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天 《天文爱好者》2014,(12):46-52
小行星与慧星研究 小行星和彗星是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遗留的原始残骸,包含着太阳系早期的物理和化学信息,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和行星系统形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精密确定其轨道动力学演化又是目前空间环境和地球安全方面的重要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太阳系内,恒星太阳位于中心,是最主要的天体。在它的周围有八颗大行星、许多矮行星和小行星,还有许多彗星和流星体。其中六颗大行星拥有自己的卫星。这些天体在太阳系内有规律地运动着,构成了丰富多姿的太阳系家族。也正是这些天体的有规律运动,形成了太阳系内天体的各种天文现象,如日食(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月食(月全食和月偏食),  相似文献   

3.
对金斯定则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崇伊 《天文学报》2002,43(4):366-374
用物理学基本定律可导出金斯经验定则,它似应称为金斯定则,该定则的速度、高度或能量等表述完全等效,可随意选用,用能量观点更容易解释此定则,满足金斯定则只是给定的粒子成为具有稠密大气的行星或卫星的主要大气成分的必要条件,该定则的适应范围可用方程或其图像表示,也能用诺模图确定,它适用于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小行星,流星体和像柯伊伯带天体与半人马族星这样的外太阳系天体,此定则现在仍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行星磁场强度的分布具有规律性,中间巨行星的强度值大,两侧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的强度值小。在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中,也是中间行星磁场强度值大,如地球和海王星。两侧行星磁场强度值小,如金星、火星、天王星和冥王星。水星磁场强度值比金星大是因为水星环较早的从A组星云环中分裂出来所致。行星磁场强度大小分布的规律性与星云环级式分裂、环体物质中聚即铁磁性物质较快中聚的规律性一致。所以,铁磁性物质多少,可能是行星磁场强度大小分布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个典型的行星系。它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颗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至少167颗已知的卫星;一些矮行星(包括类冥天体):还有大量的、难以计数的太阳系小天体。太阳拥有太阳系内已知质量的99.86%,并以引力主宰着太阳系;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内最大的两颗行星,它们占了剩余质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最熟悉的家族要属太阳系了。太阳系位于银河的一条旋臂上,由恒星太阳和八颗大行星、矮行星、以及行星的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各种星际物质组成。而他周围的诸多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也围绕着太阳做周期运行,自1959年以来,人们就陆续通过空间探测来研究太阳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太阳系的诞生,构成、运动及变化,近距离接触与地球同生共息的伙伴,看清他们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7.
李培俊  周济林 《天文学报》2006,47(4):394-401
介绍了N体模拟的Hermite算法,并利用该算法研究了不同质量行星在小行星主带上轨道的演化情况.采用的演化模型是太阳系N体模型(N=7),即把水星、金星、地球的质量加到太阳上,忽略冥王星,同时在小行星主带附近增加一个假想行星,系统演化时间为1亿年.数值模拟显示能够稳定存在于小行星主带上的单个天体的质量上限其量级为10~(25)kg.模拟同时还显示在某些情况下,假想行星与木星之间的低阶共振可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行星环动力学的研究对揭示太阳系,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的意义,旅行者2号的行星际探测,极大地丰富的我们对行星环的认识,给行星环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活力,文中综合在行星轴对称势,环自引力势,环粒子磁撞,卫星摄动等因素影响了行星环的研究方法法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望远镜发明之后,由于伽利略立刻就用它看到了金星的盈亏、木星的卫星,于是人们对太阳系天体的观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因为那时,人们心目中的宇宙主要是太阳系。到19世纪末,天文学家不但对太阳系天体的运行规律基本做到了如指掌,而且对行星的表面性质、结构,以及它们的卫星、光环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对彗星  相似文献   

10.
寻找遥远的彗星和流浪的行星弗里曼.J.戴森文李萌摘译一戴维·朱维特和简·鲁发现冥王星外太阳系天体是1993年引人瞩目的一则天文消息。我们称它们为“天体”是因为天文学家对它们究竟应属于行星、小行星还是管星尚有争议。这两个天体——1992QBI和1993...  相似文献   

