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2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381篇
测绘学   210篇
大气科学   376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748篇
海洋学   203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列出了在1984年5月25日到6月7日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利用Sirio-1卫星进行双向法卫星时钟同步试验期间,国内参加台站的主钟之间进行多种手段比对的统计结果,作了分析比较,并列出了最后采用的UTC(BAO)—UTC(i)逐日相位差表。中意卫星地面站工作钟之间的比对结果和意方台站钟之间的比对结果将另文刊载。根据本文及以上资料将很容易得出任何国内参加台站之间和国外参加台站之间的时钟比对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首都圈地区现今活动断层上近20年的位移测量资料为依据,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对该区断层的活动特征进行了拟合,并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该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1977-1986年间该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与华北较一致,约为N45°-80°E;1986-1990年其主压应力方向向北偏转,约为N5°-60°E;1990年至现在其主压应力又向东偏转,角度大于第一阶段,约为N80°-95°E。该区的张家口-延庆一带近期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丰镇-阳高-大同地区和凉城-古营盘地区应力较高,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3DEEMs)及荧光偏振法研究了3例腐殖酸和1例湖泊溶解有机物(DOM)在不同腐殖酸浓度、离子强度和pH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增大,各腐殖酸样的荧光强度增大,其中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出现红移.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大,腐殖酸的荧光偏振值增大,由此推断在此浓度范围内腐殖酸由于分子间的排斥作用使其构型出现伸展.离子强度增大导致腐殖酸及阿哈湖DOM的荧光强度降低.随着氯化钾(KCI)浓度增大,Fluka腐殖酸的荧光峰A蓝移,荧光峰B的荧光偏振值出现减小,推测是由于静电中和作用使其荧光基团发生卷曲造成的.离子强度对其余腐殖酸样和阿哈湖DOM的其他荧光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总的来说,pH值的变化对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特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随着pH值增大,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强度增强.而pH值减小时,Fluka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A峰)蓝移,当pH值降到5时,Fhka腐殖酸的荧光峰突然红移到最大,随后又继续蓝移;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阿哈湖DOM的荧光峰位无明显的漂移.所有样品的荧光偏振值都减小(但阿哈湖DOM的A峰变化不大),但在pHi≤5时又增大,这种现象表明随着pH值降低,腐殖酸和湖泊DOM中有机大分子发生卷曲,但在pH≤5时由于羧基的质子化又以平面伸展构型出现在溶液中.  相似文献   
4.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基中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中不同深度的孔隙水压力、超孔隙水压力、相对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孔压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微观解释。结果表明:(1)处理区外侧,孔压变化主要由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受真空影响较小;(2)在处理区内,孔压变化受真空负压、土体渗透性和堆载荷载的影响。真空作用下的渗流是孔压消散的主要方式,土体渗透性的强弱影响着孔压消散的速度,消散的孔压转化成有效应力,促使土颗粒移动,对孔隙水产生挤压,这使孔压消散呈脉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于1991-1995年间5次在云贵高原泸沽湖、洱海湖和贵州阿哈湖、百花湖的湖心采集沉积物柱芯、界面水和湖水样品,通过其pH值和HCO-3浓度剖面及界面碱度扩散通量的研究,首次定量评估高原湖泊界面扩散作用上覆水体碱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云贵高原某些湖水寄宿时间相对较长、湖水深度相对小的湖泊,界面扩散作用是水体碱度的重要来源之一;湖水寄宿时间较短、深度较小的湖泊,界面扩散对上覆水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6.
全球越赤道气流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8.
云贵高原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碱度扩散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1-1995年间5次在云贵高原泸沽湖,洱海湖和贵州阿哈湖,百花湖的湖心采集沉积物柱芯,界面水和湖水样品,通过其pH值和HCO3浓度剖面及界面碱度扩散通量的研究,首次定量评估高原湖泊界面扩散作用上不体碱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云贵高原某些湖水寄宿时间对较长,湖水深度相对小的湖泊,界面扩散作用是水体碱度的重要来源之一,湖水寄宿时间较短,深度较小的湖泊,界面扩散对上覆水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锆的分布特点和迁移方式的研究,探讨南海北部锆石砂矿的形成过程和富集规律,及锆的地球化学分布与古海岸线的相互关系。 研究区的范围,东起台湾浅滩,西至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南沿岸的陆架、陆坡区(110°—120°E)及东沙群岛以南部分海域(17°50′N以北)。样品多数采自大陆架和陆坡区,少数采自海盆,最大的采样深度达3800m。全区共选出1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X光、萤光光谱分析、化学分析、矿物显微镜下鉴定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是海洋化学上比较重要的课题之一,对了解微量元素在海洋中的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锌在海洋中的存在形态曾有过详细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