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84篇
综合类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壳动物线粒体DNA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甲壳动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其中与进化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围绕着线粒体基因序列开展。在近20年的生物线粒体序列研究过程中线粒体全序列的数量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但甲壳动物中仅有8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序列完成测序。通过对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mation)的GenBank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线粒体基因序列的数量占全部序列数的近一半。甲壳动物线粒体序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12s rRNA、16s rRNA和COI进行,国内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
描述中国对虾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体的细胞学结构:神经元细胞体分布在神经节的皮质,每个神经元外都有神经胶质细胞和其突起形成的鞘包裹着,细胞体质膜内陷分枝形成胞管系;尼氏体在各神经节神经元细胞体中都呈细颗粒状均匀分布,其数量随生理状况而改变;内质网膜外表面附有少量核糖体,内质网池不规则,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高尔基体呈孤状、圈状和U状;线粒体丰富,为圆形和短棒形,嵴不规则,缺少基粒;细胞体中有糖元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存在  相似文献   
3.
魁蚶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是蚶科贝类的一种大型经济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及俄罗斯东南部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和山东沿海,生活在3~50m(多为20~30m)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但但有有关关其其自自然然群群体体的的遗遗传传变变异异及及群群体体间间遗遗传传分分化化等等方方面面的的研研究究不不多多 ;;同同时时,,作作者者和和日日本本研研究究者者发发现现,,中中国国、、韩韩国国和和日日本本魁魁蚶蚶群群体体在在形形态态和…  相似文献   
4.
以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为代表研究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雄夏鲆P. dentatus及其杂交子一代间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母本与父本序列差异较大,属种间差异,在590个位点中有28个变异位点,而且全部为简约信息位点。使用同一对引物扩增亲本与杂交子代,在杂交子代中未检测到父本的线粒体DNA类型,11个处于两种生长阶段的杂交样本仅检测到一种单倍型,而且与母本的一个单倍型为同一种,表明褐牙鲆与夏鲆杂交线粒体DNA遵循母系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5.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Ⅰ,COI)基因序列对北京地区和江汉湖群部分湖泊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661bp的基因片断序列,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B.calyciflorus COI序列的同源性为82%—93%。在6个种群中,共获得了15种单元型。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单元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0.248-0.263),而在同一季节单元型之间遗传距离较小(0.002-0.031)。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各种群之间无共享的单元型,同一季节不同湖泊种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未按照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按采样时间分组进行AMOVA分析,组间差异高达94.09%;DH-I与其他种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同一湖泊不同季节样品之间,遗传变异较大,这表明在同一湖泊存在着不同基因型的轮虫休眠卵,当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后,不同基因型之间会发生更迭。  相似文献   
6.
参考鳗鲡等鱼类线粒体 DNA序列进行了中国花鲈线粒体 DNA细胞色素 b基因片断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得到中国花鲈的碱基序列为 4 10 bp,其 A、T、G、C含量分别为 10 1bp(2 4 .6 3% )、112 bp(2 7.32 % )、72 bp(17.56 % )、12 5bp(30 .4 9% ) ,与鳗鲡等其他鱼类相同基因片断序列碱基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7.
