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海洋学   15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原发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发性产业集群是浙江省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基因”,产业特定性知识,产业氛围与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是原发性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小企业大群落,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与竞争,产品的多样化与差别化及集体学习是其主要特点;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创造,区域品牌树立,学习型企业群落创建及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培育是产业集群区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体质类型与原发性痛经(PD)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Web of Scinece 7个中英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原发性痛经中医体质类型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检索年限为自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血瘀质占比[OR=1.60,95%CI(1.15,2.23),P=0.005]、阳虚质占比[OR=2.11,95%CI(1.55,2.87),P<0.00001]、气郁质占比[OR=2.04,95%CI=(1.52,2.72),P<0.00001]、气虚质占比[OR=1.53,95%CI(1.15,2.03),P=0.003]、平和质占比[OR=0.48,95%CI(0.33,0.71),P=0.00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原发性痛经中占比高于对照组的前3种体质类型是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这3种体质可能增加PD的患病风险,平和质可能减少PD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淋巴管成像(CTL)对于原发性乳糜尿患者诊断及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确诊为原发性乳糜尿的79例患者的临床及CTL影像学资料,CTL指标主要包括:①肾脏受累侧别及肾内淋巴管分布范围:单肾、双肾、肾窦、肾实质及肾门上区、肾门下区;②腹膜后异常淋巴管分布情况:包括腹膜后、腰干区域、肾血管周、肾周脂肪囊、肾上腺区域等;③腹盆部及胸部扩张淋巴管分布及淋巴反流情况;④其他异常表现:包括腹盆部、胸部及骨骼等部位的淋巴管相关异常改变;⑤影像学分级:按照腹膜后累及区域范围进行影像学分级,将腹膜后区域分为左侧和右侧肾门上区、肾门下区、腰干区、肾血管旁区、肾周区等10个区域,累及5个及以内区域为轻度,累及6个及以上区域为重度。根据乳糜尿临床分级标准进行临床分级,对于原发性乳糜尿患者临床特点及CTL征象采用分类变量资料中的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利用一致性Kappa检验评估原发性乳糜尿患者影像分级及临床分级的一致性。结果:79例CTL示肾内异常碘油沉积74例(93.7%),单肾55例(69.6%),双肾19例(24.1%),肾窦74例(93.7%),肾实质37例(46.8%);肾门上区61例(77.2%),其中单侧52例(65.8%),双侧9例(11.4%);肾门下区61例(77.2%),其中单侧47例(59.5%),双侧14例(17.7%);腹膜后78例(98.7%);腰干区域76例(96.2%),其中单侧20例(25.3%),双侧56例(70.9%);肾血管周72例(91.1%),其中单侧45例(57.0%),双侧27例(34.2%);肾周脂肪囊14例(17.7%),其中单侧13例(16.5),双侧1例(1.3%);肾上腺区域12例(15.2%);膀胱内31例(39.2%),膀胱周12例(15.2%),髂血管周73例(92.4%),腹盆壁14例(17.7%),会阴12例(15.2%),直肠周14例(17.7%),肠系膜26例(32.9%),肠壁11例(13.9%),肠管内5例(6.3%),胰腺周15例(18.9%),脾周2例(2.5%),肝周7例(8.8%);肺门1例(1.3%),纵隔14例(17.7%),心包1例(1.3%),胸膜外25例(31.6%),胸壁2例(2.5%),骨骼2例(2.5%),胸导管末端70例(88.6%)。79例原发性乳糜尿患者中,临床分级为轻度27例,重度52例,影像学分级为轻度40例,重度39例,两种分级的一致性中等。结论:CTL能够准确评价原发性乳糜尿患者的肾内及腹膜后扩张淋巴管分布及范围,评估胸腹盆部淋巴管及胸导管异常情况,为原发性乳糜尿的诊断、分级及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市二环内道路为研究区域,将实时路况数据矢量化并构建其路网间拓扑关系,根据原发性拥挤与继发性拥挤时序上的差异,提出定量的拥堵度变化点的判别准则,将拥堵度变化点分为原发性拥堵、继发性拥堵、原发性消散、继发性消散4类.研究发现原发性拥堵的时空分布符合居民出行特征,重点集中于二环内热点区域,发生在岔路口处的概率较大,且验证了继发性较原发性在时空顺序上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李佩芳主任医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李佩芳主任医师门诊治疗失眠的有效病例及首诊中药处方,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频率等统计;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运用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112 例,纳入中药处方112个,涉及药物151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有23味,排名前8位的依次为夜交藤、茯苓、牡蛎、茯神、龙骨、煅磁石、川芎、炒酸枣仁;高频药物功效以养心安神、重镇安神、活血行气、健脾和胃为主。通过复杂网络和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出最常用的中药组合为夜交藤→煅磁石,茯苓→茯神,牡蛎→龙骨,川芎→酸枣仁。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聚类组,主要功效分别为交通心肾、重镇安神,养血调肝、宁心安神,祛痰利窍、养心安神,健脾和胃。结论:李佩芳主任医师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临证常运用通调三焦法治疗失眠,以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合安神定志丸为主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交通心肾、疏肝理脾、重镇安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化科门诊患者睡眠状况及其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消化道症状患者的睡眠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结构性问卷对2018—2019年于湖北省某医院消化科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了人口学特征、消化道症状、睡眠状态。结果:共收到314份有效问卷,消化门诊患者的失眠率为34.7%。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女性(OR=2.849,P=0.001)、体质量指数(BMI≥24.0,OR=0.292,P=0.003;<18.5,OR=0.291,P=0.011)、口腔溃疡(OR=1.837,P=0.037)、咽喉不适(OR=1.794,P=0.043)、烧心(OR=1.939,P=0.031)、腹痛(OR=2.093,P=0.015)、便秘(OR=2.758,P=0.017)是患者出现失眠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对消化科门诊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时候,应同时考虑消化道症状可能会导致失眠,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8.
介绍沈莉主任医师辨治焦虑性失眠的经验。沈师认为郁证的病机为气郁神伤、虚实夹杂,治疗以解郁安神法为主。其中肝气郁结者,治以畅郁汤加减疏肝郁、安心神;肝郁脾虚者,治以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健脾胃、开郁滞;心脾两虚者,治以养心安神汤加减调心脾、和气血。并强调在接诊过程中应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建立信任,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吕哲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吕教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为“心神被扰,阳不入阴”,辨证分虚实两端,实则为阳盛,火热伤神,常见于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证;虚则为阴血不足,虚热扰乱心神,常见于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之证。临床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辨证求本与安神治标并举,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治未病”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效果。方法:将80 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治未病”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指导,观察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及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2组血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运动管理外,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其他维度评分及总分观察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提升其自我管理行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