方山地区内,发现了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馒头组地层,增补了该区寒武系馒头组地层的空白.通过多重划分对比,建立起了小方山寒武系馒头组沉积地层在岩石、生物、时间等多维空间中的立体形态,为今后在该区域上馒头组地层划分并与邻区进行多重地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分布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和崮山镇,该剖面寒武纪地层发育,出露良好,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保存完好,笔者根据微体古生物牙形石的种属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序列,建立了上寒武统6个牙形石生物带,并根据牙形石"Cordylodus lindstromi"的首现,准确地确定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对寒武系长山阶的碳氧同位素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把长山阶底部的碳同位素曲线与我国华南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寒武系芙蓉统底部的碳同位素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华北寒武系与国内以及国外寒武系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山西吕梁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地层学与沉积学问题,根据山西文水苍尔会剖面寒武系地层叠置关系,将该剖面寒武系地层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基于沉积相的变化规律和地层叠置关系的旋回性研究结果,苍尔会剖面存在两个特殊的地层学与沉积学现象:下部为霍山组砂岩直接覆盖在太古宙变质岩系上,其较为良好的出露与明显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探讨山西中部霍山组砂岩的地层归属问题提供依据;在该剖面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中分别发育不同的均一石生物丘,代表华北地台寒武纪晚期—奥陶纪中期"随着后生动物辐射,微生物碳酸盐也在增加"微生物碳酸盐复苏期的基本沉积样式。在新的寒武纪年代地层框架下,对山西文水苍尔会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不但为研究华北寒武系生物丘沉积组构多样性提供参考实例,同时也为探讨山西中部地区前寒武—寒武巨大的古地理变迁提供实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该区地层剖面及古生物的初步研究,发现在震旦系——寒武系边界层位存在有丰富的小壳化石、三叶虫、古介形虫、海绵、遗迹化石及迭层石等。笔者根据国际地科联关于层型剖面的标准,对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与邻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寒武系下统筇竹寺阶分布于金县满家滩、南山、北山、七顶山、三十里堡,瓦房店市的西瓦房等地。该地层原称大林子组,下部为灰色页岩夹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笔者(1984—1985)在灰色页岩中采到两块大化石,笔者鉴定为Bradoriids gen.sp.indet.(属、种未定高肌虫),经刘效良检查,确认为高肌虫,经江能人检查确认为古介形类化石(Archaeostracods)。含大壳化石的层位完全可以与云南、贵州、陕西的筇竹寺阶对比,这个层位在辽东半岛南部的发现对于本区与吉、鲁、苏、皖、滇、黔等地的寒武纪—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对研究寒武系、震旦系的沉积演化、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豫西罗圈组的时代归属,一种意见归寒武纪早期;另一归南沱期,笔者认为前一种意见不妥。董家组岩性可与景儿峪组对比,与其归震旦系,不如归青白口系。何窑组与红岭组实质是一套东西,不能叠置起来,只能舍去一个,保留一个。黄连垛组的深色硅质岩与陕西洛南大庄组(石北沟组)硅质岩可相互对比。燕山地区串岭沟组—团山子组(17—18亿年)有可靠的带藻、真核藻类和chuarid,因此至少从16亿年开始的地层都可以找到宏观大化石。最近,西北大学在高山河组及汝阳群中发现了一些可能属动物遗迹化石的线索,值得进一步寻找。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受多期热液流体的影响,与热液相关的储集体发育。塔河油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内部存在多个异常体,由于埋藏深度大(>8 500 m),缺乏实钻资料而难以确定其地质属性。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正演模型和邻区钻井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异常体上方肖尔布拉克组厚度明显变薄下凹,引起上覆寒武系垮塌,奥陶系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进而表明异常体地质属性为寒武纪末期的侵入岩体。寒武纪末期,在深部火成岩热液流体溶蚀作用下,肖尔布拉克组热液白云岩储层发育,发生了角砾化和垮塌作用,导致上覆寒武系地层表现出凹陷构造。肖尔布拉克组构造控制热液白云岩储层沿轮台断裂以大小不等的次圆状分布,而相关的淋滤滩相白云岩储层分布较广。塔河油田肖尔布拉克组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研究了扬子地台北缘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灯影组及下寒武统下部岩家河段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初步建立了Ⅰ、Ⅱ两个微古植物组合,分别与陡山沱村阶和灯影峡阶相对应,分析了微古植物组合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及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小寨寒武系剖面层序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将小寨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划分为9.5个三级层序(三级旋回)及相应的副层序组(体系域),可为广西碳酸盐岩类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述了鲁西前寒武纪地层清理意见,其一,鲁西前寒武系厘定为中太古代沂水岩群、晚太古代泰山岩群、早元古代济宁岩群及晚元古代土门群四个群级岩石地层单位;其二,晚太古代亲山岩群雁翎关组之下建立盂家屯岩组;其三,将晚元古代土门群浮莱山组厘定为砂岩夹页岩组合,石旺庄组厘定为含砂质灰岩、灰岩、白云岩组合。  相似文献   

18.
吕梁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开展较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竹泉、孙建初等曾进行过调查,但未做系统划分。1958北京地质学院山西实习大队对吕梁山开展全面的1:20万填图,将该区下前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界河口群、吕梁山群、野鸡山群、岔上群、黑茶山群五个群,初步建立了该区前寒武纪地层格架,后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5万填图、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山西省岩石地层》(武铁山等)及本世纪初开展的1:25万填图,逐步建立起较为清晰的地层格架,即新太古界界河口岩群、古元古界吕梁群、滹沱系岚河群、野鸡山群、黑茶山群、中元古界汉高山群。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述了鲁西前寒武纪地层清理意见,其一,鲁西前寒武系厘定为中太古代沂水岩群、晚太古代泰山岩群、早元古代济宁岩群及晚元古代土门群四个群级岩石地层单位;其二,晚太古代亲山岩群雁翎关组之下建立盂家屯岩组;其三,将晚元古代土门群浮莱山组厘定为砂岩夹页岩组合,石旺庄组厘定为含砂质灰岩、灰岩、白云岩组合。  相似文献   

20.
罗圈组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内,其层位介于寒武系与晚前寒武系之间。罗圈组的冰碛成因,首先是杨志坚在一九五八年提出的,其后刘长安,林蔚兴将其命名为罗圈组。这套冰碛地层在华北其它地区多缺失,因此罗圈组成因和时代的研究对华南、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着重要意义。一、罗圈组冰碛岩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