对3种蛏类大竹蛏(Solen grand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的序列总长度分别为472-481bp(16S)和658bp(COI)。3种蛏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rRNA基因62.1%;COI基因62.8%)。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3种类间存在128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2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5个插入/缺失位点,总共12个碱基长;COI片段有200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191个简约信息位点,不存在任何插入/缺失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大竹蛏与长竹蛏两片段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6和0.1712,两竹蛏类与小刀蛏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054,0.2798和0.2662,0.2933。作者认为小刀蛏与竹蛏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达到科之间的水平,结果支持将其提升为刀蛏科的分类观点。3种蛏类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在种间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rRNA和COI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蛏类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Ⅱ (COⅡ) gene of Penaeina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was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gene is 688 bp in length and codes for 229 amino acids. It shows 83.2%, 87.0% and 83.8% sequence similarity to Marsupenaeus Japonicus, Penaeus monodon and Farfantepenaeus notialis, respectively. The A+T content of the whole gene and that at the third position of codons are 64.7% and 78.2%, respectively.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 chinensis and three other species representing genera Farfanatepenaeus, Marsupenaeus and Penaeus was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distances among the four taxa ranged from 0.144 0 to 0.200 5, exceeding those estimated with COⅠ and partial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among Marsupenaeus, Litopenaeus and Melicertus, and being therefore larger than the value among subgenera.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COⅡ gene has a faster evolutionary rate than that of the COⅠ gene and partial 16S rRNA gene and could be us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at genus or species level.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Farfantepenaeus, Fenneropenaeus, Marsupenaeus and Penaeus are at a higher phylogenetic level than subgenus, which supports the opinion of the elevation of phylogenetic status of the four subgenera to genus level.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中国不同海域口虾蛄(Oratosqilla oratoria)群体的遗传特性, 作者对采自皮口、绥中、青岛和广州4 个海域的口虾蛄群体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 比较并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获得585bp 的口虾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 发现变异位点54 个, 占总位点数的9.2%。COI基因序列A+T 含量(64.8%)显著高于G+T 含量(35.2%), 符合节肢动物线粒体DNA 碱基组成的特点。转换与颠换的平均比值是7.84, 碱基替换未达到饱和。100 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共定义35 个单倍型, 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162, 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03。4 个群体均具有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 说明4 个海域口虾蛄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中等水平, 但广州海域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AMOVA 分析表明, 来自于群体间的遗传差异(84.53%)明显高于来自群体内的差异(15.47%)。遗传分化系数(Fst)表明皮口、绥中、青岛3 个海域间几乎没有发生分化(Fst<0), 而广州海域口虾蛄遗传分化较大。从GenBank 上下载了19 条粤东海域口虾蛄的同源序列与本实验获得序列共同构建NJ 系统发育树, 结果显示皮口、绥中、青岛聚为一支, 广州和粤东(深圳和汕尾)聚为另一支。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进化网络关系图均显示出广州海域口虾蛄群体较大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棘皮动物(echinoderms)是海洋生境中所特有的无脊椎动物重要类群,本文全面比较分析了棘皮动物29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主编码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海胆纲Echinoidea和海参纲Holothuroidea物种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海星纲Asteroidea物种之间的基因排列也完全相同,然而与海胆纲、海参纲相比,存在一个长片段的倒位。海百合纲Crinoidea的栉羽星Phanogenia gracilis和花形羽枝Florometra serratissima主编码基因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地中海海羊齿和海百合Neogymnocrinus richeri与此相比,均存在一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ad4L)的易位。蛇尾纲Ophiuroidea真蛇尾目Ophiurida的3个科(阳遂足科Amphiuridae、辐蛇尾科Ophiactidae和栉蛇尾科Ophiocomidae)主编码基因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而同属于真蛇尾目,另外一个科(真蛇尾科Ophiuridae)的白色真蛇尾Ophiura albida和灰色真蛇尾Ophiura lutkeni,与同目的前3个科相比,存在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ad1、nad2和cob)的倒位。蛇尾纲蔓蛇尾目Euryalida的海盘Astrospartus mediterraneus,与真蛇尾目5个线粒体基因组相比,存在主编码基因的重排。棘皮动物线粒体单基因的变异位点特征显示,nad5、nad4和nad2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基因。基于29个线粒体基因组的氨基酸序列,通过两种方法(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所构建系统发生树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支持其下分的5个纲(蛇尾纲、海参纲、海胆纲、海星纲和海百合纲)均为单系群。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支持棘皮动物动物在纲层次的亲缘关系为:(((海胆纲+海星纲)+海参纲)+蛇尾纲)+海百合纲,海百合纲作为棘皮动物中最为古老的类群,位于系统发生树的根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支持所有的科均为单系群;综合系统发生树及主编码基因的基因重排分析,均支持真蛇尾目并非单系发生,真蛇尾目的有效性还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