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9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东南沿岸海面的异常与1982—1983年El NIN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 《海洋与湖沼》1989,20(3):292-296
  相似文献   
2.
王寿景  李立 《台湾海峡》1993,12(4):303-311
本文根据历史水文气象资料,用条件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厦门港水动力因素低频波动特征并探讨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低频波动清楚地表现为水位和表层盐度的波动。厦门港水位的低频波动主要源自平潭站的水位波动,风的贡献是次要的;条件谱分析了难以描述表层盐度低频波动和九江径流波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排放情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式内部变率对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影响与外强迫的影响相当,单个模式内部不同成员达到全球平均1.5℃或2℃增温的年份相差2~12年;其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影响极大值出现在欧亚大陆以北洋面、白令海峡周围区域、北美东北部及其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域、南半球高纬地区等;低排放情景下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大于高排放情景。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以西陆架夏季上升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李立 《台湾海峡》1990,9(4):338-346
本文主要依据南海北部珠江口以西陆架区1977~1981年的水温、盐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等要素的序列历史资料,对该海域的上升流现象进行了分析研宄。  相似文献   
5.
南海上层环流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李立 《台湾海峡》2002,21(1):114-125
回顾了近50a来南海环流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近期有关南海上层总环流的观测研究成果,并就南海季风急流、南海暖流、南海南部的次海盆尺度环流,以及南海东北部环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6.
邱云  李燕初  李立  许德伟 《台湾海峡》2010,29(4):547-554
利用1951~2003年HadISST资料集的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讨论了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IPWP)海域,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及其周边海域SST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SST的年际变化均与ENSO相关,但印度洋与南海的响应特征与西太平洋的相反且不同步.前者海温变化滞后Nio3指数3~6个月,而热带太平洋西边界和ITF流经海域海温则超前1~3个月.沿ITF及其东印度洋出口,SST的年际变化规律不同于热带印度洋而与太平洋的相似,分析表明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ITF海洋桥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海域SST的波动规律也有明显不同.以巽他岛弧(苏门答腊、爪哇和小巽他群岛)为界,从赤道西太平洋向西沿ITF流径,太平洋一侧SST的季节变化以0.5a周期的波动占主导,印度洋一侧则以1a周期占主导.  相似文献   
7.
The unique survey in December 1998 mapped the entire western boundary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which reveals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huge volume transport of the swift and narrow winter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of the SCS(SCSwwbc) in full scale. The current is found to flow all the way from the shelf edge off Hong Kong to the Sunda Shelf with a width around 100 km and a vertical scale of about 400 m. It appears to be the strongest off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where its volume transport reached over 20×10~6 m~3/s. The current is weaker upstream in the northern SCS to the west of Hong Kong. A Kuroshio loop or detached eddy intruded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is observed farther east where the SCSwwbc no more exis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survey the SCSwwbc was fed primarily by the interior recirculation of the SCS rather than by the"branching" of the Kuroshio from the Luzon Strait as indicated by surface drifters, which is likely a near-surface phenomenon and only contributes a minor part to the total transport of the SCSwwbc. Several topics related to the SCSwwbc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
SEA LEVEL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DURING EL NIN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El Nino years, along the southeast China coast, the seasonal cycle of sea level variation - low in spring, high in autumn - is attenuated: specifically, the autumn peak is reduced by about 10 cm. This negative anomaly increases toward the south and occurs at the same time as a similar (but five times larger) sea level anomaly at Truk Island (7.5°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   
9.
1.对天气尺度结构的诊断分析做了诊断再给出的预报,逻辑上是从天气尺度开始的,大尺度系统给出了所有可能产生中尺度现象的因子.如雷暴需要水汽、不稳定层结和抬升源,也许在分析过程中就能给出三个因子中的两个.由于所忽略的另一个因子会增大雷暴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大尺度诊断能指出应该注意什么. 能够证实,自动图表分析节省了时间,但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分析者从计算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人们对新疆的降水问题曾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要做好大降水过程特别是局地强降水(大——暴雨)的预报,必须对形成降水的物理条件和环流结构有较完整的了解.用现代天气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对与降水有关的各种物理因子进行定量计算,可比较各因子在降水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对降水的成因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