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厦门西港底栖生物的生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1980年11月和1981年2,5,8月在厦门西港调查的底栖生物资料,研究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本区底栖生物333种,主要由多毛类、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组成;其平均生物量46.53g/m~2;平均栖息密度699个/m~2,这两者分布很不均匀,季节变化明显;环境质量和水动力是影响本区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北岸软相潮间带软体动物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75年9,12月和1976年5,7月杭州湾北岸软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的软体动物资料,计算了种类多样性(H′)、坤类丰度(d)、种类均度(J)和种类优势度(D_2)四个指数值,闸述了区内五个断面软体动物种类多样性的特性及其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3.
福建海岛潮i带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福建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鉴定862种,其中动物为734种,藻类为128种.对11个主要海岛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测定Jaccard群落系数,应用加权均值联结法聚类分析及极坐标排序分析,海岛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分为3个类型(1)开敞海域群落,宏观上分布于地处远岸水域的海岛或近岸凸出部、开阔部水域的海岛;(2)近岸港湾群落,分布于近岸或港湾的海岛;(3)河口群落,分布于河口区的海岛.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岛所在地理位置及其生境密切相关.盐度和水扰动程度是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2010年5月,在湛江湾海域设立10个站点对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分析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通过聚类(CLUSTER)和MDS排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7门112种,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围为0.93~98.20 g.m-2,其中软体动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栖息密度分布范围为6.11~24.80 ind.m-2,其中以环节动物门(24.08 ind.m-2)和星虫动物门(22.22 ind.m-2)最高。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但多样性差。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可将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4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与其他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湛江湾的生物量和丰度偏低。  相似文献   
5.
以PSR评价模型为基础,选取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开发、政策法规和管理决策等指标,诊断和评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湿地开发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健康现状,将健康等级分为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级.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一般,由于过度的围垦开发,自然湿地面积在1988~2007年间减少了11 072 hm2,其中,碱蓬湿地减少了75%(2 440 hm2),而水产养殖场增加了182%(9 359 hm2).流域及沿岸的工农业排污致使评价区域内水体污染较严重,COD、TIN、活性磷酸盐和Pb的含量分别达到3.06 mg/dm3、795.45、44.01和6.46μg/dm3,普遍为四类或劣四类水质.环境的恶化,导致碱蓬、芦苇湿地面积萎缩,鸟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底栖生物多样性降低.并据此提出了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管理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雅琴  李荣冠  江锦祥 《海洋科学》2011,35(10):110-116
为了解洛阳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的潮间带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数量时空分布及群落结构现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2009年4月和11月在洛阳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了光滩(Qch1)、屿头红树林区(Qch2)、增墁红树林区(Qch3)和米草区(Qch4))4条断面共3种生境,进行软体动物调查。共鉴定软体动物16科...  相似文献   
7.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埔渔洲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大亚湾埔渔洲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点,报道软体动物已鉴定有35种,主要由樱蛤科、帘蛤科和汇螺科组成;按种类性质,大多属于广温广盐广布种。平均生物量为51.15g/㎡,平均栖息密度为58个/㎡,群落可划分高、中、低3个分布带,同时简要地分析了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监测海洋污染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李荣冠  江锦祥 《海洋学报》1992,14(1):108-114
应用生物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了厦门西部港水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且将该方法与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水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到一定的扰动。在筼筜湖排污口和宝珠屿一带水域,底栖生物群落的丰度生物量复合K优势度曲线相互交叉、相互重叠,所反应的情形与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极为吻合.该水域底栖生物群落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为的污染,即填海筑堤造成的海洋生境的扰动和工业污水废物倾倒排放所产生的有机质压力.  相似文献   
9.
Altogether 10 surfaces and 8 cores were sampled quantitatively from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4°00′S—5°00′N, 160°00′—165°00′E and 2°00′—10°00′S, 170°00′—173°20′E) in 1978 and 1979. The results of preliminar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faunal composition was quite simlpe, only eight species of macrobenthic invertebrates, four species of Polychaete, two  相似文献   
10.
厦门西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89,8(2):144-149
本文应用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分析了厦门西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并将对数正态分布与传统使用的种类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说明它可作为监测污染引起大型底栖生物变化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