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31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医疗气象预报中气象敏感因子提取的几种办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骆月珍 《浙江气象》2003,24(2):17-20
通过对目前医疗气象预报难点分析,采用中医四时五运六气学说和时间N检验法及相关分析法选择气象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3.
陈国达老师1934年大学毕业,我1934年出生;陈老师1956年创建地洼学说,我1956年考入大学学习。陈老师与我,他是长辈,是大师,是一代宗师,是我终生效法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5.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实践检验,已发展成为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与地槽区不同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运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地热、水文地质、地貌、新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迄今所获的地质证据,包括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大陆冰盖、山地冰川以及南北两极冰芯记录,均表明最后一次冰期终止始于14000aB.P·前,先于米兰科维奇天文理论推算的最大太阳辐射率的出现。地质记录同时表明,冰期-间冰期振荡以时间上不对称的100000a周期为主。这一非对称性以漫长的冰盖建造和迅速的冰盖消融为特征。而轨道要素引起的太阳辐射率波动以41000a、23000a和19000a周期为主。因此,地质记录显示冰期气候对太阳辐射率变化并无严格的直接响应关系。本文在讨论经典冰期气候理论的同时,着重评述近来发展的大洋环流-气候关系模式。该模式以能量、水体质量和大洋盐度平衡为依据,强调大西洋环流传送带对气候的影响。根据深海沉积物的化学记录该学说认为,冰期期间的大洋环流型式与现代不同。新仙女木寒冷事件可为大洋环流型式转换对气候影响的一个例证。就目前存在的有关冰期气候理论的一些问题,文中最后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李立文 《江苏地质》2001,25(2):126-128
20 0 0年是德国伟大的科学探险家和“大陆漂移理论”创立者魏格纳诞辰 12 0周年 (1880— 1930 )。魏氏的“活动论”是地学前所未有的独创 ,从而被人喻为地球科学的“哥白尼”。他对地球科学带来的影响和前景 ,有如爱迪生之于电灯 ,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所以 1980年他诞辰 10 0年时 ,德、瑞、美等国曾联合组织了一次盛大的讨论会 ,并成立魏格纳基金会。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 ,与此同时魏氏的故国1980年在布莱梅建立了以魏格纳名字命名的南极研究所 ,以表示对他的崇敬。地壳运动是极其复杂的地球物理问题 ,它涉及到许多科学…  相似文献   
8.
9.
综合目前各地震成因假说而提出了地震立体网络多因复成学说,该学说包括两个基本点:地震时空分布具有立体网络性;地震是显、隐性立体网络力能结构上的一个纽结。显性网络力能主要是以应力形式作用的力能,主要来源于地球自身的运转、地壳整体收缩和地幔活动因素,表现为局部性挤压和拉伸,结果往往形成断裂、断裂带、系或其他地球物理薄弱地带。隐性网络力能主要是以连续性(区域)场和瞬间冲击、扰动形式作用的力能,主要来源于太阳、月亮及太阳系各行星因素以及宇宙膨胀复原力能、宇宙高能粒子流或慧星与地球相遇引发的流星雨,表现为区域性引拉和斥推,以及瞬间冲击力、干扰力。隐性网络力对蕴震体物质和能量进行“加载”或“卸载”,结果是广泛沟通蕴震体内部及与外部的联系、调节控制蕴震体振动方式和运动方式及其能量积累和释放、促进或诱发蕴震体发震。显、隐性网络力能叠加于蕴震体,当蕴震体自由振动被叠加振动剧烈加强即蕴震体发生共振时,引起蕴震体加速运动而处于临界态,出现降维、减熵的有序特征,在临界态蕴震体受瞬间冲击或扰动,或者与环境出现解耦,而出现突变、混沌、发生地震。基于地震立体网络多因复成学说认识提出了DZW333预测模式,预测模式包括地震成因物理模型、典型地震发生机制和地震三级预测程序3部分主要内容。DZW即地震网络学说,333即由3类显性物质单元组成,即发震地壳体、球内地幔活动体、球外天体;由3部分力能因素组成,即地壳体自动力能、地幔热压体浮沉力能、星际引斥扰动力能;有3级预测程序,即时空网络预测、形态特征预测、精确信息预测。前两级预测也属于以研究对象中的共性为基础的统计预测,应确定概率值。后一级的信息预测则是以研究对象中的特性为基础的确定性预测,不涉及概率。以唐山大地震为例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李锦轶  肖序常 《地质论评》1998,44(4):337-338
“最近,我向领导建议,组织北方几省几个研究所和学校,研究中国北方板块和成矿的关系,以后,我还希望推行到全国各地区,……,我希望再多活20年,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再多做一些贡献。” 摘自李春昱教授最后日子里的工作日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