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规划是现在处理将来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规划的目标在于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动态平衡。该文引入旅游功能系统这一概念,并试图从市场学的角度说明旅游规划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来实现旅游功能系统的完善与运行,同时也初步总结了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的基本要素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荧光光谱(PL)对凝胶燃烧法合成的钙钛矿和稀土Pr~(3+)掺杂钙钛矿两种功能矿物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900℃,保温时间1h条件下获得了结晶良好的单相的钙钛矿和Pr~(3+)掺杂的钙钛矿样品。Pr~(3+)掺杂样品CaTiO_3∶Pr~(3+)在340nm波长光的激发下,在618nm处监测到发射峰,对应着Pr~(3+)的~(1 )D_2→~3F_4的能级跃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实验表明,钙钛矿对其具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Pr~(3+)的掺杂提高其光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3.
陶慧  张梦真  刘家明 《地理学报》2023,(4):997-1014
作为地方家园的物质载体,建筑遗产不仅在历史上呈现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价值溢出,也因其现代性实践而凝聚了当地人心态秩序的变迁,重现了物的象征性沟通的性征,并随着实践场域的嬗变,呈现出物质价值与身份的重塑。传统吊脚楼形制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实践的场所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区,承载着物质、制度与精神多层次的地方意义。本文从物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时间—空间—地方”三元辩证的研究框架,动态地考察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家园遗产与文化主体的互动过程及社会秩序嬗变:(1)“物”的在场是其民间保留和时代传承的历史回应,承载着家屋文化与地方记忆;(2)“物”的式微与脱域是在现代性渗透下宏观力量与个体行为的博弈与融合,也是地方主体性的消解、协商与重构;(3)“物”的出场则意味着家园被置于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价值体系,让民族建筑的空间价值外溢,从而以文化资本的形式参与到旅游语境的交互中。更进一步,本文试图从地方性的视角探讨家园遗产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秩序重塑逻辑:(1)空间赋能:景观基因焕发空间价值的生产面向;(2)秩序重塑:社会动力激活空间价值的生活面向;(3)地方知识:多元主体共育空间价值的生态面向...  相似文献   
4.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开发对提高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ArcGIS分析京津冀区域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5 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非遗整体呈集聚性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并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区县扩散减少的分布格局;2)各类型非遗在结构及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结构上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类等为支撑,空间分布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资源差异最大;3)距所属城市中心越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缓冲区内的非遗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最后从明确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类型、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文化特质和旅游差异性、借势国家级旅游品牌四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斯)尔》史诗派生出的格萨尔文化是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态。文化资源是文化的载体和展示形式,具有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研究格萨尔文化资源的分类、空间分布及成因对于探讨青藏高原地区人地关系,保护人类非物质遗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格萨尔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并于2014年被授予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首先对格萨尔文化资源进行界定和分类,并以果洛为例,探讨格萨尔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与自然地理条件(高程、水源、坡度、坡向、可达性)的关系,并分析影响文化资源分布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① 格萨尔文化资源可以分为4大类,11个亚类和60个子类,果洛的格萨尔文化资源覆盖全部类型,共1189个;② 果洛格萨尔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具有聚集性,其中A类文化人(团体)类集聚程度最高,并通过最近邻分析和密度分析对各类文化资源的集聚空间进行识别;③ 格萨尔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多位于海拔相对较低、距水源地较近的位置,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分布对坡度、坡向和可达性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6.
朱鹤  刘家明 《地理研究》2018,37(12):2490-2502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传统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山区地区,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的影响,其乡村聚落的重构更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采取深度访谈、全样本问卷调查、遥感影像解译与GIS分析等方法,以云丘山旅游景区中的两个自然村落为例,从微观尺度研究乡村聚落的多维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在景区建设推动下,云丘山景区内两个村的“空间—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均发生了重构:空间层次上,土地利用状况和三生空间的规模均发生变化,生产、生活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增加,空间格局上从“生活—生产—生态”的环状模式转变为生活、生产空间在生态空间中镶嵌的模式;经济层次上,村民的收入提升,生计模式发生改变,对旅游业的产业依赖度升高,传统生产模式改变;社会层次上,人口回流,劳动力显著增加,社会阶层的空间差异被打破,乡村组织方式逐渐向旅游生产方式上转变。乡村的“空间—经济—社会”多维重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形成新的乡村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7.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替代性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生态旅游从提出就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辑收录的国外生态旅游期刊文章为基础,对筛选出的546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梳理和归纳相应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并从生态旅游内涵、利益相关者、客源市场、目的地、影响和评估6方面阐明国外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内容。结果表明:国外生态旅游研究以应用为导向,具有研究区域资源特征明显、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内容逐渐深入的特点,并呈现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态势。结合国外的研究经验,本文提出未来中国应就完善生态旅游理论体系、妥善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总结生态旅游者行为规律、拓展目的地的研究尺度和管理模式、重视生态旅游的影响研究和优化效果评估方法6方面加强研究,以促使研究体系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8.
世界遗产缺乏对乡村类型遗产的划分导致对此类遗产特征与综合价值的把握不甚明确。乡村是由其所在地的自然基底要素、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表达了特定乡村地域的独特精神。文章筛选了28处独立且仍有人类活动的乡村世界遗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归纳了不同地域的乡村世界遗产特征,并且总结了乡村规划布局、文化艺术、杰出建筑和土地利用4大核心价值。进而指出,我国的乡村世界遗产申遗工作起步较晚,且地域局限、类型单一,未来乡村世界遗产申报可尝试从其他遗产亚类或者双遗产角度开展,发掘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手工业生产方式等价值,丰富我国乡村世界遗产类型和价值。并且,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对乡村世界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基于旅游开发的宏观环境因子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在建立旅游开发环境分析的框架对和旅游环境系统分层的基础上,采聚系统整体观来综合探讨外部宏观环境因子对旅游开发的独立或综合影响以及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拓宽旅游研究人员以及旅游开发和管理人员的思路,并提供一种综合全面认识旅游环境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休闲商务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朱鹤  刘家明  陶慧  李玏  王润 《地理学报》2015,70(8):1215-1228
城市休闲商务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RBD)作为城市重要的游憩空间,为外来游客和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消费的场所,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重视。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分类、空间结构、分布规律、分异成因等方面上还缺乏一定的实证和定量研究。结合前人研究经验,重新定义RBD,并依据城市RBD的特征和属性将其分为大型购物中心、休闲商业街、城市休闲区三类。选取1990年、2000年、2014年三个时间截面对北京各类城市RBD点进行统计,采用基尼系数、空间插值、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结合ArcGIS软件,对北京城市RBD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 时序上看,北京城市RBD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增速变快,不同类型的RBD出现不同幅度的空间扩张;② 北京城市RBD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不同类型的RBD,存在一定的增幅和增速差异;③ 北京城市RBD的整体空间结构呈“单核聚集—双核发展—网状扩散”的发展模式;④ 城市RBD多选址在交通便利、临近旅游景区、居民和游客密度较高、地价相对较高的地区。⑤ 游客密度对各类型的城市RBD规模均有较大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RBD,各因素对其规模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