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43篇
海洋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渍洼地蟹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渍洼地种蟹培育是解决成蟹养殖种苗来源的重要途径,文中介绍的幼蟹放养,饲养管理与水质控制,幼蟹生长率与土增重量的变化,蟹种成活率与回捕率等对蟹种池墉强化培育提供了经验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先进行单胞藻(斜生栅藻 Scenedesmus obliquusTurp)的 培养,再接种田螺(Cipangopaludina sp)和短钝溞(Daphnia obtusa Kurz),对栅藻密度的经时变化, 短钝溞种群增长及水体中氮、磷、碳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作了测定与分析结果如下:(1)田螺组和 对照组中栅藻密度(N)经时变化的函数为:田螺组N=e(1.1136)t(1.7204);对照组N=e(1.4175)t(1.8099);(2)田 螺组短钝溞在静态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为: N= 0. 75e(0.476)t,(3)以短钝溞问收方式收获量的累加 值作为种群增长量(产出量),其数学模型为:N=e(0.2837)t(2.5537);(4)经栅藻、田螺、短钝溞培养后,生 活污水的氮、磷、碳含量分别下降了 80、 60%, 72. 40%, 45. 70%. 本研究既为枝角类集约化培养提供了某些生态学理论参数,也为污水调控及资源化提出一个 值得参考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黄苔”是丝状绿藻大量增殖并漂浮聚集在水面的一种藻类水华,是乌梁素海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文献数据整合和Landsat TM/OLI系列卫星影像反演,追溯了乌梁素海近35年(1986—2021年)的水质变化和“黄苔”暴发历程,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乌梁素海“黄苔”暴发的年际影响因子。乌梁素海水体化学需氧量、总氮(TN)、总磷(TP)浓度在年尺度上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富营养状态(TLI(∑)>5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黄苔”暴发面积与TP、TN、氨氮、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出水量、风速、沉水植被面积、入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沉水植被面积和出水量是影响乌梁素海“黄苔”暴发面积的主要因子。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增加了乌梁素海出入水量,降低了水体TP、TN浓度,也造成沉水植被退化,使“黄苔”暴发的扩张趋势得以遏制。然而,乌梁素海现有营养条件、基质条件仍适宜附着藻生长和“黄苔”暴发。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升高和风力减弱可能会加剧这一现象。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控乌梁素海“黄苔”暴发,如生态补水、外源营养盐管控、沉水植被调控、引水活...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与养殖现状及其种质保护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谷孝鸿  赵福顺 《湖泊科学》2001,13(3):267-271
根据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及其养殖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各水系河蟹的种质变异及其河蟹幼蟹培育和成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华绒螯蟹 种质保护的要求,就防止河蟹幼蟹性早熟及和蟹养殖的遗传污染与种质混杂等问题,提出了对长江河蟹品质保持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9,自引:10,他引:19  
五里湖作为太湖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区域,内源污染和生态退化成为困扰五里湖最主要的两个问题.生态清淤工程的特点是对所要疏浚污染底泥污泥厚度通过采样分析后精确测定,并且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精度也高于一般的工程疏浚.所以生态清淤既可以清除五里湖的内源污染,又能为其生态恢复创造条件.本文通过对五里湖生态疏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疏浚区底泥、水质质量的改善的效果以及对原位培养生物的抗氧化系统组分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发现,五里湖生态疏浚区底泥中磷含量下降了30%,左右,重金属含量升高的地质积累指数小于1级.疏浚后半年内水体中总磷和溶解磷含量比疏浚前下降10%-25%左右,叶绿素a含量下降40%,左右,其它水质理化参数保持正常.作为生物标志物原位培养生物的抗氧化系统组分在疏浚前后变化较小所以认为,五里湖疏浚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并且控制了对生态的压力,为下一步生态修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山东禹城地区碳酸盐水型瘦水与肥水两种水体进行生物改良后,引种短钝溞( Daphnia obtusa Kurz)作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短钝溞在有适宜种类微藻作开拓环境的先驱生物存在条件下,可以耐受碳酸盐型水质,并能成功地生长繁殖,本文还对3种培养液(有机型、无机型、结合型)及两种培养模式(间收式与接种式)下种群增长的动态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不同基质下菹草的生长及其对水体营养盐的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置两组实验分别研究不同基质对菹草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菹草对不同基质下水体营养盐的吸收净化作用.结果表明:湖泥、混合基质及黄土三种基质对菹草的生物量变化及石芽的形成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氮磷养分含量高的湖泥更有利于菹草植株的生长,其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混合基质次之,氮磷含量最低的黄土最差;黄土基质下菹草石芽产生的时间最早;混合基质下产生石芽数量最多.3、4月份菹草水体中不同形态的氮浓度均低于空白组,最大净化效率达74%,构成水体营养盐氮的汇;菹草对不同基质下水体中氮的净化效率表现为:湖泥混合底泥黄土;菹草对水体磷的控制吸收作用不明显,甚至有加快磷转换释放的作用;6月份处于腐败分解阶段的水草组水体营养盐浓度普遍高于对照组,构成水体营养增加的源.  相似文献   
8.
固城湖冬季生物资源现状及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1999年冬季对固城湖生物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固城湖冬季生物资源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探讨了固城湖水质的演变趋势和湖泊供养殖能力.结果表明,固城湖水质虽达到国家Ⅲ类饮用水标准,但固城湖水质已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当前固城湖可自然提供的渔产潜力约为81.4×104kg.为保障固城湖渔业生产和水资源质量,应做好水生植物资源改良和保护,调整湖泊渔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呼伦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渔业资源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2014-2015年在呼伦湖进行的鱼类资源拖网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资料,分析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渔业资源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鱼类21种,隶属4目6科21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占总数的81.0%;群落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鲤(Cyprinus carpio)、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偏低.东部、西部湖区间的鱼类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西部湖区的鱼类物种数量较少,但大中型鱼类比例及生物多样性较高.与历史资料相比,呼伦湖鱼类的物种数量下降,优势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而捕捞强度过大、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及气候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呼伦湖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于2010年5月—2011年2月,对南京市5座中型湖泊型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每季度一次的调查采样,同时测定总氮、总磷、透明度等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等生物因子.共鉴定到浮游动物17科28属,优势种为盔形溞(Daphnia galeata)、象鼻溞(Bosmina spp.)、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多肢轮虫(Trichocerca spp.)、异尾轮虫(Polyarthra spp.)等.5座水库浮游动物年均密度变化范围为72~1401 ind./L,其中河王水库密度显著大于其他水库,而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无显著差异.5座水库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02~339μg/L,季节间、水库间浮游动物生物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5座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主要为营养盐、水温、透明度和浮游植物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