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于沿海核电站的快速建设,加之日本福岛核事故持续泄漏的影响,海洋核污染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海洋核污染的现状及放射性核素在海洋各介质中的迁移特点,并就海洋中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137 Cs 和90 Sr 的含量水平,以及在海水中的扩散、海洋生物中的吸收与富集、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与转化等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蒋帅  郭培清 《海洋世界》2009,(10):76-79
国际社会的关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核污染,但是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因此,研究活动中应加强一定程度的监测,提供必要的预警,并防止今后发生泄漏事故。  相似文献   
3.
北极核污染治理:任重道远(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大国核设施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个敏感而又持久的后果——核污染。北极,一度被人们视为远离喧嚣、纯净圣洁的“净土”,也被核污染的阴霾笼罩。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将退役潜艇核反应堆、核燃料以及其竹乜放射性核废料倾倒至北冰洋的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前苏联时期,由于进行核爆炸实验等情况,致使前苏联部分地区的河流、土壤和地下水遭受严重放射性污染。对此,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利用数码动态模拟技术对放射性污染进行监视的信息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5.
认识海洋中的物质如何散播对于理解海洋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污染在海洋中的扩散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历史海表漂流浮标观测数据,对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表层物质散播轨迹进行了拉格朗日示踪分析和观测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福岛以东海域海表浮标的散播路径主要分为东、南两支,其中速度较快的东支为主要通道,沿黑潮延伸体汇入北太平洋流,最短用时大约22个月即可到达北美西海岸;南支则沿黑潮延伸体以南的大范围南向流向西南方向运移,速度较慢且明显受涡旋活动影响,最快大约5个月即可到达吕宋海峡和中国台湾以东海域,进而进入南海和东海等中国近海海域。通过开展观测模拟试验,发现海表浮标散播的概率密度分布呈现以福岛附近海域为核心、向西南和正东方向递减扩展的形态,其中,到达中国近海的浮标主要通过吕宋海峡进入。文章详细讨论了研究结果的局限性、不足之处,以及因基于大量现场观测而具备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GIS的核污染信息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省核电基地为例,通过利用GIS及其相关技术,特别是WebGIS技术(ArcIMS)的应用,建立了一个基于WebGIS的核污染监测信息系统,以期为核污染的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德国环境研究概况及案例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Geoscience and high-level nuclear waste disposal: the Nordic sce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Norden, two countries, Sweden and Finland, are actively engaged in site investigations for the location of deep repositories for spent nuclear fuel from powerproducing nuclear reactors. These investigations are being carried out in crystalline rocks of the Fennoscandian Shield. In Sweden, a long history of site selection has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wo sites, Forsmark and Laxemar/Simpevarp, based on a strategy of combining favourable bedrock with consent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Surface-based geo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two candidates, with extensive deep drilling, are now drawing to a close. A proposal as to which of the sites would be most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deep repository will be submitted to the government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in 2009. In Finland, the site selection process was shorter and less politically controversial, and led to a "Decision in Principle" by the Finnish parliament, in May 2001, to develop a deep repository at the Olkiluoto site. The access tunnel to an underground rock characterisation facility at 400-500 m depth is at present under construction, accompanied by extensive geo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subsurface. An application for a construction licence for a deep repository will be submitted in 2012. Although all sites are located in Precambrian crystalline rocks, the Swedish homogeneous granitic rocks, sites both lie in relatively whilst the Finnish site is located in an heterogeneous migmatite complex. The Nordic approach to high-level nuclear waste disposal in crystalline rock will be the theme of a Topical Symposium at the 33rd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t Oslo, in August 2008, and the three sites mentioned above will be the focus of Congress Excursion no. 14.  相似文献   
9.
走航式海洋放射性物质探测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其应用范围包括海洋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海洋地质矿产勘查以及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等。本试验的探测器由大体积碘化钠晶体(5R5)、前置放大器、数字化谱仪以及减压缓震材料等部件组成;配套软件功能齐全,操作简便、智能。室内稳定性测试、分辨力测试、铯-137源测试、海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探测仪性能稳定、能量分辨力高、灵敏度高。此外,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探测仪对不同物质的响应有明显的差异,能够根据其探测结果对物质进行放射性分类,对海底沉积物的分类研究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海洋核污染与核素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沿海核电站的快速建设,加之日本福岛核事故持续泄漏的影响,海洋核污染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海洋核污染的现状及放射性核素在海洋各介质中的迁移特点,并就海洋中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90Sr的含量水平,以及在海水中的扩散、海洋生物中的吸收与富集、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与转化等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