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市的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模式和环境管理是文章讨论的三个主要问题。作者认为:(1)战略设想要立足于上海的发展,“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2)新的空间布局模式应为“逐步形成新的CBD,强化和完善金融和服务功能”;(3)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要协调。文章着重讨论了上海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描述的基础上 ,对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结合目前形势 ,指出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景不容乐观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平衡战略的实施使江苏的南北差异迅速扩大,苏北发展严重滞后,本文首先分析了江苏省南北区域差异的特征和成因;在透视国内外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基础上,论证了苏中苏北的相对优势;最后,提出了苏中苏北区域发展的若干战略。  相似文献   
4.
侯晓虹  姚士谋 《热带地理》1994,14(4):336-344
本文分析厦漳泉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过程,以及近十几年来利用外资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本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潜在优势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国土总体规划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高层次的综合开发规划,重点研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力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安排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四大问题。厦门市国土规划按照国家计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深化改革与开放的要求,主要从战略区位、规划的目标、原则、任务与空间布局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输方式的组合状况分析,对江苏县域交通运输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7.
由“撤县建区”引起对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最近一轮的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撤县建区”方案,这一方案引起了笔者对有中国郊区化的思考。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出中国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了郊区化阶段;其次将中外郊区化进行了系统比较;接着论述了郊区化的利与弊,最后,在前文基础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市郊区化道路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爽  姚士谋 《地理科学》1998,18(5):425-432
中小城市将是我国挖掘城市用地潜力的主要对象,而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在于对土地的统筹安排,包括调整城市现有用地结构,倡导综合性土地开发,强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促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连云港兴起和沿海城市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等方面,论述亚欧(连云港-鹿特丹)大陆桥的贯通,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2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密度—距离"2D类型,杭州表现为"距离—整合"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距离"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整合"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3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