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从三条典型含金蚀变破碎带入手 ,通过对其次生富集带的分析、对比、归纳 ,揭示出次生富集带的深度、厚度和品位变化规律 ,并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次生富集带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首次采用SHRIMP锆石微区U-Pb测年技术,对雷门沟花岗斑岩体进行年代学研究,通过对花岗斑岩中单颗粒锆石25个样品点的分析,获得了两组年龄数据,其中有11个分析点形成谐和年龄,其206Pb/238U年龄范围在129.1±3.0~138.4±2.3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136.2±1.5Ma;另外9个分析点的207Pb/206Pb年龄集中于1884±20~2629±7Ma;前者指示了雷门沟岩体的结晶年龄为侏罗纪—白垩纪之交。后者则代表了岩体侵位过程中捕获的太华群锆石的年龄。首次采用ICP-MS法测定雷门沟斑岩型钼矿中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获得其模式年龄为131.6±2.0~133.1±1.9Ma,加权平均值为132.4±1.9Ma,指示了雷门沟钼矿床的成矿年龄。两种精测方法获得的年龄相吻合,成岩与成矿大致同时或成矿略晚于成岩。测试结果表明雷门沟斑岩钼矿与金堆城等东秦岭钼矿带其他钼矿床基本同时形成。  相似文献   
3.
雷门沟钼矿床是东秦岭地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之一。矿体主要赋存于雷门沟花岗斑岩体内,部分产于岩体外接触带的太华群片麻岩中。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雷门沟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31.0±0.6)Ma(n=25,MSWD=1.6),与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132±2)Ma一致。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的A/CNK=1.11~1.17,w(K2O+Na2O)为8.12%~9.07%,K2O/Na2O比值为1.17~1.68,属于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该岩体富集LREE、K、Rb、Ba、Sr、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中等的负铕异常。岩石的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9 319~0.709 326,εNd(t)值为-16.26~-16.16;锆石的εHf(t)值变化于-27.9~-16.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259~2946 Ma,显示其源区物质以壳源物质为主,可能为太古宙太华群,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参与,岩体可能是由底侵的基性幔源岩浆诱发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与邻近的花山岩基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对比表明,雷门沟花岗斑岩和花山岩基来源于相同的源区,推测二者应是不同侵入期次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雷门沟钼矿是近年来在豫西新探获的一处超大型钼矿床,同时在隐爆角砾岩中发现了钼矿体。为查明隐爆角砾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文对矿区内隐爆角砾岩中角砾和胶结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的分析和研究。主量元素表明角砾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碱性岩石系列,而胶结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拉斑系列。角砾和胶结物的稀土元素含量∑REE变化较大,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和负铕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胶结物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K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与新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花岗斑岩特征类似。综合东秦岭年代学资料和区域构造演化背景,雷门沟隐爆角砾岩可能形成于造山后伸展体制,其隐爆作用伴随着钼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5.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雷门沟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东段,是区内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之一.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斑岩与围岩新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矿化类型主要有浸染状和细脉-网脉状.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Ⅰ)面型钾长石化阶段,Ⅱ)石英-钾长石阶段,Ⅲ)石英-辉钼矿-硫化物阶段,Ⅳ)石英...  相似文献   
6.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床钾长石化蚀变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丹  叶会寿  汪欢 《现代地质》2012,26(3):478-488
豫西雷门沟钼矿床属于东秦岭钼矿带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之一,矿床广泛发育钾长石化,呈面型和线型2种形式产出。据野外观察,面型钾长石化以成矿前钾长石化蚀变围岩为特征,包括钾长石化花岗斑岩和钾长石化片麻岩,蚀变岩石主要由钾长石构成,少量石英和斜长石残留,蚀变强烈时石英、斜长石等消失,全岩钾长石化,为成矿前围岩蚀变;线型钾长石化包括钾长石细脉、钾长石-萤石辉钼矿脉和石英辉钼矿脉边部的钾长石化晕,钾长石呈脉状充填或者交代脉边部的石英,为成矿阶段蚀变。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蚀变形成的钾长石K2O含量较高,Na2O、CaO含量较低。X衍射结构显示,蚀变形成的钾长石为微斜长石,蚀变温度为310~418℃,表明由碱性热液交代形成。Pb同位素组成显示钾长石中K质主要来源于地幔。根据成矿热液具有富碱质的地幔来源特征,结合Mo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退化碱质交代作用有助于雷门沟斑岩钼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