11.
Planet's Orbits是一个非常精确的具有很多功能的数字太阳系仪。它使用的是DE404历表来计算行星(不包括冥王星)以及月亮的位置。木星、土星、天王星这三颗行星的卫星的位置采用的是另外的不同的分析计算方法。小行星以及彗星的位置是通过其轨道根数计算出来的,因此仅在较短的周期内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12.
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而近地小行星又是小行星中特殊的一类。近年来对近地小行星的观测和研究已全面开展,这已成为当今太阳系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初步探讨太阳系中不同小天体之间的关系:1.小行星与短周期彗星之间的关系;2.近地小行星与主带小行星和短周期彗星之间的关系。最近的观测研究表明某些小行星可能是由彗星演变来的,而某些近地小行星可能来源于主带小行星和死亡的彗核。  相似文献   

13.
太阳系起源基本问题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评述了各种太阳系起源学说关于行星的物质来源、行星的形成方式、太阳系有序结构的形成等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 ;介绍了作者创立的太阳系自组织进化论新学说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木星等由气体组成的巨大行星需要上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够形成。但华盛顿大学的天文学家托马斯·奎因(Thomas Quinn)等最近却提出类木行星(即像木星一样主要由氢、氦、冰、氨、甲烷等物质组成,体积大,密度低,自转快,卫星多,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发现了285颗围绕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的卫星, 它们的轨道和物理性质呈现了丰富多样性. 目前为止, 几乎所有的卫星研究工作都基于单个卫星系统或者卫星群, 似乎缺少统一的研究. 提出了一个新的与行星性质无关、只与恒星半径有关的轨道参数n, 定义为以太阳半径为单位的轨道半长轴的自然对数. 不同行星的卫星的n值都存在双极分布, 绝大部分卫星在$n\gtrsim2$区间, 其次在$n\lesssim-1$区间, 位于中间区域的行星则很少. 从卫星物理参数和轨道参数与n的关系中发现, 分属六大行星的卫星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首先, 轨道偏心率和轨道倾角偏大的卫星的n值都在3.5左右, 它们都是巨行星的不规则卫星. 其次, n值在-1和1之间的卫星绝大部分体积大、质量大、反照率高、自转速度慢. 从文献中找到11颗系外卫星候选体, 获得了它们轨道n值和卫星质量, 发现后者也是在-1< n< 1区间最大,其他区间偏小.这些统一的 规律暗示,太阳系内不同行星的卫星形成机制以及太阳系外卫星的形成机制可能一样或类似.  相似文献   

16.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原始产物,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岩石或金属天体,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尺寸差别也很大--大至直径可达上千千米的小行星谷神星(2006年国际天文学会将其归类为矮行星),小至几十米甚至几米的石块。  相似文献   

17.
宇宙信息     
谢天 《天文爱好者》2010,(11):20-23
WISE升温但继续工作 在完成了主要任务对红外天空进行了巡天观测之后,美国宇航局的大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耗尽了其所有的制冷剂。虽然WISE已经升温,但美国宇航局决定继续这一任务。现在WISE的观测目标将集中在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彗星和行星上。  相似文献   

18.
行星形成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行星是星子集聚而成,另一种认为,行星是由星云物质经过势井聚集为原行星而形成。笔者认为,角动量守恒定律,是认识太阳系起源和行星、卫星形成方式的重要钥匙。某一行星区的星云物质绕太阳转动的角动量总和(A_c)减去该区今日行星轨道角动量(A_p)应当等于该区行星自转角动量(A_r),即A_c-A_p=△A=A_r。但计算结果,A_c-A_p=△A>A_r。这就证明,行星是经过星云环形成的。文中计算了星云环内外边界的位置,即星云环的宽度,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可能为行星形成方式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偏心率是描述天体运动轨道的重要参数之一, 能够为揭示天体的动力学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进而帮助理解天体形成与演化的过程及背后的物理机制.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天体运动轨道的研究已经走出太阳系, 包含的系统也从大质量端的恒星系统延伸到了低质量端的行星系统. 聚焦天体轨道偏心率研究, 回顾了目前在恒星系统(包括主序恒星、褐矮星以及致密星)和行星系统(包括太阳系外巨行星以及``超级地球''、``亚海王星''等小质量系外行星)方面取得的进展, 总结了不同尺度结构下偏心率研究的一些共同之处和待解决的问题. 并结合当下和未来的相关天文观测设备和项目, 对未来天体轨道偏心率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太阳系尘埃等离子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太阳系尘埃等离子体中的充电机制和波动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若干空间物理现象,内容包括太阳系等离子体中尘埃表面的平衡电势,带电尘埃在空间环境中的受力与运动,行星环内沿的弥漫扩散,轮辐结构的成困,彗星环境中尘埃的静电爆裂,尘埃彗尾的形态演化,天王星窄环的稳定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