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土层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建立了基岩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功率谱函数为白噪声和过滤白噪声时土层的动力可靠度计算理论  相似文献   

2.
使用接触单元建立三峡库首区断裂展布有限元模型,使用确定性的设定地震方法,为时程分析提供合理的水库地震动输入。二维有限元水平基岩地震动模拟结果表明,九畹溪断裂发生M5.5级构造型水库地震时,三峡大坝场址水平向基岩PGA为175 Gal;而高桥断裂发生M5.5级地震时,巴东县城场址水平向基岩PGA为303 Gal。断裂带两侧PGA出现明显的不连续特征,场址基岩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有必要考虑该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择3种不同强度的人造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基岩地震动输入,采用一维土层频域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两种不同土性的土层剖面,在一定范围内土的天然密度变化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地表峰值加速度与土层的天然密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土体的天然密度增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与土体密度的变化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无线电基本原理和复变函数理论出发,对GS—15重力仪记录系统的巴特伍兹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作了一般推导,得出其传递函数的公式。应用复变函数理论中求极点的方法,拉普拉斯变换及黎曼——梅林反演公式,计算出潮波通过记录系统时所引起的相位滞后公式,并且由它计算了固体潮理论中几种主要潮波在通过该系统时所起的相位滞后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京津冀地区214个强震台捕获的2020-07-12唐山市古冶区5.1级地震加速度波形记录,统计分析记录数量随震中距变化的特征,绘制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将近场6个土层台记录的线弹性反应谱与我国抗震设防反应谱进行比较,采用传统谱比法分析近场局部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将观测的谱加速度与国内常用的几种地震动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计算其归一化残差,研究中、远场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幅度和主要作用周期的影响,给出各周期谱加速度的空间展布,并结合场地环境分析中场地震动被显著放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基桩承载特性的位移协调法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位移协调法分析基桩承载特性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根据郑州某工程的静载试验资料,求得桩身荷载的传递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基桩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可利用实测传递函数对同一场地的不同桩长、桩径或具有相同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同场地的基桩进行承载特性分析的结论,以及桩端土层的力学指标和桩身弹模的选取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咸阳某工程场地为例,首先阐述了场地的地震地质条件,然后在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基础上,对场地土层进行一维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确定了该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为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松散层厚度、基岩厚度、煤层倾角等对压覆范围影响因素分析,来说明在压覆报告资源储量估算时压覆范围所受因素影响:在松散层移动角一定的情况下,松散层厚度越厚,其压覆宽度也越宽,反之,则越窄;基岩越厚,其压覆宽度也越宽,反之,则越窄;煤层倾角越陡,其倾向和走向变形越大.另外,压覆范围还受建筑物的保护等级不同而不同等.  相似文献   

9.
基桩承载特性的位移协调法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利用位移协调法分析基桩承载特性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根据郑州某工程的静载试验资料,求得桩身荷载的传递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基桩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可利用实测传递函数对同一场地的不同桩长、桩径或具有相同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同场地的基桩进行承载特性分析的结论,以及桩端土层的力学指标和桩身弹模的选取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以汉口某场地典型钻孔剖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动三轴试验成果,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考虑土层的非线性特征,利用一维波动方法进行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探讨场地内埋深10~36 m范围内的各土层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液化可能性。结果表明,汉口地区埋深超过20 m的砂土层在Ⅶ度、Ⅷ度地震作用下有液化的可能性;土层液化的可能性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减小;输入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及平稳段持续时间等因素可影响液化判别结果。该方法可为深层液化判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震会对核电站安全造成影响。随着核电站的数量越来越多, 有必要关注在地震下核电站的安全。核反应堆厂房是核电站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其地震响应对核电站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直接法, 考虑了3种不同场地(中硬土、软岩、硬岩)在地震下的塑性变形和土的滞回阻尼, 使用FLAC3D对土-核反应堆厂房模型系统进行了三维建模。为了捕捉上部结构与下部岩石/土壤之间的分离与滑动, 在核反应堆厂房基础与岩石/土壤表面设置接触面单元。上层结构以集总质量模型模拟, 同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岩深度对核反应堆厂房基础地震响应的影响, 最终得到核反应堆厂房结构杆件的加速度反应谱、剪力、基础的摇动和基础不均匀沉降以及侧向位移。结果表明: 在中硬土场地中, 位移、剪切力随基岩深度的增大而减小; 在硬岩场地中, 位移和剪切力响应的规律呈相反趋势; 在软岩场地中, 上部结构响应的规律较为复杂。对于基础摇动和基础不均匀沉降, 在中硬土场地中, 其呈现的规律随基岩深度增大而减小; 在软岩和硬岩场地中, 并无明显规律。基础不均匀沉降可直接反映结构的破坏情况。中硬土场地下基础不均匀沉降超过容许值, 所以基础不均匀沉降对核反应堆厂房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对核电站的安全设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2019-06-17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6.0级地震后,双河镇布设了多个地震监测仪器,以获取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动相关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一介质下,60 m高程对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放大可达1~3倍,阿里亚斯强度放大可达2~5倍,同时微地貌的不同可使放大效应具有一定的方向优势;2)在同一高程不同介质条件下,相较于砂...  相似文献   

13.
�봨����ǿ��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相似文献   

14.
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应用复合震源模型建立特定圆形子震分布的断层破裂运动学模型,对地震矩、应力降、破裂速度、子断层尺寸和震源深度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一组合理的震源参数,然后基于复合震源模型计算得到该地区地震动,最后与观测的峰值加速度(PGA)、反应谱和PGA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整体上可以再现各台站地震动强度特征,验证了复合震源模型计算强地面运动的有效性,同时敏感性规律也为复合震源模型计算缺乏强震记录区域的地震动参数的变化区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01-21青海门源6.4级地震,通过分析高铁沿线台站强震数据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仪器烈度值表明,将实时仪器烈度值作为高铁地震监控系统的报警参数受场地条件影响较小。利用沿线台站近高铁和远高铁监测点的谱比值来解释局部复杂场地条件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通过比较台站计算与设计的反应谱来预测高铁地震台站附近的桥梁震害情况。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and deformation modes of retaining walls using large-scale model shaking table test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eak seismic earth pressures along the height of a wall was a single peak value curve. The seismic earth pressures on a gravel soil retaining wall were larger than the pressures on the weathered granite and quartz retaining walls. Also, the peak seismic earth pressure increased with increases in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the wall height. The measured seis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s on a rock foundation retaining wall were larger than the calculated values, and the action position of resultant seismic pressure was higher than 0.33 H. In the soil foundation retaining wall, the measured seismic earth pressures were much smaller than the calculated values, while the action position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0.33 H. The soil foundation retaining wall suffered base sliding and overturning under earthquake conditions, while overturning was the main failure mode for the rock foundation retaining wa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