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研究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e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共视远程时间传递技术,并结合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搭建了基于GNSS CV(common-view,共视)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的硬件平台。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保持的精确时间UTC(NTSC)和GNSS共视接收机观测数据,实现了用户与国家授时中心之间的在线数据传输和比对处理,为用户时间与UTC(NTSC)之间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基于伪随机码的低压电力线信道时延测量方法,是低压电力线授时的关键技术,利用现有的低压电力线网络,无需搭建额外的通信线路,不受外界物体遮蔽或天气影响。根据双向时间同步原理:服务器首先与标准时间同步,使用BPSK调制方式将1号C/A码经低压电力线传输至客户端,客户端对1号C/A码信号解调捕获后回传服务器2号C/A码,服务器根据信号发射时刻和接收时刻时间差计算出信道传输时延。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低压电力线信道的时延测量,在80 m电力线距离内,时间同步误差优于100μs。  相似文献   

3.
利用同步卫星进行中日双向时间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同步是高精度授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利用同步卫星进行双向时间传递可最大限度地消除路径因素对时间同步的影响,并且可准确,适时地得到高精度的比对结果。国际计量局(BIPM)为改善世界范围内时间同步,提出了全球双向卫星时间传递(TWSTT)计划。由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CSAO)和日本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GRL)所进行的双向卫星时间传递经过一年的工作,已经得到了较好结果,进一步的分析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4.
主要以美国国家技术标准研究院(NIST)的时间频率溯源链系统为典型,给出其方框图和技术指标,并述评了NIST的宗旨、任务,及时间频率溯源链的重要特征是:拥有高精度的铯喷泉原始频率基准(准确度、稳定度均~1.10-15);在时间频率传递方法和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远程校准的频率测量和分析系统(FMAS),及溯源链系统的尖端装备的高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品质方面均达到先进水平。并综述了高精度的时间频率同步系统在天文学测量、导弹发射、导航、定位等科学实验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目前达到的关键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5.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通过播发卫星钟差和精密轨道信息实现时间和空间基准信息向导航用户的传递.随着高精度原子钟等导航卫星载荷、星间链路等天基/地基监测手段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技术的不断更新,卫星轨道和钟差产品的精度和实时性也逐步提升. 2018年12月,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实时高精度、高可靠的基本导航定位服务.综述了北斗导航系统从北斗二号区域系统到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处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针对上述问题,阐述了北斗运行控制系统的解决途径和实现指标.与GPS等其他GNSS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导航系统技术特点.最后展望了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技术未来的发展路线图,为更高精度的GNSS导航定位授时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移动通信网络基站间需要建立高精度时间同步的需求,研制了一种具有高精度时间同步功能和高精度频率输出的时间同步器,并设计了相应的性能测试方法。测试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不同时间同步器输出的1PPS平均同步精度优于5ns/d,24h内输出的频率准确度优于10^-12/s,其他各项指标基本合格,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DP83640硬件辅助的IEEE1588研究及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精度时间同步的广泛应用,采用硬件辅助的IEEE1588协议已成为减少同步误差提高同步精度的理想途径。分析了DP83640物理层芯片的功能结构与IEEE1588时间同步基本原理,构建了以DP83640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时钟同步功能模块,验证了同步过程。实验及分析表明,在局域网内采用DP83640硬件辅助的IEEE1588协议同步精度可达到纳秒量级。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一种用于时间同步系统的高性能数字移相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过程,该系统采用直接数字合成(DDS)技术,其同步精度小于100 ns,移相精度可达5×10-10 s,同时能够实现精度为10-6 Hz的频率调节。该系统是为时间同步系统设计,并可广泛应用到军用、电力、通信等领域中。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对高精度时间频率提出了日益增长的需求,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量子物理的发展推动了高精度时间频率领域的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简要介绍时间尺度、UT1的测定技术、守时钟、时间同步技术和授时手段各方面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并展望未来时间工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该系统占用SCPC数字卫星通信地面站的一个话音通道,其带宽仅有45kHz,由1个主站和1个到62个副站组成.所有的系统同步过程都由主站控制自动完成.该系统采用扫描原理,以对话方式实现一点对多点的时间同步.其特点是:占用频带窄,节约卫星资源;实时性强;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多点同步;相位自适应技术;时间同步精度高;功能齐全。该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实验证明系统同步准确度优于2μs.  相似文献   

11.
GPS时间比对机对天文预测图像的时间定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GPS时间比对机利用GPS时标为基准 ,对天文图像进行时间定标的设计原理、可能出现的各种差错和纠正方法、模拟实验和主要误差分析。时间定标精度为 1 .0 85微秒 ,其均方根为 0 .5 4微秒  相似文献   

12.
GPS时间比对机研制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在GPS时间比对机的研制中,提取和解算GPS时间信息码、确定时标的世界时时刻等技术问题,并给出了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BPL长波授时时号(以国家授时中心(NTSC)保持的UTC(NTSC)为基准)的准确度,必须对该时号进行定时校准(确定发射时号与发播工作钟同步时定时校准信号的相位)。阐述了定时校准的原理和方法。与传统罗兰-C系统校准方法不同,该方法选择发射天线电流取样信号基准过零点而非定时控制单元基本定时信号为定时校准点,消除了因锁相控制精度不足引起的误差,提高了时号精度。该方法可以作为罗兰-C授时系统的通用校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引起微波时间传递系统时延变化的原因和单向及双向时间传递比对精度;分析表明,根据微波双向时间比对的长期测量数据可对搬钟实验得到的时延值进行修正,采用该修正结果可减小单向时间比对的误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用于守时工作的时间间隔计数法和双混频时差测量法,分析了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的两种测量比对设备(SR620时间间隔计数器和PCOMP多通道相位比较仪)对同一组原子钟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的结果(钟的速率、RMS、测量精度和稳定度)。分析所得的主要结论是:双混频时差测量法具有更高的比对精度,更适用于氢原子钟短期(τ≤5 d)稳定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16.
脉冲星时稳定度及可能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毫秒脉冲星长期计时观测最新结果和脉冲星时与原子时频率稳定度的比较。指出脉冲星时频率稳定度的提高受到计时观测误差的限制,讨论了提高毫秒脉冲星计时观测精度的方法。随着脉冲星计时阵的实施,脉冲星时的应用已为期不远。可能的应用包括毫秒脉冲星与原子钟结合守时、建立综合脉冲星时和用脉冲星计时阵检测原子时误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时间频率量的特征及其对时频系统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物理量测量中时间频率量的特点,主要有:时间的流逝性;其基准是自然基准;时间和频率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时间频率具有最高的测量精细度(分辨率)与准确度;其计量标准可通过电磁波发播;其测量精确度与测量时间有关。另外,从基准、守时、授时、时间频率设备的研制、生产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阐发了这些特点对时间频率系统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双向卫星时间比对是一种高精度的远程时间比对手段,其比对经常不是连续进行的。为分析非连续双向卫星时间比对的水平,使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C波段双向卫星时间比对网的数据进行试验。采用的方法是对非连续双向卫星时间比对的结果进行内插,将内插结果与连续双向卫星时间比对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试验条件下观测间隔时间在2.5 d以内时,非连续与连续观测结果之差的RMS值小于1 ns;观测间隔时间为0.5 d时,非连续与连续观测结果之差的RMS值小于0.5 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