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5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福建沿海江珧科的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珧科(Pinnjdae)的种类,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软体动物。它的后闭壳肌大,干品称“江珧柱”,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江珧在我国古书《闽中海错》和《体草纲目》中早有记载,是名贵的海珍品。其软体部可供食用,贝壳可制成贝雕工艺品,外套膜能产生小珍珠,足丝在古代欧洲曾利用作高贵织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大量标本加以鉴定研究写成。共报告肠鳃类 Enteropneusta 6种,即黄岛长吻虫 Saccoglossua hwangtauensis (Tchang et Koo),短殖舌行虫 Glossobalanus mortenseni Horst,多鳃孔舌形虫 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Tchang et Liang,肉质柱头虫Balanoglossus carnosus (Willey),三崎柱头虫Balanoglossus misakiensis Kuwano 和黄殖翼柱头虫Ptychodera flava Eschscholtz。分隶于两科四属。 短殖舌形虫,肉质柱头虫和黄殖翼柱头虫在我国是首次记录,我们均根据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作了详细描述,并讨论了与前人描述相异之处。到目前为止,多鳃孔舌形除了在我国沿海分布之外,国外尚未见有报道;张玺等在1965年对此种已有详细描述,本文仅对其特征作了记述。黄岛长吻虫是张玺等在国内发表过的,本文进一步对它作了补充描述和修正。三崎柱头虫,过去张玺等没有对它的内部解剖进行过描述,本文根据在我国沿海采到的标本,对它的内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并与前人描述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今年二月,广州市郊区三元里水产科学研究站,从中山市引进了一小批淡水螺,进行养殖试验。这种螺的养殖方法简单易行,繁殖力强,生长快,产量高。经过半年养殖后,即可供应各宾馆品尝。现种苗已经发展到四百多万个,曾供应上海、广西等省培育。螺的肉质爽脆味美,其营养成分经分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实是一种优质的食品。这种螺由广州市郊区科委委托,经我们鉴定是原产亚马孙河的大瓶螺,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瓶螺科Ampullariidae瓶螺属Ampullaria,现将其特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软体动物帘蛤科的蛤仔属Genus Ruditapes在中国近海发现有两种。一种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另一种是杂色蛤仔R. variegata (Sowerhy)。菲律宾蛤仔在我国沿海分布广,天然产量很大,是我国水产捕捞和养殖的重要贝类。 十多年来,国内对这两种蛤仔的鉴别以及属名、种名的采用都存在混乱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的蛤仔,特别是黄渤海沿岸的蛤仔是一种还是两种; 2.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怎样; 3.这两种蛤仔的外部和内部形态有什么区别。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从外部和内部(组织切片)形态学的研究,对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进行比较,搞清了这两种蛤仔的主要区别和它们在我国沿海的分布情况。 我们检查了我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到的共325号3730个标本。切片材料,菲律宾蛤仔采自青岛,杂色蛤仔采自海南岛三亚,各自在软体部的相同部位取材,用70%酒精、10%福尔马林或波恩(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8-12μ。Ehr1ich氏苏木精-伊红(H. E.)染色法或Mallory 氏染色法染色。  相似文献   
5.
于1985年7月-1988年10月,在香港新界北部,进行螺类生态调查。对采集的标本鉴定表明,有两种瓶螺-光滑瓶螺、大瓶螺,是在香港首次发现。这对香港地区今后采取生物控制措施、防止近年来引入的孟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蔓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